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從村民到專家,一場接力“鯨”險大救援 浙江12頭“迷路”瓜頭鯨生死營救始末
7月8日,工作人員託扶著正在輸液的瓜頭鯨。本報記者林光耀攝
因為擱淺,浙江台州12頭“迷路”的瓜頭鯨曾一度陷入死亡泥潭;因為數百人的“生死營救”,它們中有6頭已遊向“回家之路”。
在常年趕海的漁民眼中,這些充滿靈性的生物被稱為“海子”,意為“大海的兒子”。救援人員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它們早日迴歸大海。
從雲南保護大象,到浙江挽救鯨豚,隨著社會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逐漸濃厚,“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溫暖故事,正不斷湧現。
海灘上的“不速之客”
7月6日清晨,61歲的浙江台州臨海上盤鎮舊城村村民徐周芽和往常一樣,提著塑膠桶,去頭門港北洋壩灘塗趕海。
夏日陽光炙烤著海岸,岸邊卻聚集著人群。遠遠望去,徐周芽看到海灘上闖入了一群“不速之客”——10餘頭黑色“大魚”橫七豎八地在淤泥中掙扎。
雖然在海邊生活了大半輩子,但她從未見過這種生物。
“趴在爛泥裡,不能遊了,身子不會動,尾巴一直在拍。”徐周芽問了現場的人,弄清楚“它們不會咬人”後,加入救治隊伍中。
“它們的頭插在泥巴里,我就把泥巴挖下去,讓它把頭抬起來。”村民鄭桂芬也在救援小隊中,她說,看到它們好像在流眼淚,很心疼,就想無論如何也要救活它們。
越來越多的村民爬下壩頭,在過膝的淤泥中幫它們脫困。“用塑膠桶接來水餵它,它就張開嘴,還能聽到大魚的叫聲。”徐周芽說。
不知道哪裡來的力氣,三四百斤重的“大魚”,被村民們合力推進徒手刨出的水坑裡。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接到報警後趕到現場時,已有幾百人聚集在這片灘塗。
經歷了十幾個小時的海邊救援,臨海市海洋與漁業執法大隊大隊長朱雨朋整張臉被曬得黑紅。他回憶,“當時已有3頭瓜頭鯨失去生命體徵,剩下的9頭需要馬上施救。”
“在各地專家抵達現場之前,先維持它們的生命體徵平穩。”朱雨朋說,在專家遠端指導下,他們迅速形成了一系列救援方案:給瓜頭鯨澆水保持溼潤度,用水清洗鼻孔確保呼吸通暢,使用冰塊為擱淺的瓜頭鯨降溫……
“鯨豚類動物生活在水中,暴露在空氣裡身體容易乾裂。在太陽的暴曬下,鯨豚類的體溫容易升高導致死亡。”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郝玉江說,把鯨豚的身體擺正,確保排氣孔露出來,能讓鯨保持正常呼吸。
太陽越來越大,村民們找來竹竿和床單等物品,搭起簡易帳篷為“大魚”遮陰。因為溫度高,村民又接力運水,澆在它們身上,幫助它降溫。
當天下午,來自杭州長喬極地海洋公園、上海海昌海洋公園等地的多支專業隊伍也相繼趕來救助。經過專家現場確認,擱淺的鯨豚名為瓜頭鯨,屬於海豚科,因尖瓜狀的腦袋而得名。
“暫時無法確定擱淺的原因,但鯨類擱淺一般是身體出現問題。”杭州長喬極地海洋公園技術負責人劉全勝說,在救援過程中他們曾嘗試把其中一頭瓜頭鯨放歸,但發現它還是反覆衝灘。“如果它們生病了,放生之後還有可能繼續擱淺。”
專家商討後決定,先將它們運離海灘暫養,待救治後身體有所恢復再放生。大約數十名救援人員在淹到胸口的海水中,把擱淺的瓜頭鯨透過擔架抬出海灘。
吊機將固定在擔架上的瓜頭鯨運到堤壩上,再由車輛運送到附近的海水養殖場和海洋世界暫養。經過大約10小時援救,所有擱淺瓜頭鯨都被救援上岸。
與時間“賽跑”的營救
6日晚,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趕到接收5頭擱淺瓜頭鯨暫養的浙江宏野海產品有限公司。只見一個直徑20米、高度約1.8米的水池,有水泵正在注水。
探照燈白色的強光,照亮了泛著綠波、水面漸漲的水池,也照亮了一旁紅色與藍色的貨車、黃色的吊車和四下一張張關心而又焦慮的面龐。
“中午十二點多我們就接到了通知,要接收擱淺的瓜頭鯨。”浙江宏野海產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黃元明介紹,下午三點就開始騰空水池、消毒,然後向其灌注透過沉澱和紫外消毒處理後的乾淨海水。
晚上10時50分許,水池內的水量已達到要求,救援人員開始將瓜頭鯨們從貨車上向水池內轉移。杭州長喬極地海洋公園動物部經理常峰換上潛水服跳入池中,從擔架上接過瓜頭鯨,和另外兩名救援人員一起“攙扶”著它。
“部分瓜頭鯨由於擱淺時間過久,還不能完全保持身體平衡,需要我們託扶,否則容易嗆水引發肺部感染。”常峰說。
時間已經接近午夜,5頭瓜頭鯨順利入池,在場的所有人鬆了一口氣,雖然鯨魚們狀態還不容樂觀,但總歸是回到了它們熟悉的水中。
7日,記者再次來到暫養點,此時,室外最高氣溫達到37攝氏度左右,池子邊的抽水機發出隆隆聲,不間斷地抽海水灌入池中。每隔半小時,就會有一車冰塊被倒入池中,黃元明告訴記者,截至7日中午,已消耗了冰塊近80噸。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看到,在救援人員精心呵護下,部分瓜頭鯨經過一夜休養正在恢復活力。截至7日下午3時,這裡臨時安置的5頭被救的瓜頭鯨中,4頭已經能夠脫離救護員的照料,在池中一邊吐氣、一邊自由地遊弋。
與此同時,在百公里外的另一處暫養點——台州海洋世界內,工作人員也對在這裡的兩頭瓜頭鯨做了全面體檢。
“昨天晚上,我們安排了兩位專業馴養師陪伴它們過夜,一是幫助它們儘快適應新環境,二是防止它們出現過激行為傷害到自己。”台州市海洋世界客服部經理陳俊透露,這兩頭瓜頭鯨的狀態總體還算穩定。
自6日晚開始擱淺瓜頭鯨的救治工作以來,來自上海、杭州、寧波等多地海洋館的40多位技術人員,不眠不休奮戰一線。杭州長喬極地海洋公園的鯨豚養護員陸文輝連續救援12個小時,因為過於疲勞,在水下抱著瓜頭鯨時都困得站不住腳。
深夜“回家”,依依不捨
6日晚,早先轉移到白沙灣的兩頭瓜頭鯨經過診斷,身體狀況良好。專家和漁政船將它們護送到頭門山島附近放歸大海。
深夜漲潮,其中一頭瓜頭鯨一度迴游,彷彿在依依不捨地告別和致謝,最終在工作人員引導下,它們遊向了大海深處。
7日,經歷了一天的休養恢復,又有6頭瓜頭鯨在專家檢測了相關指標後,決定即時放歸。
來自台州市海洋世界的馴養師孫翊菡說:“我們特意囑咐了司機,在瓜頭鯨運輸中儘量勻速行駛,避免車廂內的瓜頭鯨發生碰撞。”
從暫養點到放歸海域,會經歷長時間運輸,在時間緊迫、條件有限的情況下,運輸瓜頭鯨的車輛上全部墊了海綿,保持了一定的水深,用於保證鯨體的溼潤度,並減少對其器髒的壓迫。“工作人員在鯨體上塗抹了凡士林用來防脫水,還在海水中加入冰塊來降低水溫。”劉全勝說。
當載著瓜頭鯨的貨車到達頭門港碼頭時,放歸船早已在岸邊等待。瓜頭鯨被逐一緩緩地從車上吊起,放上船後,開始去往頭門島東南方的涼帽嶼附近海域。
儘管當晚海上風浪高達8級,但救援人員仍然堅持趕赴原定海域,沒有選擇在風浪更小的海域放歸。選擇這裡,是因為第一次放歸也是在這片海域。“瓜頭鯨屬於群體性生物,放歸在同一片區域的話,瓜頭鯨之間可以互相取得聯絡,從而重新結隊。”朱雨朋說。
專家對鯨的體長等體徵做了測量記錄,並採集了它們的糞便。朱雨朋介紹,這些鯨大部分性別是雄性,年齡大多已成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河水產研究所程兆龍博士說,考慮到放生及時性原則,此次放歸的瓜頭鯨並沒有安裝定位系統進行追蹤研究。
這條“回家”之路註定坎坷。記者從7日晚負責運送瓜頭鯨出海的多位工作人員處證實,當晚準備放歸大海的6頭瓜頭鯨,有4頭按計劃放生,但遺憾的是,有2頭在前往碼頭途中死亡。
還剩最後一頭,能否順利迴歸大海?
身上覆蓋著白色毛巾,身體旁放著兩袋冰塊,兩名身處水中的工作人員一頭一尾抱著;浮在水面上的呼吸孔不時噴氣,有時水花會濺到工作人員臉上……最後一頭擱淺的瓜頭鯨因為身體虛弱,還無法放生。
上海海昌海洋公園生物研究所所長牟愷說,因為擱淺的時間比較久,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臟器損傷以及應激反應,導致它不能完全保持身體平衡,工作人員會在水裡對它進行託扶。如果不託扶的話,就可能會嗆水。
“24小時全程陪護,每隔3小時更換毛巾保持身體溼潤和降溫,以防背部水分流失。”杭州長喬極地海洋公園馴演部督導陳鵬,已單腿站立水中五個多小時,他的另一條腿踩在梯子上,確保瓜頭鯨頭部靠在他的大腿上,以免頭太低嗆水。
將近3天時間的相處,每天待在一起十七八個小時,陳鵬等海洋館工作人員已對這頭瓜頭鯨產生了感情。工作人員還就地取材,為這頭瓜頭鯨製作了一副簡易“擔架”,讓它在維持平衡的前提下,以更舒服的姿勢休養。
劉全勝說,救治團隊全程守護,每隔一個小時對這頭瓜頭鯨的身體狀況進行觀測,並以此為基準調整點滴藥量。
“目前,它的健康狀況不是很樂觀。”牟愷說,如果透過醫療手段救治能讓它好轉,還是會選擇合適的地方將它放歸大海,也希望它可以尋找到野外瓜頭鯨群體。
“救援工作有很多壓力和困難,但宗旨不會改變,救助不會停止。”劉全勝說,所有救援人員將繼續全力以赴,照顧好留在暫養點的最後一頭瓜頭鯨,不惜代價助它健康“回家”。
鯨豚擱淺原因還是“謎”
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培君說,在全世界範圍內,擱淺的鯨類救助難度就很大,成功率低。目前,12頭擱淺的瓜頭鯨成功放生6頭,已屬不易。
為何在運送途中2頭瓜頭鯨會死亡?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採訪了多位專業人士,他們表示,根據專業獸醫團隊的診斷結果,當時這2頭瓜頭鯨放歸前血檢指標尚可,但由於現場檢測條件所限,瓜頭鯨身體狀況無法全面掌握。
“不可控因素較多,成年野生個體搬運時容易發生強烈的應激反應。”張培君說,擱淺的瓜頭鯨可能本身就存在健康問題,而且深潛鯨類一旦擱淺存活機率很低。
對於瓜頭鯨在轉運過程中死亡,南京師範大學生態學博士單磊認為,目前只能嘗試多從屍體解剖中去尋找線索。“我們對於瓜頭鯨的認知太少,解剖也不一定能第一時間回答瓜頭鯨衝灘的原因和死亡的原因。”
據瞭解,死亡的5頭瓜頭鯨目前已被冷凍儲存,之後將捐獻給高校和科研機構用於科學研究。
距離瓜頭鯨擱淺沒幾天,在浙江寧海海域又出現了兩隻海豚擱淺。關於鯨豚擱淺,多位專家表示,原因複雜,目前沒有定論。“自身導航系統出問題,或者地磁場、洋流變化等原因,都可能會導致其擱淺。”張培君說。
“一般而言,鯨豚擱淺通常伴隨體弱、疾病等各種生理機能衰退的跡象,但是集體擱淺卻鮮有發現慢性疾病。”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副研究員林文治說,一般認為造成集體擱淺的因素包括全球暖化和一些地區人類活動,以及海洋環境結構和鯨豚類的“社會”行為都會造成集體擱淺。
“瓜頭鯨屬於深潛鯨類,全世界範圍內對瓜頭鯨的生物學研究都非常有限,目前也沒有人工飼養成功的案例。”牟愷說,長時間人工飼養可能會干預其生活習性,應儘早放歸大自然。
“放生,只是瓜頭鯨迴歸自然的開始。我們還無法確定這群瓜頭鯨衝灘擱淺的原因,也許衝灘事件還會再次發生。”單磊說,放生後幾天內,如果漁民沒有在近海再發現鯨群蹤跡,我們才能說鯨群是安全迴歸深海了。(記者 魏董華、許舜達、林光耀、張肇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