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說到泰國,人們難免會聯想到馬殺雞、人妖、泰劇等關鍵詞,因為物價便宜、文化開放,很多中國人都喜歡在冬天去泰國旅遊,直到今天,中國到泰國的遊客數量仍然穩居第一。隨著最新一年國內生產總值的統計發表,中國穩居第二,印度也擠進前五。
但是曾經泰國也在這個排行上榜上有名,甚至名列前茅。如果現在有人說泰國是中國的榜樣,恐怕會貽笑大方,但是當我們回顧歷史,卻不難發現,泰國也曾經是中國精英眼中的發達國家,是我們追趕和學習的榜樣!
曾經輝煌
別看現在泰國頻頻因為皇室鬥爭和各種戰爭上國際新聞的頭條,曾經的泰國可是全球各國人眼中十分豔羨的繁華之國,更是上演過讓世界各國都驚歎為觀止的經濟奇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東南亞的經濟進入了迅速發展階段。
除了我們熟知的"亞洲四小龍"之外,還有"亞洲四小虎",其中就包括了泰國,那時候沒有人會覺得泰國不能成為一個發達國家,人們早已經在心裡認定,泰國絕對就是下一個亞洲小龍。
從地理條件來看,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地區,幾乎與中南半島上的其他國家都有接壤,盛產水稻的泰國境內有湄南河平原,被譽為"泰國穀倉",也是泰國成為世界五大農產品出口國之一的底氣。湄南河下游是泰國最大的港口——曼谷港,也是世界二十大集裝箱港口之一,向來有"東方威尼斯"的美稱。
除了中部地區發達的農業和貿易業外,南部地區的黃金沙灘和海岸吸引了絡繹不絕的遊客;北部的清邁擁有著宜人的環境,讓許多人選擇購置房產養老,可以說多樣的地理環境讓泰國有多樣的經濟產業。
而且泰國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其中鉀鹽的儲存量是世界第一,錫的儲存量佔世界總儲量的12%。因此無論是長期以來占主導地位的自然經濟還是之後的工業經濟,泰國各個時期經濟的發展,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多種多樣的經濟產業和低廉的勞動成本。
從歷史原因來看,泰國無疑是一個極其幸運的國家,作為亞洲唯一一個沒有被殖民統治過的國家,泰國的發展軌跡沒有被外來力量打亂過,一直遵循著本國領導人指引的方向前進著,因此沒有中國一樣長達22年的抗戰和內戰歷史,經濟基礎和文化傳承得以完整地儲存下來。
在冷戰期間,泰國以美國馬首是瞻,成為美國在東南亞的堡壘,在越戰期間任由美軍大搖大擺地穿過泰國和越南的邊界,藉以換得美國的政治保障和經濟協助,建立了開放自由的市場經濟體系。
80年代精明能幹的炳上將主政之後,推行了一系列有利於出口的經濟政策,透過取消出口稅大力鼓勵出口,同時放寬海外零部件進口的條件,讓泰國搭上了冷戰後期經濟全球化的順風車。
炳上將還在泰國東部建立了新的工業基地,設立了投資促進機構,在燃油、電力等現代工業方便吸引外國投資的進入。從1986年到1996年短短十年間就讓泰國從一個出口橡膠、水稻的農業國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個出口電子零件和汽車的工業國家,這段時間被稱為泰國經濟的"黃金十年"。
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量高達10%,是世界上經濟增長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出口年平均增長率高達28%,遠遠超過了一般發展中國家的水平。這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局穩定是分不開的,在炳上將擔任總理的8年間,雖然經歷了兩次未遂政變,但都時間較短,影響不大。
可見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首要條件。到1990年泰國的GDP為1508美元,而中國只有泰國的五分之一,甚至比印度還要低。這樣傲人的成績,難怪當時還在開放初期的中國人只能望洋興嘆。
當時泰國城市的建設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遠遠超過了中國一線城市,江蘇的一個使者團在訪問泰國之後對其讚不絕口,泰國因此成為許多中國精英眼中的下一個新加坡和學習借鑑的榜樣,所有人都在等待著見證泰國成為亞洲又一個令人驚歎的傳奇。
繁榮下的危機
泰國的發展可以說是順風順水了,天時地利人和一個不落,但是危機的種子也早已埋下。隨著泰國經濟的迅速增長,特別是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實施,大量的貸款被投入房地產和民間消費領域,經濟繁榮泡沫下的危機越來越清晰。
1996年對泰國來說是一個轉折期,經濟開始出現各種衰退的跡象,這一年,出口貿易額第一次出現負增長,經濟增長率開始大幅度放緩,財政赤字、貿易逆差、不良債權紛紛而至,徹底壓垮了泰國的經濟市場,下半年泰銖的幣值開始下跌。
到1997年5月,泰銖幣值的下跌引發了股市價格的下跌,即使泰國政府開始拋售外匯儲備來穩定幣值和匯率,也已經難以挽救岌岌可危的經濟形勢。再遇上索羅斯蓄謀已久的貨幣狙擊戰,泰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徹底陷入金融危機的泥潭。
1998年泰銖和美元的匯率貶值了一半,可見這場經濟危機對泰國的打擊之重。所有經濟危機的到來從來不是偶然的,都是積重難返的惡果。就泰國而言,之所以沒有獲得像新加坡那樣的發展機會是因為錯失良機,雖然都是二戰後發展的,但是新加坡的發展時間更早一些。
泰國趕在了第二波發展,競爭壓力更大一些。其次和新加坡相比,泰國的人口數量顯然不是一個量級的,隨之而來的管理問題也更加棘手。其實這場危機和泰國人們的習性也有很大關係,泰國是個信仰佛教的國家,因此泰國人民有著天然的佛系特徵。
對於經濟並沒有像中國這樣的5年10年計劃,而是隨遇而安,導致危機到來時無力招架。不過,最深層次的原因是泰國在缺乏制約機制的情況下,對實行金融自由化操之過急,導致國際資金在泰國有利可圖之時蜂擁而至,而在出現衰退跡象的時候就紛紛撤離。
同期的中國由於沒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際化和開放程度沒有泰國那麼高,受到的影響自然也沒有這麼厲害,只有香港被波及,國家為了維護香港的繁榮砸入大量的外匯用來維持港幣的幣值。當時的領導人實行對外和對內兩套政策,堅決維護人民幣的幣值,以擴大內需為著手點,促進國內經濟的持續發展。
在這期間,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拉動了就業率和經濟增長率的快速提高,讓中國平穩度過這場席捲亞洲的經濟危機,並帶來了隨後中國數十年的經濟繁榮。事後我國吸收了泰國等國家在這次事件裡暴露出來的弊端,深化了經濟體制改革,調整產業結構,讓經濟全面發展。
後來居上
面對一塌糊塗的經濟市場,泰國也曾經積極自救過,但是泰國的好運氣似乎已經用完了。政治上,泰國早已經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打著民主代議制的旗號,內部的腐敗和黨派爭鬥卻十分嚴重,政治局勢多次陷入緊張狀態。
政治家們想的不是為國家謀發展,為人民謀福利,而是怎麼填滿自己的腰包,朝令夕改的法令、投機取巧的戰略都是這時候的產物。直到2001年的大選他信當選,開啟了泰國政權相對集中的新局面,這種情況才有了改善。
他信用大量的資本入場刺激需求,推動投資增長和經濟復甦。但是好景不長,2006年他信政府由於腐敗的醜聞失去了民眾的支援,從此泰國進入了長期動盪,短期平靜的政治時代,因此導致了經濟局面的一團亂麻。
在泰國還在經濟和政治的泥潭時,中國已經吸收了經驗和教訓,在不斷加強金融體系的建設的同時,收納了西方國家對東亞大多數的投資與需求,也截流了日韓的產業轉移。
而1997年經濟危機過後,泰國的GDP就以龜速增長著,去年泰國的人均GDP是8005美元,而中國已經超過了10000美元,當中國已經站在新的起點時,泰國卻還在原地徘徊,不禁令人唏噓。經歷長期的停滯,泰國已經被當年的"老粉絲"中國一舉反超。
如今甚至面對著被越南等國家趕超的危險,雖然經歷了20年的經濟繁榮時期,但是由於沒有足夠的意志和努力去追求國家的自主創新,最終止步於此。泰國的未來會怎麼樣,誰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可以肯定的是,如今的中國也是很多國家學習和模仿的榜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