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公眾安危“玩輪盤賭”的群體免疫,在歐美還有多少信徒?

  “用群體免疫來阻止新冠肺炎疫情是‘不道德的’”“採取群體免疫這種做法被證實是不可行的”“與群體免疫相比,疫苗才是安全得多的辦法”。連日來,無論是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還是各國主流防疫專家,都對群體免疫的說法進行了全新的批駁。群體免疫,在歐美國家仍是個熱點話題:在英國,儘管政府已放棄群體免疫的做法,但社交疏離等措施還是沒有得到年輕人的理解和接受;在美國,隨著大選臨近,有關群體免疫話題和圍繞《大巴靈頓宣言》的爭論在很大程度上已被政治化;在北歐,瑞典人在反思“群體免疫效果太差的原因是什麼”,芬蘭人則在慶幸沒步鄰國瑞典的後塵。當歐洲人防範第二波疫情時,美國人自認為已經進入第三波疫情,對他們來說,這個冬季將迎來嚴峻考驗,有關堅持群體免疫的說法只能是幫倒忙。

  拿公眾安危“玩輪盤賭”

  10月初,美國和英國幾所高校的流行病學家聯合起草了一封名為《大巴靈頓宣言》的公開信,信中呼籲採取群體免疫的做法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讓低風險的年輕、健康人群正常生活,學校完全開放,商家正常營業,而隨著免疫力的增強,所有人被感染的風險都會降低”。很快,英國《衛報》就曝光說,所謂的全球上萬名科學家和醫學界人士的簽名中,有很多人是濫竽充數。

  早期的群體免疫做法給英國人帶來巨大損失。目前,英國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72萬。據報道,英國目前只有不到十個城鎮迄今沒有發現確診病例。“英國疫情正處在為期3到6個月的異常艱難時期。”英國政府緊急情況科學諮詢小組成員傑里米·法拉教授18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今年的西方聖誕節,人們很難再像以往那樣和家人親友團聚在一起慶祝節日。從本月24日開始,英國將執行更加嚴格的社交疏離措施,但這也會給多個行業帶來經營壓力,並遭到一些民眾的抵制。

  “群體免疫,我們又來啦!”英國《每日紀事報》14日以此為題報道說,在政府出臺晚十時宵禁措施後,疫情最嚴重的北部城市利物浦,仍有大批年輕人不情願地從按時歇業的酒吧裡走出來,又跑到街頭聚集。文章說,這些人將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要求統統扔在腦後。

  今年3月,群體免疫的說法就由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瓦倫斯委婉提出,他當時認為,“若只想全力壓制疫情,後果就是年底疫情捲土重來,屆時正是國家醫療保健服務最吃緊的冬季,然後就會以麻煩不斷告終”。按照他的說法,要想達成群體免疫,英國需要約60%甚至70%的民眾染病且痊癒後獲得免疫力。受群體免疫觀點的影響,很多英國人忽視了政府的防疫舉措。倫敦一家理髮店的老闆納西姆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只要政府一天不封城,我就會多開一天店。顧客是否願意戴口罩,我可不想管。”

  對群體免疫的做法,英國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主編理查德·霍頓曾連發多條推特抨擊說,這是拿公眾的安危“玩輪盤賭”,是個嚴重的錯誤,“尤其是可能會增加最脆弱人群的風險——那些有潛在健康問題的老年人”。

  與美國相似,群體免疫在英國也上升到政治層面。據英國《都市報》報道,英國曼徹斯特市的地方官員認為,保守黨政府的封鎖措施是把英格蘭北部地區居民當成“犧牲品”。《每日電訊報》稱,英國執政和在野兩黨領袖已展開“封鎖令之戰”,而英國首相約翰遜也在考慮,一旦目前的限制措施三級制不能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話,將可能下令實施為期兩週的“阻斷措施”,完全關閉酒吧餐廳等公共場所。

  《大巴靈頓宣言》惹惱大巴靈頓人

  “美國第三波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在11月初大選時到達高峰。”美國CNBC網站17日報道稱,資料顯示,美國過去一週日均新增病例5.5萬人,比此前一週上升16%,其中超過38個州的新增病例增加5%以上。美國防疫專家稱,這是美國繼今年三四月、七八月兩次高峰後的“第三波疫情”。在這樣的“緊要關頭”,美國國內仍在圍繞群體免疫的話題爭論不休。

  15日,《大巴靈頓宣言》發表地、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大巴靈頓鎮政府發表宣告,明確反對宣言所倡導的群體免疫。宣告稱,“幾個月來,大巴靈頓鎮一直在努力成為一個防疫的安全社群,但這項艱鉅的工作現在受到有爭議的《大巴靈頓宣言》的挑戰”。該鎮表示將繼續採取社交疏離等措施,確保民眾安全。美國一個由17個公共衛生組織組成的聯盟也在宣告中強調,目前85%至90%的美國公眾仍面臨染上新冠病毒的風險,“沒有證據表明我們接近群體免疫”。該聯盟包括美國公共衛生協會、流行病學協會專業人士及大量基層衛生官員,他們透過宣告表示,“讓美國人染病,而不是專注於行之有效的預防感染的舉措,可能會導致數十萬人染上疾病或死亡”。今年夏天,白宮衛生顧問斯科特·阿特拉斯博士曾表示,美國應該效仿瑞典的方法,採取群體免疫策略來應對病毒的爆發式增長。對此,該聯盟的宣告批評說,白宮聲稱希望效仿瑞典群體免疫的做法,而瑞典實際上是北歐應對新冠疫情最糟糕的國家。

  15日,美國傳染病學會和艾滋病毒醫學協會發表宣告,稱《大巴靈頓宣言》是“不恰當的、不負責任的、訊息不靈通的”,“傳染病協會1.2萬名一線科學家、醫生、公共衛生專家沒有發現已公佈的資料可以證明疫情在不採用重大公共衛生措施的情況下得到控制”,“作為疫苗接種運動的一個目標,‘社群免疫’或‘群體免疫’不應以計劃增加數百萬人的感染風險為代價,也不應以數十萬人身患重症和可預防的死亡為代價”。

  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全球衛生高階研究員黃嚴忠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新冠肺炎疫情已造成全球4000萬人感染,包括美國在內,很多國家實際上都採取了各種封城和限制措施。這些措施在遏制新冠病毒傳播的同時,對全球公共健康、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嚴重衝擊,而且這些衝擊很有可能還要持續數年。

  但黃嚴忠認為,《大巴靈頓宣言》提出的群體免疫方案並不是醫學界普遍認同的觀點,而是“小眾的”。事實上,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任何一種流行病透過群體免疫的方式得到有效應對,更不用說新冠肺炎這樣傳染力極強的大流行病。他還表示,雖然有白宮官員支援《大巴靈頓宣言》,但在可預見的將來,美國不可能採取群體免疫政策,因為這意味著美國3.3億人口中,要有超過半數感染,這比目前的感染率還要高數十倍,而群體免疫造成的健康和社會後果將是美國無法承受的。

  “美國社會圍繞《大巴靈頓宣言》的爭論在很大程度上被政治化了,在美國大選即將舉行的背景下下,更難以有客觀的辯論。”黃嚴忠認為,一方面,特朗普政府及共和黨人對宣言如獲至寶,利用該宣言要求各州儘快開放學校和商業設施,併為此前白宮不顧疫情推動經濟重啟的政策做辯護,另一方面,民主黨人將對特朗普政府新冠政策的反對延伸到《大巴靈頓宣言》,完全否定該宣言有關“封鎖政策”給美國帶來的連帶衝擊的合理擔憂。

  美國艾奧瓦大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授斯坦利·珀爾曼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達到群體免疫或許是一個理想的狀態,但讓感染人群蔓延開來會產生不良後果。由於高風險人群沒有得到保護,而低風險人群中也可能存在一部分人患上重症,因此,採取群體免疫這種做法被證實是不可行的。”

  談到《大巴靈頓宣言》,武漢大學醫學部病毒所教授楊佔秋認為:“該宣言強調群體免疫,我覺得是沒有必要的。”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專業角度看,在疾病的流行期,都應遵守相關防疫的規定,如隔離、戴口罩、減少社交活動等。對某些病毒而言,不同年齡人群的易感性不同,但新冠病毒沒有這樣的特點,它對所有人群都是一樣的。光靠年輕人感染並獲得抗體,是保護不了老年人的,也保護不了他們周邊的人。宣言中之所以特別強調老年人,就是因為新冠病毒影響的是病人的肺,造成病人的呼吸障礙,“並不是說這種病毒更喜歡感染老年人,而對老年人來說是‘雪上加霜’。”

  瑞典“實踐和道德上都失敗了”

  “第二波疫情已來到芬蘭。”芬蘭社會與衛生部近日發出這樣的預警。芬蘭民眾關心的是,政府是否會像春季那樣採取封城、校園停課等措施。第一波疫情暴發後,芬蘭和瑞典這兩個北歐國家的應對方式被視作兩個極端。3月18日,芬蘭在只有90人確診感染時就啟動《緊急狀態法》,學校停課、餐廳停業,並禁止10人以上聚會,疫情最為嚴重的新地省地區還“封城”三週。而瑞典則成為“群體免疫”策略的代表,即使在疫情初期最為嚴重的時候,也沒有采取停課、封城等措施。

  實際上,啟動《緊急狀態法》之前,芬蘭社會內部也有過激烈的爭論,如司法部長“強調個人自由活動的權利是憲法賦予的基本權利,不應輕易受到限制”,但最後各黨派還是達成“生命權高於行動權”的共識。芬蘭《薩塔昆塔人民報》6月一篇文章寫道:“如果芬蘭也採取和瑞典一樣的‘不抵抗’政策,那麼芬蘭的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到6月10日會超過2500人,而不是目前的324人。”

  因疫情初期推行群體免疫造成疫情蔓延,瑞典新冠肺炎累計確診人數目前已超過10萬。疫情嚴重時,很多國家限制瑞典人入境。據《環球時報》駐瑞典記者觀察,瑞典政府現在不再提倡群體免疫,對防疫初期不力造成大量老年人死亡也有所反思。瑞典群體免疫主推手、首席流行病學家特格內爾6月17日曾透過國內電視臺表示,群體免疫在瑞典進度驚人緩慢,並“難以解釋原因是什麼”。瑞典《每日新聞》近日評論說,該國疫情初期的舉措“在實踐和道德方面都失敗了”,如:缺少對確診老人的搶救;對探視新冠肺炎患者的親屬缺少限制和約束;疫情高發期很多企業員工沒有獲得也無法獲得防護用品;政府不建議工作人員戴口罩防護,甚至連養老院的護理人員也不戴;修建的臨時醫院利用率不高等。當媒體指責這些醜聞釀成悲劇後,瑞典衛生與社會事務部大臣也表示,疫情初期,瑞典和其他西方國家一樣顯得毫無經驗,“這些老人又很脆弱,即使是一次普通流感也有可能奪去他們的生命”。

  現在,為保持社交距離,瑞典政府要求聚會人數不許超過50人。在斯德哥爾摩商店購物或乘坐公共交通設施,都能聽到廣播提醒做好防疫措施。原定於12月10日舉行的年度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和晚宴也早在7月份就宣佈取消。

  回顧和梳理一些國家對群體免疫認識的變化,武漢大學醫學部病毒所教授楊佔秋認為,一些國家深受“群體免疫”概念的影響,也和其國情有關,如社群開放但缺少管理,很難進行“物理隔離”的措施等。再加上經濟壓力等因素,群體免疫的概念一開始確實容易被強調個性自由的西方民眾所接受。楊佔秋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世衛組織和譚德塞總幹事這個時候從專業角度反對鼓吹群體免疫,非常權威和重要。如果今冬明春又有新的一波疫情來襲,最終受害的還是老百姓,所以不能採取群體免疫這種消極對待疫情的方法。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264 字。

轉載請註明: 拿公眾安危“玩輪盤賭”的群體免疫,在歐美還有多少信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