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藥桶巴爾幹半島巴爾幹半島究竟有什麼魅力,讓列強都想得到它
觀古今看世界
巴爾幹半島是位於歐洲亞得里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在歷史上之所以鼎鼎大名主要在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巴爾幹半島在沙俄、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的包圍之下,同時由於與地中海聯結,這使得英國和法國也牽涉其中,列強都想控制巴爾幹半島以獲取利益。大國的利益、教派的爭鬥、民族的矛盾糾纏在一起,這使得巴爾幹半島宛如一個火藥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直接原因正是英國、沙俄、奧匈帝國對於巴爾幹半島的爭奪。
奧匈帝國與巴爾幹半島
奧地利帝國自1866年在普奧戰爭被擊敗之後被迫退出德意志邦聯,從此對於德意志地區失去影響力,德意志地區的神聖羅馬帝國因素就此消失。普奧戰爭的失敗迫使奧地利帝國向普魯士的盟友義大利交出了威尼託,這使得奧地利帝國在義大利再無勢力範圍。普奧戰爭大幅度削弱了奧地利帝國的實力,奧地利帝國在中歐和西歐皆無力與新興強權較量,索性把目光投向了東南方向的巴爾幹半島,奧地利帝國想要在此重新建立帝國的貿易路線和威望,同時維持對於巴爾幹半島的影響也是為了防止奧匈帝國的解體。
奧地利帝國是奧匈帝國的前身,準確來說是奧地利帝國在普奧戰爭失敗的國家重組,這種重組也是奧地利帝國必定選擇的道路。奧地利帝國是歐洲第二領土大國(僅次於於沙俄),歐洲第三人口大國(次於沙俄和德國)。但5200萬奧地利人中只有1200萬人是德意志人,第二大族群是人口總數為1000萬人的匈牙利人,但奧地利帝國的最大族群卻是斯拉夫人,斯拉夫人包含有有850萬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550萬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500萬波蘭人、400萬烏克蘭人、130萬斯洛維尼亞人。這些斯拉夫人佔據了奧地利帝國人口的一半。
在奧地利帝國,因為帝國皇室哈布斯堡家族屬於德意志人,所以居於國家統治地位的民族是德意志人,但是德意志人的人口數量並不足以支撐其統治地位,這勢必會引起其他族群的不滿,尤其是和德意志人數量相差無幾的匈牙利人,1848年匈牙利人起義被殘酷鎮壓。在1866年奧地利帝國被普魯士打得一敗塗地之後,匈牙利人看到哈布斯堡王室的虛弱,再次有了獨立傾向,匈牙利人認為哈布斯堡家族身兼奧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國王兩個頭銜,由此匈牙利王國可以獨立,在1867年奧地利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同意匈牙利以獨立的身份加入帝國,奧地利帝國由此重組為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建立後,帝國一半由德意志人控制,另一半由匈牙利人控制。但是人口占大多數的斯拉夫人並沒有得到解放,所以斯拉夫人要求獨立的浪潮席捲而來,這使得奧匈帝國的統治階級十分恐慌。此時的巴爾幹半島由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衰落,居住在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人不斷舉行起義意圖獨立,並且他們受到了同屬於斯拉夫人的沙俄支援,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等斯拉夫人建立的國家相繼獨立,這股浪潮也鼓舞了奧匈帝國境內的斯拉夫人。
奧匈帝國十分害怕這股獨立浪潮會使得帝國境內的斯拉夫人獨立進而摧毀帝國的根基,於是奧匈帝國極力想要維持奧斯曼土耳其對於巴爾幹半島的統治,這使得奧匈帝國和沙俄產生了矛盾,由於奧匈帝國無力和沙俄對抗,為此它需要得到另一個強國的支援,這個國家便是德國,1879年德國和奧匈帝國結盟對抗沙俄,但是俾斯麥並不想壓制沙俄,所以沙俄和奧匈帝國的矛盾一直處在,兩者勢必會在巴爾幹半島開戰,以戰爭的勝負決定奧匈帝國的存亡。
沙俄與巴爾幹半島
沙皇俄國一直有著“君士坦丁堡”情節,這個情節起源於1453年5月29日拜占庭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滅亡,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弟弟和自己的女兒索菲婭·帕列奧羅格流亡羅馬。1472年11月在羅馬教廷的安排下,莫斯科公國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索菲婭公主,索菲亞除了嫁給伊凡三世,還把拜占庭的宮廷禮儀和大量書籍帶去了莫斯科公國。沙皇俄國留裡克王朝搖身一變成為拜占庭帝國的繼承人,索菲婭的兒子瓦西里三世、孫子伊凡四世相繼登基,伊凡四世以東羅馬帝國皇室的後裔自居,自稱沙皇,“沙皇”即羅馬皇帝的稱號“凱撒”。拜占庭帝國的國徽“雙頭鷹”圖案也被沙皇俄國繼承,從此沙皇俄國自稱“第三羅馬”。
所以沙俄一直把光復東羅馬舊都君士坦丁堡為自身使命,於是巴爾幹半島成為俄羅斯南下攻打奧斯曼土耳其佔據的君士坦丁堡的必然道路。另外宗教因素也不斷促使沙俄南下,基督教在公元1054年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拜占庭帝國就是東正教的核心,在拜占庭帝國北方的東斯拉夫人接受了東正教信仰,拜占庭帝國在1453年亡國後,東正教最強大的國家轉化為沙皇俄國,於是東正教的中心也變為了沙皇俄國,並且歷代沙皇本人保護者自居,以此擴大沙皇俄國在中歐、東歐的東正教教徒心中的影響力,所以擊垮奧斯曼土耳其,佔領君士坦丁堡,成為沙皇俄國的“昭昭天命”,所以巴爾幹半島必須被沙俄佔領。
自彼得大帝改革之後,沙俄政權一直想要獲得出海口即不凍港,我們知道世界上的商業貿易主要是透過海洋進行運輸商品,沙俄領土面積雖然很大,但是被北冰洋所覆蓋,基本上沒有任何有價值的港口,即使是聖彼得堡也是半年不能通航、十分容易遭到攻擊的港口城市,唯一有價值的不凍港在黑海,沙俄的主要出口產品小麥就是透過黑海進行出口貿易,但是沙俄的黑海航線途經奧斯曼土耳其控制的黑海海峽,即由君士坦丁堡旁邊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以及兩個海峽夾雜的馬爾馬拉海組成。
達達尼爾海峽長64千米,寬1.7~7.5千米,博斯普魯斯海峽長31.5千米,東北部最寬處3.7千米,中部最窄處僅747米。這意味著奧斯曼土耳其只要在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架設數百門大炮就可以控制黑海海峽進而威脅沙俄的貿易生命線,所以沙俄不斷在巴爾幹半島和黑海發動戰爭,在沙俄發動對於奧斯曼土耳其的10次戰爭,土耳其只勝過兩次,其餘八次都是慘敗。在第10次俄土戰爭中,俄軍來到了距離君士坦丁堡12公里的聖斯特凡諾。沙俄如此猛烈攻打巴爾幹半島引發了奧匈帝國和英國的恐慌,為了防止沙俄勢力的膨脹,奧匈帝國和英國一直和沙俄對抗,這也是沙俄巴爾幹半島問題的來源。
英國和巴爾幹半島
英國是一個殖民帝國,在19世紀末期世界上大部分有價值的地區基本都被英國佔領,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工業革命完成後的原料供給地和商品銷售地都是英國殖民地,可以說英國的殖民地如同奶牛一般源源不斷的給大英帝國提供牛奶,其中最為重要的殖民地是印度地區,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印度包括如今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緬甸、斯里蘭卡等地區,也是英國最為重要的原材料供應地和工業品的銷售市場,以至於印度被稱作是“大英帝國皇冠上的明珠”。曾任印度總督的寇松勳爵就說過:“沒有印度就沒有大英帝國。”
英國人為什麼如此看中印度呢?我們可以看資料,印度是英國的原材料供應地,1870—1871年印度向英國出口了價值1980萬盧比的原麻用作英國紡織企業的加工原料,印度生產的棉花和油脂都是英國工業生產的必需品。此外由於英國完成工業化,農業生產的糧食不多,英國人吃的糧食主要靠海外進口,1877年印度就向英國出口了價值790萬英鎊的小麥和大米,要知道在英國統治下,印度時常鬧饑荒,都是餓著肚子給英國人送糧食。而印度進口英國紡織品總額在1900年達到3058萬英鎊,而且印度進口的各類機械製品總額在1901年則高達161萬英鎊。
沒有印度給英國輸血,就沒有大英帝國的建立立,而英國和印度貿易的生命線是埃及的蘇伊士運河,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從英國的倫敦港到印度的孟買港經蘇伊士運河比繞好望角可縮短全航程的43%,尤其是蒸汽機和螺旋槳的發明,讓海洋貿易的運輸成本大大降低,英國壓榨印度的利益越來越多,於是英國極其看中印度,所以埃及在1869年挖通的蘇伊士運河成為英國牢牢控制的生命線,但是這條生命線也會受到了威脅,那就是來自巴爾幹半島的威脅,因為巴爾幹半島直面東地中海。
一旦有國家控制住了巴爾幹半島,就可以在地中海上威脅透過蘇伊士運河的英國商船,進而威脅大英帝國的海上生命線,這是英國所不允許的,其實對於英國來說,最好的選擇是讓腐朽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巴爾幹半島,因為奧斯曼土耳其的弱小無力根本威脅英國的海上貿易,反而在俄國的擴張面前有求於英國幫助,所以英國在巴爾幹半島問題上不斷扶持奧斯曼土耳其對抗沙皇俄國,在沙俄衰落後,奧匈帝國開始擴張巴爾幹半島,而且此時英國正籌劃對付德國,於是奧匈帝國作為德國盟友,自然也被英國暗恨,英國不允許巴爾幹半島出現一個大國。
結語:炸裂的巴爾幹
巴爾幹半島在1914年之前就已經戰爭連綿不斷。1912年10月8日,巴爾幹聯盟成員國黑山向土耳其宣戰,10月13日巴爾幹同盟中的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希臘向土耳其提交最後通牒,要求土耳其允許馬其頓和色雷斯進行自治,被土耳其拒絕。於是戰爭打響,土耳其慘敗。1913年塞爾維亞、希臘、土耳其聯合與保加利亞開戰,保加利亞大敗,而這背後全部是奧匈帝國、德國、英國、法國、沙俄的陰影,大國的矛盾並不能透過代理人戰爭磨平,那就只有大國親自上陣,真刀真槍的幹了。
本文作者原創,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