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史上的重大“烏龍”:誤入“敵國”大使館祝賀,總理罕見動怒

上世紀70年代,我國外交部曾發生過一起“特大丑聞”,年輕人可能沒聽過,但上了點年紀的都知道,就是所謂的“雅典事件”。這起事件轟動了當時的外交界,連一向儒雅的周總理都罕見動怒,痛斥為“周門不幸”。那麼這起丟臉的外交事件,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呢?

外交史上的重大“烏龍”:誤入“敵國”大使館祝賀,總理罕見動怒

雅典事件

1973年5月7號,周伯萍(我國首任駐希臘大使)前往希臘外交部商討事宜,會議持續到下午一點左右。返回大使館的路上,周伯萍見使館區外警車明顯增多,心想著可能有外交活動,所以回到大使官邸,他便讓翻譯檢視是否有請柬。

果不其然,值班人員告訴翻譯,說科威特大使館中午舉辦國慶招待會,距離宴會結束還剩下十多分鐘。周大使一聽著急了,衣服也顧不得換,帶著翻譯匆忙登車。按照標準程式,大使參加外交活動,必須親自過目請帖,並向有關部門報告情況。但由於時間太匆忙,大使就沒有親自檢視請帖,結果鑄成了大錯。

當時,大使館確實收到了一份請柬,但不是科威特大使館,而是捷克大使館發來的。巧的是,捷克大使的名字叫科威克,值班人員初學英語,誤以為是“科威特大使館”,也沒有注意看日期——招待會的時間其實是5月8日。讓人頭疼的是,無論周大使還是司機、翻譯,都不知道科威特大使館的具體位置,只知道距離挺近的。

外交史上的重大“烏龍”:誤入“敵國”大使館祝賀,總理罕見動怒

司機也沒問路,想當然地以為車輛來往多、有警察引導的地方,就是科威特大使館,結果陰差陽錯跑到了以色列大使館門口。眾所周知,中以建交是1992年的事,當時兩國並無外交關係,甚至可以說是仇敵(因為中國在“阿以衝突”中支援阿拉伯國家),跑錯了大使館可是大事。

更巧的是,周大使來雅典赴任沒多長時間,既沒見過科威特大使,也沒見過以色列大使,結果把以色列外交人員誤認成了科威特大使館的工作人員。所以,周大使一下車就匆忙握手,向“科威特外交人員”表示祝賀,並解釋自己遲到的原因,連使館外高懸的以色列國旗都沒注意到。

《紐約時報》的記者恰好在場,看到中國大使感到非常詫異,便問周大使:“您來到‘這裡’,是否意味著中國承認了以色列?”記者說的“這裡”,指的是以色列大使館,可翻譯又出了岔子,翻譯成了“雅典”原本一個很正常的提問,這麼一翻譯變得挑釁意味十足,周大使當即回懟了兩句,留下一臉迷茫的記者。

外交史上的重大“烏龍”:誤入“敵國”大使館祝賀,總理罕見動怒

第二天,捷克大使館召開國慶招待會,周大使準時參加,會上人員看他的神態有些古怪,他還感到有些莫名其妙。這時,和中國關係不錯的羅馬尼亞大使,把周大使的翻譯拉到一邊,神神秘秘地說了幾句話,翻譯的臉色立即變了。周大使感覺不對勁,上前問出了什麼事,翻譯緊張得說不出話,緩了好一會才說:“大使,我犯下大錯了。”

周大使這才如夢初醒,立刻採取補救措施,分別向各國外交部說明了事件經過,並表示此次事件純屬工作失誤,不代表中國的外交政策出現變化。中國外交部接到報告後,仔細詢問了事件經過,同時電召周伯萍回國。

由於此事牽扯到不少人,大使館人心惶惶,翻譯尤其緊張,後悔得痛哭流涕,說自己斷送了周大使的前程。周大使怕發生意外,臨走前特意找他談話,明確表示錯誤的主要責任在自己身上,回國後會承擔一切責任,安慰他不要過分緊張,而是要從此事中吸取教訓,將來立功補過。

外交史上的重大“烏龍”:誤入“敵國”大使館祝賀,總理罕見動怒

事件處理

都說外交無小事,周伯萍犯下的錯夠他喝一壺的,何況當時正處於“文G”那個特殊年代。周總理十分生氣,把此事定性為“十分嚴重、極為荒唐的政治錯誤”。好在周伯萍認錯態度較好,又及時做了補救措施,外交部雖認為這事比較嚴重,但本著“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原則,決定免予處分,周總理表示同意。

當然,最終拍板的還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把此事的性質從根本上作了改變。至此,轟動一時的外交事件,終於得到圓滿的解決,周伯萍也得以繼續從事外交工作。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78 字。

轉載請註明: 外交史上的重大“烏龍”:誤入“敵國”大使館祝賀,總理罕見動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