“一帶雙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灣。”出淮北城區,沿景觀大道創新大道一路向東,穿過800餘公頃的中湖溼地公園,迎面山巒起伏。這便是當地人引以為豪的“三青山”之一的泉山。
作為城市生態景觀的重要部分,泉山曾因採石導致山體嚴重受損,留下巨大的“瘡口”。隨著城市東擴步伐加速,群眾對修復生態“瘡疤”的呼聲越來越高。淮北市堅持用市場的邏輯謀事、用資本的力量幹事,探索市場化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的新機制,推動昔日生態“瘡口”蝶變為明日城市“視窗”,有效破解資金、治理、安全三大難題,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等多重效益疊加“共振”。
事由誰來幹
變政府主體為企業主體,讓專業人幹專業事
山腳下,挖掘機、鑽機等裝置隆隆作響,不時有巨石撞擊的聲音傳來;車輛進進出出,施工人員四處忙碌……8月23日上午,記者冒著細雨來到泉山走訪,只見山體修復工程正在緊張實施。眼前裸露的山體已多了一層層臺階,部分山體已種上石楠、國槐等,在雨中更添幾分生機。
“過去這裡曾有兩家水泥廠。過度開採後,採石宕口附近滿目瘡痍,原始植被蕩然無存。”泉山所在的淮北市烈山區常務副區長李響告訴記者,該採石宕口南北長1.9千米,最高處相對高差120米,部分割槽域坡度接近90度,被毀山體32萬平方米,是華東地區單體最大的採石宕口。
山體“瘡口”嚴重破壞自然生態系統,影響群眾生產生活安全,修復治理勢在必行。但以政府為主體推動礦山生態修復的傳統治理模式,存在管理機制不活、專業性不強等問題,且面臨資金不足的瓶頸制約。淮北市創新提出市場化治理模式,將專案整體打包推向市場,鼓勵更多專業公司參與治理。
“我們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引入淮北盛峰生態環境有限公司,作為泉山採石宕口生態修復專案的實施主體。”李響介紹,淮北盛峰生態環境有限公司由華融中財投資基金管理公司與烈山區盛大國有資產運營公司成立。透過EPC公開招標,礦大岩土、美尚生態兩家企業組建的聯合體中標進行總承包。
“治理工程主要包括兩項內容。一是因地制宜打造臺階,二是復綠。”現場負責的礦大岩土公司生態修復分公司總經理張新宗說。具體方案突出科學性,創新推行“分段治理法”。山頂部分,採取削坡減載、掛網覆毯等方式,消除山體滑坡等地質隱患,透過喬灌混交、噴播混合草籽等措施,加速植被恢復;山腰部分,突破傳統層層退臺方式,採取全國首創的魚鱗狀、交叉式退臺技術進行治理,透過開槽種植、鋪設管網等措施,建立穩定生態系統;山腳部分,採取宕底回填、場地平整等方式進行綠化造地,盤活周邊建設用地480畝,價值近9.6億元。
錢從哪裡來
變政府買單為資本運作,實現政府不花錢、多做事、幹好事
礦山生態修復投入巨大,資金是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錢從哪裡來?2019年底,自然資源部出臺《關於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的意見》,提出透過政策激勵,吸引各方投入,推行市場化運作、科學化治理的模式。淮北市抓住政策機遇,按照“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的要求,明確提出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礦山生態修復,遵循“誰投資、誰受益”原則,探索建立賦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資源資產使用權等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加快推進礦山生態修復。
在借鑑滬蘇浙等地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淮北市按“有資金實力、有成功案例”標準,優選華融中財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發起設立2200萬元礦山生態環境修復整治基金,專項用於泉山採石宕口地面附著物清理、房屋搬遷、現場通平等前期準備工作,確保專案快速啟動實施。
專案進入主體工程施工階段後,單靠有限的治理基金難以為繼。“我們充分利用社會資本盤活‘邊角料’,對治理過程中產生的160萬方廢棄土石料進行兩次公開拍賣,產生了2.3億多元的收益,有效解決了資金不足難題。”李響介紹。
如此,政府不用花一分錢,成功解決了資金不足難題。
治後怎麼辦
變分紅撤資為滾動發展,形成生態與產業相融合的良性迴圈
如何使礦山生態修復持續發揮效益,為綠色發展增添潛力與後勁?在泉山採石宕口生態修復專案中,合作雙方一改專案結束後分紅撤資的慣例,積極探索生態與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實現礦山生態修復的可持續發展。
經測算,泉山採石宕口生態修復專案完成後,資金可有結餘。烈山區充分利用結餘資金,積極與國晟(江蘇)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對接,組建“碳中和”綠色生態產業基金,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投資。
以產業基金為紐帶,淮北市聚焦重點產業叢集和產業鏈,積極招引低能耗、高科技、無汙染的綠色環保專案。目前,正對接洽談5GW異質結電池組建制造產業鏈、鑫泉高階鋰電製造、寶馨科技新能源環保裝置製造等專案,年底有望落地開工。
產業基金產生的投資收益,將全部用於其餘採石宕口的生態修復,從而形成“產業基金――投資收益――生態修復”的良性迴圈。隨著產業基金規模不斷擴大,將為完成全部修復任務提供更有力的資金支援。
生態就是資源,就是生產力。泉山採石宕口生態修復完成後,坡邊將有小片荒地。淮北市創新“生態修復+文旅+農林”等開發式治理模式,開闢生態休閒區、觀賞花海區、復墾種植區等功能區,打造集生態、娛樂、研學、養老等為一體的綜合型城市公園,建成後可帶動當地120多名勞動力就業,預計年接待遊客量可達20萬人次,實現生態環保與經濟發展雙豐收。
梧桐花園小區就在泉山附近。“以前大家看這山,怎麼都不順眼。治理後這裡就變公園了,大家都開心得很!”小區居民尹金菊說,最近,“家門口的公園”成了左鄰右舍聊天的熱門話題。
文字:汪國樑 丁賢飛
圖片/影片:丁賢飛
影片製作:李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