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了,要不要教他打回去?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大家各說紛紜:部分家長認為要“打回去”,不然[被打了都不知道還手,只會越來越軟弱];也有部分家長認為[還手,只會讓孩子學會使用暴力解決問題]。
看起來,大家說的都有道理,那麼,孩子被欺負了,到底要不要教他打回去呢?不妨先看看上世紀90年代著名的[攻擊-反擊]實驗吧。
面對攻擊,80%的孩子會選擇【不還手】家庭心理學家在某家幼兒園記錄了2583次,幼兒間的攻擊時間,包括打人、搶玩具等。綜合分析發現:
①80%的孩子選擇不還手
在2583次幼兒攻擊事件中,有80%的孩子在被打、被搶後,不會選擇還手,而是站在原地哭泣、退讓或扔有其他小朋友搶奪玩具。
經過長時間的觀察,這些被打的孩子得到了[負強化],多次被打後,依然不願還手,即便有父母多次說教、叮囑。
②少部分的孩子會選擇還手
在整個調查過程中,發現有少部分的孩子在被欺負時,會主動選擇還手。其中當[首次還手成功]的孩子,一般會在下次遭受攻擊時再次反擊,資料記錄顯示:這部分孩子,遭受攻擊的次數會減少;
但當[首次還手失敗]的孩子,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遭受攻擊的次數會更頻繁。
③藉助外力,比如告訴老師的孩子
極少一部分孩子,在幼兒園被打後,會立即向老師求助。在老師的協調與介入下,打人的孩子會立即停止攻擊。
一般而言,打人的孩子會減少對這部分孩子的攻擊行為,轉向攻擊他人。
教孩子還手,並不是有效的處理方式,下場可能會更慘透過這個幼兒間的[攻擊-反擊]實驗可以得知:當孩子被欺負後,教孩子還手,並不能防止孩子下次不被欺負。一旦孩子“還手失敗”,很有可能會遭受到更頻繁的攻擊。
設想一下,一個3歲的小女孩被一個5歲的男孩子欺負了,此時教女孩還手,還手能成功嗎?
很顯然,兩個孩子的力量懸殊較大,盲目的還手是無意義的,很有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身體傷害。
心理學家在研究校園霸凌時,對199名兒童的跟蹤分析表示:選擇打回去的孩子比起其他孩子,會面臨更持久的霸凌。
另外,當孩子被欺負後,經常會聽到父母這樣的話語:“被打了,你就打回去啊”、“他怎麼打你的,你就怎麼打他”、“如果你對他們硬氣幾次,他們就知道你的厲害了”。
但是,讓父母感到遺憾的是,孩子決心打回去也沒那麼容易!據心理學家對1722名遭受霸凌的學生研究發現:選擇沉默的被欺負者和選擇[還手]的被欺負者,幾乎是兩條平行線,誰也不會輕易改變陣營。
調查發現:孩子被欺負時,並不知道該怎麼做無論是著名的[攻擊-反擊]實驗,還是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大部分孩子在面對攻擊行為時,都會選擇沉默、不反擊。究其原因,就是他們在被欺負的當下,並不知道該怎麼處理。
對於一些“恨娃不還手”的家長來說,埋怨與訓斥幾乎沒用,甚至還會讓孩子在潛意識中認為“自己就是被欺負的”。
因此,當孩子被欺負時,父母比起“恨鐵不成鋼”,更應該做的是理解孩子,幫助孩子找到更好的應對方法。
若孩子被欺負,父母可以這樣做①教孩子求助外力,老師或父母
在幼兒園的[攻擊-反擊]實驗中,當孩子被欺負時,救助老師,因為老師的介入,被欺負的行為會立即停止。
因此,父母可以告訴孩子,當被欺負時,要知道求助父母與老師。同時在家也可以玩“角色扮演”的模擬遊戲,爸爸或媽媽扮演欺負孩子的“壞人”,和孩子反覆練習,讓孩子知道被攻擊時該怎麼做。
也可以購買相關繪本,透過閱讀繪本,讓孩子明白打人的行為與反擊的行為。
②教孩子如何[交到好朋友]
據心理學家對208位被霸凌者的追蹤發現:72%的被霸凌者都在2年內脫離霸凌。據他們自己的說法是,[交到新朋友]是他們不被欺負的重要原因。
因此,父母可以創造條件,讓孩子支援自己的好朋友。比如週末組織孩子的同學到家來玩,讓孩子與同學多接觸,形成友誼,成為好朋友。
③及時安撫孩子,嘗試與對方家長溝通
當孩子被欺負後,內心肯定是很難過的,此時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及時的安撫孩子,而不是一味的埋怨與斥責或讓孩子打回去。
同時也嘗試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畢竟孩子始終是要與同齡人一起相處的。女兒有次被院子裡的小哥哥欺負後,沒過5分鐘,兩個人有一起玩滑滑梯了,很可能就是他們自己已經達成了和解。
若孩子自己解決不好,父母可以嘗試與對方家長協商溝通,給出建議,引導孩子們自己來解決問題。
總而言之,無論是打人還是被欺負的孩子,父母在平日裡都要教導孩子,讓孩子知道【打人是不對的,拳頭落在誰身上都會疼】。若孩子被欺負後,父母要多理解孩子,安撫他們的情緒,讓他知道,別欺負了,不是他的錯,爸爸媽媽永遠站在他這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