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記者從彭州市致和街道獲悉:近日,彭州城南鄰里人家在致和街道清林社群正式和市民見面。對周邊4萬餘名居民而言,它的“開門迎客”意味著辦事不再“東奔西跑”,幸福感來得既“突然”又實在。
城南鄰里人家是一處750平米的社群公共空間,地處致和街道清林社群“地盤”,但覆蓋居民卻不限於此,附近護賢、清洋、連封、百祥社群居民都在其服務半徑內。近日,鄰里人家正式啟用,居民直言“幸福到家”——他們的喜悅源自它帶來的方便。在這裡,創業擔保貸款、就業困難人員認定、大學生創業補貼、養老保險待遇領取資格認證、社會保障卡人社功能啟用、社會保障卡歸屬地轉入、社會保障卡人社交易密碼修改、重置社會保障卡掛失、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登記、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繳費、勞動爭議調解、特殊人員門診醫療救助、特殊人員非“一站式”住院醫療救助等事項都可辦理,徹底告別了過去辦事“東奔西跑”的日子。
“東奔西跑”聽似誇張,實則實也。過去10年來,致和街道金彭湖周邊洋氣的小區拔地而起,置信逸景苑、香頌苑、丹郡湖岸、賽納花苑……數萬居民將家安到了這裡。但略顯“尷尬”的是,居民的服務陣地卻沒有跟上,各自社群的黨群服務中心依舊留在原地,沒有一同“進城”,這樣居民辦事的距離就遠了。而且村社群體制機制改革之前,致和街道城市片區的社群界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居民對自己所在社群不甚清楚,去黨群服務中心辦事還容易“走錯門”。就拿清林社群來說,社群黨群服務中心在一處安置小區內,位置相當“隱蔽”,居民日常辦事面臨的麻煩相當不少。
居民在哪裡,社群服務就跟到哪裡。去年,村社群體制機制改革完成後,致和街道以主要道路為脈絡,理清了各個城市社群的治理邊界。與此同時,打造黨群服務中心延伸服務點的計劃也逐漸從設計藍圖變成了施工圖。多方考察,最後選定了置信逸都城下沉廣場750平米的商鋪,經過數月廢寢忘食的奮戰,集黨群服務、文化展示、閱讀交流、特色商業等於一體的綜合服務空間與廣大居民見面。
鄰里人家,其裝修風格也如同居民“家”一般溫馨。外觀融合了彭州白瓷文化和中醫藥傳統文化,內部空間裝修別具風格,一進門就是親民化的居民辦事服務點,牆上醒目地寫著清林社群的黨建文化品牌——“和美親鄰·聞清而致”,既包含了“致和”“清林”元素,又寓意著親清的政商關係、親清的幹部形象、和美的鄰里關係。
為了滿足居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城南鄰里人家開設了巧姐調解、法律服務、中醫坐診、志願服務等多個專案,一室多用。特別是“書記沙龍”“琴風雅韻”“小小蒲公英”3大品牌活動倍受大家追捧。“書記沙龍”讓村(社群)書記聚到一起聊治理、談發展,提升服務水平和能力;“琴風雅韻”開展古琴培訓,豐富社群居民業餘生活、陶冶情操;“小小蒲公英”是社群志願服務品牌,針對兒童開展親子陪伴等互動活動。多功能活動室作為舞蹈室、公益電影廳、培訓室等面向社會大眾預約使用。“這裡打造得這麼好,有朋友來,我都願意帶她們來逛逛。平時社群舉辦活動,我也會積極參加。”致和街道清林社群居民劉悅開心地說。
記者瞭解到,清林社群成立了集體資產管理公司,負責城南鄰里人家的全面運營和管理,並與第三方組織、企業開展合作,採取“公益+微盈利”模式,為居民提供多種生活服務,增加社群收益,再反哺於社群治理,提升社群造血功能。展示金絲皇菊、桂陶、白瓷等產品的彭州十三品的展區、5/5咖啡、印巴文化主題商品的植入,都讓社群看到了前景跟“錢景”。接下來,社群還將依託打造的“城南創星空間”,孵化培育一批居民喜聞樂見的“明星”書記、本土講師,宣傳推介社群好故事、好產品等,提升影響力,聚集人氣活力,打造“直播型社群”。
魯迅先生曾寫下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彭州,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同樣存在於鄰里人家裡。三味書屋供居民閱讀休閒,百草園則是天府中藥城產業功能區的展示視窗。“桂皮、鹽澤瀉……”百草園中的中藥材標本既提升了空間美感,也讓到鄰里人家來辦事服務、休閒歇息的居民兒童知道了更多的中藥材知識,瞭解學習傳承中華傳統中醫中藥文化,浸潤彰顯“產城融合”的發展理念。龍門山湔江河谷生態旅遊區、成都新材料產業功能區和天府中藥城產業功能區是彭州的三大產業功能區,城南鄰里人家設定三大產業功能區的展示視窗,讓更多市民認識了自己所在的城市。
“打造城南鄰里人家是我們‘有意為之’,將黨群服務陣地設在商圈中心,彌補了城市商圈黨的陣地覆蓋不足的問題。引入辦事功能也給居民帶去了實實在在的方便。目前除了能辦理村(社群)一級事務外,我們正在對接相關的部門,力爭讓更多的便民事項下沉到社群,為南部新城居民做好服務。”彭州市致和街道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最後是助力產城融合發展,藉助鄰里人家這個平臺為天府中藥城產業功能區做好宣傳服務,同時為城南片區城市產業與居民生活融合發展,探索黨建引領的新路徑。”
據悉,彭州致和街道接下來還將開展豐富多彩的社群鄰里活動,以小微商業將鄰里人家與廣場、逸都城串聯起來,並營造出更多網紅打卡、運動休閒新場景,探索“廣場經濟”“鄰里集市”模式,不斷壯大社群集體經濟,最佳化功能品質,讓居民幸福感在“家”門口升級。
華西社群傳媒記者 李玥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