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今日夏至:最長的白晝,願美好都如約而至

由 不新伏 釋出於 綜合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駱倩雯

6月21日,迎來夏至節氣。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對於北迴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來說,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

夏至過後,雖然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北迴歸線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但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多,故在其後一段時間內,氣溫將繼續升高,因此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大約在公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夏至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 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人們稱為“夏雨隔田坎”。

“夏至”是盛夏的起點。雖然還沒有到一年當中最熱的日子,但離“入伏”也不遠了。再經過三個“庚日”,便進入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氣溫高、溼度大、不時出現雷陣雨,是夏至後的天氣特點。

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意思是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並且認為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 二候蟬始鳴,意思是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 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 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古人用“土圭之法”來判斷哪天白晝最長或者最短,夏至日這一天,日晷中指標投下一年當中最短的影子,所謂“夏至日晷短”,古人就是由此來確定夏至日和冬至日。而地球上有夏至日的根本原因,其實是地球“斜著身子”繞太陽公轉。

在夏至這天正午時分,太陽會呈絕對或接近直射狀,北迴歸線地區會出現短暫的“立竿無影”奇景,因為正午太陽與天頂重合,樹木、建築物等,影子都會消失不見。但這種現象只會發生在北迴歸線以南的地區,像我國的深圳、珠海、香港、海口等城市。北京在北緯40°,所以太陽從來不會出現在頭頂正上方。夏至日這一天,雖然在北京看不見“立竿無影”,但也是一年中影子最短的日子。

過了夏至,北半球各地的白晝開始逐漸變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自古以來,都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夏至吃麵也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此時正好新麥登場,夏至吃麵也有嘗新的意思。夏至在古時也是民間“四時八節”中的一個節日,自古民間有在夏至拜神祭祖的習俗。夏至後,人們普遍會食用清補涼湯、涼茶、酸梅湯等來避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