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訪華50週年,美國媒體是怎麼說的?

50年前的1972年2月21日,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抵達北京,開始對中國進行訪問。幾天後的2月28日,中美上海聯合公報發表,宣佈中美兩國關係走向正常化。50年後的今天,美國多家媒體21日紛紛在官網首頁乃至頭條區發文,評論50年前的這一事件對中美兩個大國及整個世界局勢的影響。

尼克松訪華50週年,美國媒體是怎麼說的?

面對中國超乎想象的崛起,當下美國國內對中國的看法更為複雜,中美關係面臨種種困難,美國甚至將中國作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在此形勢下,回望這一重要歷史節點,美媒難免也充斥著複雜甚至懷疑的論調。然而無論如何,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兩個大國,中美雙方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從這一視角來看,尼克松訪華對今天的中美關係仍有著不能忽視的借鑑意義。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尼克松對中國進行歷史性訪問50年後,問題仍籠罩著美中未來

尼克松訪華50週年,美國媒體是怎麼說的?

“1972年2月21日,在北京寒冷的一天,當美國時任總統理查德·尼克松從‘空軍一號’走下鋪著紅地毯的舷梯,與周恩來總理握手時,這一幕被許多人譽為——改變世界的姿態。尼克松的到來——是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美國總統首次踏上中國領土——是在兩國敵對20多年、幾乎沒有任何接觸之後。為期8天的訪問將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和人口最多的國家之間建立外交關係開啟大門。它還將重塑眾所周知的世界秩序:改變冷戰時期的權力結構,並在中國從貧困的孤立狀態轉變為成為‘全球權力掮客和美國經濟夥伴’的新角色中發揮作用。”

CNN官網首頁21日這篇文章以“尼克松對中國進行歷史性訪問50年後,問題仍籠罩著美中未來”為題這樣在開篇寫道。但文章轉而認為,50年後,這一里程碑很可能不會在北京或華盛頓被“大張旗鼓地紀念”。文章進一步稱,“尼克松歷史性訪問的週年紀念正值美中關係低谷,華盛頓許多人現在將中國視為一個‘日益增長的經濟和軍事威脅’,而兩國緊張的關係縮小了雙方合作的餘地”。此外,文章還提到臺灣問題,並提到中國駐美大使秦剛今年早些時候將其形容為“中美之間最大的火藥桶”。

“隨著尼克松訪華50週年臨近,北京和華盛頓沒有表示將舉行重大紀念活動,而任何官方活動都將與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訪問北京時紀念(尼克松訪華)30週年相去甚遠。”文章稱。不過文章援引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高階顧問斯科特·肯尼迪的話也說,“(尼克松的訪問)必須是20世紀曆史上最重要的轉折點之一——也許是二戰後最重要的轉折點”。

美聯社:尼克松訪華50年後,美中關係仍和以往一樣令人擔憂

尼克松訪華50週年,美國媒體是怎麼說的?

“尼克松訪華50年後,美中關係仍和以往一樣令人擔憂”,美聯社21日則以此為題稱,“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次訪問將以在當時難以想象的方式改變美中關係和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

文章還認為,“中國和美國之間的關係一直是一個挑戰,經過半個世紀的起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令人擔憂。冷戰早已結束,但雙方都擔心新一輪的冷戰可能即將開始”。文章還完全從西方政治角度宣稱,“儘管中國一再否認,但美國擔心戰勝蘇聯的‘民主主導的世界’可能會受到一個強大且仍在崛起的中國的‘威權模式’的挑戰”。

此外,文章還提及尼克松當時在機場與周恩來握手的畫面稱,“對雙方來說,這是一種緣於環境的友誼,而不是自然的忠誠”。

“儘管尼克松的中國之行使美國在與蘇聯的冷戰競爭中獲得了籌碼,但美國現在面臨著一個新的地緣政治格局——與過去相呼應,”美聯社進一步提及蘇聯解體之後中俄領導人正在尋求團結一致,並提到越南戰爭結束後美國再次出現“社會分裂”,而這一次是因為新冠疫情和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

美國總統拜登曾表示,他希望與中國建立一種更可預測的關係,但在貿易和“人權”問題上的重大分歧使雙方難以相互理解。文章認為“尼克松訪問給兩國關係所帶來的長期穩定的前景,似乎越來越遙不可及”。

《紐約時報》:這就是尼克松所懼怕的俄中友誼

尼克松訪華50週年,美國媒體是怎麼說的?

相比於CNN和美聯社,《紐約時報》當地時間20日在官網刊登的這篇題為“這就是尼克松所懼怕的俄中友誼”的觀點文章,語言則更為露骨。文章宣稱尼克松訪問“旨在將中國從蘇聯的軌道上剝離出來”,還稱“即使是尼克松在回顧這一戰略時,顯然也是懷著複雜的心情,可能還有一些遺憾。俄羅斯是一個軍事威脅,但從來不是一個經濟對手。然而,中國正在成為一個世紀以來第一個有能力在經濟和軍事方面挑戰美國主導地位的大國”。

尼克松訪華50週年,美國媒體是怎麼說的?

《紐約時報》文章還提及:“一些美國政策制定者認為,無論是否有美國的幫助,中國最終都會崛起。如果你持這種觀點,那麼歡迎中國成為一個友好的夥伴,而不是一個敵對大國來歡迎,是有道理的。今天,中國在國際體系和美國經濟中的利害關係遠超出尼克松的想象。”不過,文章隨後話鋒一轉宣稱:“但是,多年來,美國的政策制定者還是高估了與中國交往的好處,低估了風險。”

《外交學者》:尼克松和中國:50年後

尼克松訪華50週年,美國媒體是怎麼說的?

尼克松訪華50週年,美國媒體是怎麼說的?

“尼克松和中國:50年後”,美國《外交學者》雜誌21日在官網首頁頭條刊登以此為題的評論文章,重溫尼克松著名的中國之行,以及對隨後幾十年中美關係的分析。

“從美國總統尼克松於1972年2月21日登陸中國的那一刻起,他就明白全球政治將經歷一場持續到21世紀乃至以後的轉變。”文章提及,“事實上,甚至在那個戲劇性的歷史性時刻之前,尼克松就在他1967年在《外交》(ForeignAffairs)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預見了中國的崛起。”

尼克松訪華50週年,美國媒體是怎麼說的?

“尼克松明白推翻中美之間長達20年的敵對不會很快出現或者沒有政治風險。因此,改善關係的重要實質性舉措最初是透過巴基斯坦和羅馬尼亞使節向中國開放‘秘密渠道’而秘密進行的。”文章稱,“最終,尼克松選擇他的國家安全顧問亨利·基辛格與中國進行秘密會談”,“尼克松告訴基辛格,與中國最大的外交絆腳石是臺灣(問題),而國內最大的政治絆腳石將是美國內部對與共產主義政權建立關係的保守反應”。

文章認為“冷戰的結束首先消除了促成中美關係改善的共同威脅”,並在最後宣稱:“今天,尼克松預見到的強大中國已成為現實——但被視為美國的敵人,而不是盟友。”

而關於尼克松訪華50週年,在今天(2022年2月21日)舉行的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美聯社記者就此提問:在充滿分歧與缺乏互信的今天,尼克松的訪問可以帶來哪些有益的啟示?

發言人汪文斌對此表示,50年前尼克松總統訪華,中美實現了歷史性的握手,結束了兩國長期隔絕狀態。其間發表的“上海公報”是中美之間的第一個聯合公報,確認了一箇中國原則,並連同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侵犯別國、不干涉別國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等原則一道,構成中美關係正常化及兩國建交的政治基礎。

尼克松訪華50週年,美國媒體是怎麼說的?

汪文斌進一步指出,當前中美關係遭遇的問題,根本原因在於美方一些人對華認知出了嚴重偏差,將中國作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甚至“假想敵”進行全方位遏制。我想強調,中國發展只是想讓中國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不是為了挑戰或取代美國,美方也不應尋求改變甚至打壓中國。中美兩國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雙方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兩國之間有分歧矛盾在所難免,關鍵是透過坦誠溝通加以有效管控,防止戰略誤判,避免衝突對抗。汪文斌表示,“上海公報”發表暨尼克松訪華50週年帶給人們的重要啟示是,只要堅持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合作共贏,就能擴大共同利益,實現不同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國家和平共處。希望美方同中方一道,從過去50年的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傳承、發揚“上海公報”精神,共同推動中美關係重回健康穩定發展軌道。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981 字。

轉載請註明: 尼克松訪華50週年,美國媒體是怎麼說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