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發布《2020年薯片中外對比比較試驗報告》。不少知名企業被檢出可能致癌物丙烯醯胺,包括三隻松鼠、鹽津鋪子、董小姐等品牌。
報告稱, 選用的15款薯片樣品理化指標、微生物指標、重金屬汙染物及抗氧化劑均符合標準要求。
但對其中丙烯醯胺的檢測結果顯示,有7款薯片的2A類致癌物丙烯醯胺含量高於歐盟設定的基準水平值(750μg/kg),其中鹽津鋪子、三隻松鼠、董小姐三款薯片的丙烯醯胺含量超過了2000微克每千克。
品牌方:仍正常銷售,網友:不敢吃了
對此,三個品牌回應稱,我國並無丙烯醯胺含量限量的食品安全標準,目前相關產品仍正常銷售。
董小姐旗艦店客服也向記者表示,”目前還沒有足夠證據表明食品加工過程中產生的丙烯醯胺對人體有致癌性……拋開計量談毒性,都是不科學的。”
但對於很多網友而言,這樣的回應並無法讓人安心,不少人表示,”以後不敢再吃薯片了。”
食品專家:沒有足夠證據顯示致癌,不必恐慌
對此,有食品專家指出,對薯片檢測出丙烯醯胺不必恐慌,目前沒有足夠證據顯示它會導致人類癌症,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定為2A類致癌物,也就是可能使人致癌。食用薯片更需要擔心的是油與鹽的含量,日常生活也需要進行科學飲食。
記者注意到,報告也中指出,目前國際上以及國內並沒有制定食物中丙烯醯胺限量的法規或標準。2017年歐盟釋出指令(EU)2017/2158,制定緩解措施和基準水平,其附件IV中丙烯醯胺在薯片的基準水平值為750μg/kg。基準水平值是用來驗證緩解措施有效性的績效指標,並非丙烯醯胺在食物中的安全限量。丙烯醯胺應攝入越少越好。
深圳消協委也提醒,由於國內外現在均無制定丙烯醯胺在食物中的限量,因此丙烯醯胺含量只能由生產商自行採取措施控制。本次15款薯片樣品的丙烯醯胺控制水平差異較大,尤其是焙烤型薯片。生產商應採取有效的緩解措施,如改良加工工藝或選用國標允許使用新增劑等,降低薯片中丙烯醯胺的含量。
消費者應儘可能避免連續長時間或高溫烹飪澱粉類食品,合理營養,平衡膳食,不要過量攝入煎、炸、焙烤澱粉類食品。
【科普】
如何客觀認識丙烯醯胺?
隔一段時間,丙烯醯胺就會因為不同機構的食品檢測,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今年8月,香港消費者委員釋出77款預先及非預先包裝薯片、蝦條等零食樣本檢測結果,其中70款零食也檢出可致癌物質丙烯醯胺。
丙烯醯胺是食物在煎、炸、烘烤等高溫加熱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化學物質。炸薯條、烤麵包、烘焙咖啡豆時都可能產生一定量的丙烯醯胺。動物實驗表明,丙烯醯胺具有潛在的神經毒性、遺傳毒性和致癌性。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丙烯醯胺定義為2A類致癌物,即對動物致癌的證據充分,對人致癌的證據不足。
無論是咖啡還是薯條等其他含有丙烯醯胺的食物,談論致癌性都不能脫離“劑量”這一重要引數。以咖啡為例,中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的資料顯示,每千克煮咖啡中丙烯醯胺平均含量為13微克。而此前曾有研究顯示,丙烯醯胺的致癌劑量大約為每天每千克體重攝入2.6微克至16微克。專家建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少用煎、炸、烤等烹飪方法,儘量避免連續長時間或高溫烹飪食品,以減少丙烯醯胺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