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網友在知乎上發帖,向大家詢問家長如何合理滿足孩子的要求。
發帖內容
在超市看到一個孩子哭得不行,因為孩子想吃草莓,但現在草莓是50元一斤,有點小貴,所以奶奶就是不肯買。
我也曾經在商場、超市聽到過家長對孩子說“咱們家買不起”這種話。一般來說,50元一斤的草莓對大多數家庭並非完全不能承受,那孩子的需求是否都應該全滿足呢?這中間的利弊權衡?
現在也正是吃草莓、車釐子的季節,超市裡的草莓類食品都在大量上市。草莓、車釐子的價格確實比一般的蘋果、香蕉之類的水果偏貴一些,所以這個問題也讓很多網友特別有共鳴。
網友的評論基本可以概括為了三種觀點:一是可以買,根據家庭經濟條件,減少分量的購買草莓給孩子;二是不購買,可以向孩子解釋與分析現在的家庭條件,充分溝通;三是引導孩子認識金錢,並將草莓等作為孩子努力後的獎勵。
實際上,“買不買草莓”也可以引申出一個關於孩子消費觀的教育問題。當物價高於基本需求的時候,應該怎麼做?有些網友就舉出了自己親身案例,有人覺得應該更重視孩子的需求。
我家條件很一般,家有個五歲的小姑娘。今年冬天的草莓我主動買過兩次,洗好孩子送給每個大人一個,都愉快的接受了,孩子也就是當一般水果吃的,沒有覺得這個東西很珍貴很好吃的樣子。孩子也是當家裡的香蕉蘋果一樣吃的,也沒有覺得這個水果很特別。
我希望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身為父母引領孩子去體驗這個世界上的萬物,尊重孩子對事物發自本心的喜愛。
說實話,孩子們對金錢真的沒什麼概念的。他們的想要就是想吃,好看,我想要。有次也是帶孩子去水果店,他想吃山竹,我一看,一斤58元,有點貴。就商量一下吧,買兩個好嗎?孩子說好,兩個就近二十塊錢,他拿著特別開心地一路走回家,剝了之後舉到我嘴邊,媽媽,你先吃一口。老母親感動壞了好嗎?
我買東西給孩子,不是說這個東西的價值越高,越能體現對孩子的愛。而是想要告訴他,媽媽愛你,我願意為你付出,但是我們的慾望是無窮的,應該懂得去剋制,去變通。
我想起老公和我說他買草莓時遇到的一件小事。旁邊一個媽媽帶著5歲的孩子,孩子盯著草莓看,說“我想吃草莓”,媽媽看了一眼價格,50元/一斤,就說“我們買不起”,然後拉著孩子走了。老公回來問我:“我們給孩子買新上市的草莓,是不是有點太寵孩子了?”我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我承認自己寵孩子,但我認為“寵愛”孩子,其實就是正常地愛孩子,滿足孩子,並非溺愛。
還有網友表示,如果自己遇到這個情況是不會給孩子購買的,並需要引導孩子的消費觀念。
我覺得這不應該買,因為今天透過“哭的不行”要到了草莓,明天也會透過“哭的不行”要到玩具,那麼孩子就會覺得“哭”能就達到目的,屢試不爽。
我從小就是家長眼中的乖孩子,從來不會提這些要求的,更別說父母不給買,就撒潑打滾。
回到正題,現在自己也有了寶寶,如果是自己的寶寶要求我給她買50塊一斤的草莓,我不會給她買,但是會和她講清楚道理,然後給她四十塊錢,讓她自己決定是否要買,還是拿錢買更多喜歡的價效比又高的其他東西。
我覺得不應該買。小孩子要東西我認為正常,但是我並不認為給一個小孩子超過家庭能力的東西是一件好事。可能有朋友認為50元一斤的草莓並不是誰負擔不起,但是問題中的情況,明顯這個價格對當事人來說太高,超過了正常消費的水平。如果一次滿足了他,下次要更貴的,總有滿足不了的時候。
如何引導孩子的消費觀念問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問題。現在社會中,年輕人的借貸、花唄的過度消費也在引起高度重視。
今天(12月24日),#花唄調整年輕使用者額度#這個話題就衝上了微博熱搜。
訊息一出,網友紛紛討論起來。
大多數網友對於花唄的這個調整是支援的態度,現在用花唄的人確實大多數都是年輕人,花唄現在降額,不管是出於商業考慮還是輿論要求,至少是一個明確的態度,就是要體現出讓年輕人理性消費。
孩童時,家長對於孩子成長過程中消費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到底買不買50元一斤的草莓”背後的教育問題。
最後,小編想問問大家,你會買這個草莓嗎?如何引導孩子的消費觀念呢?
來源:湖北經視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