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家上市公司9家虧損|讀懂2020車企財報
積分交易壓力迫使車企加快電動化轉型。
文|左茂軒
截至4月30日,除了深陷破產危機的華晨集團之外,各家上市車企都已經發布了2020年財報。
智庫君統計發現,在A股、港股、美股上市的27家車企中,只有長城汽車(601633.SH)、比亞迪(002594.SZ)、江鈴汽車(000550.SZ)、長安汽車(000625.SZ)、一汽解放(000800.SZ)、東風汽車(600006.SH)6家企業,在2020年實現了營收及淨利潤雙增長;蔚來汽車(NIO.NYSE)、小鵬汽車(XPEV.NYSE)、理想汽車(LI.NASDAQ)營收均實現了增長,同時淨虧損有所收窄。
上汽集團(600104.SH)、吉利汽車(00175.HK)、*ST眾泰(000980.SZ)、*ST海馬(000572.SZ)、北汽藍谷(600733.SH)、宇通客車(600066.SZ)、中通客車(000957.SZ)、金龍汽車(600686.SH)、亞星客車(600213.SH)出現了營收淨利雙下滑。
27家車企中,有9家出現虧損,其中,*ST眾泰連續兩年虧損超百億,北汽藍谷淨虧損達64.82億元,目前,中國市值最高的車企恆大汽車(00708.HK)尚未有車型上市,淨虧損達76.65億元。
2019年,受補貼退坡影響,中國新能源汽車出現了十年來的首次負增長。2020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起步相對較低迷,但疫情後的下半年市場呈現逐步改善特徵,這種強勁的市場走勢目前已延續到2021年3月。
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願意接受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水平,也對一家車企的經營業績形成了更大的影響。
隨著近期各家車企2020年全年及2021年一季度財報的出爐,智庫君發現,汽車行業出現了以下幾點值得注意的變化。
1. 車企在2020年因疫情衝擊面臨巨大挑戰,多數車企營收淨利都出現了下滑,且淨利潤下滑幅度高於營收。不過,幾家頭部新勢力銷量逆勢上揚,營收、淨利潤等經營指標都有所改善。
2. 得益於新基建的推動,去年卡車市場增長快速,一汽解放、東風商用車等企業的業績優於行業整體水平。
3. 海馬、眾泰、力帆等邊緣車企的生存環境更加艱難,經營壓力難以緩解。
4. 2019年及以前新能源汽車銷售以出租、網約等運營類車輛為主,但在特斯拉、蔚來、小鵬等新勢力崛起以及限購城市的政策推動下,2020年以來新能源汽車私人消費市場的比重明顯提升。新能源汽車主要對公和主要對私的車企,在2020年的經營業績上呈現出明顯的差異。
5. 蔚來、小鵬、理想等多家造車新勢力在2020年毛利率轉正,頭部造車新勢力逐漸形成造血能力。
6. 隨著“雙積分”政策取代財政補貼,成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不少傳統車企因為積分交易,單車利潤出現下滑,盈利能力減弱,而新能源車企則因為積分交易獲益。在這種情況下,將促使傳統車企加大新能源車型的開發。
私家車市場大幅提升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資料顯示,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為136.6萬輛和136.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5%和10.9%,表現明顯優於出現負增長的車市大盤。
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車產銷雙雙超過50萬輛,分別達到53.3萬輛和51.5萬輛,同比增長3.2倍和2.8倍。
“一季度新能源汽車銷量非常之高,延續了去年下半年以來的增長趨勢,如果將這個數字乘以四,今年新能源汽車整體的銷量將是200萬輛的體量。”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表示,“一方面可以說明,消費者購買新能源產品的意願在提高,另一方面也說明產品能夠適合消費者的需求,相關的企業也在不斷跟進市場需求。”
在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看來,2020年末疫情帶來的私人出行需求較強,尤其是上海等地的限購城市的需求火爆,今年的私人新能源消費有了新的增強動力。
不過,崔東樹擔心,限購城市的新能源車銷量可持續性較差,年初的高零售不可持續,但目前拉昇的意義很大。
具體來看,自去年10月底上海市釋出外地牌照限制新規以來,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走高。乘聯會資料顯示,今年一季度上海市新能源乘用車的銷量達到了5.85萬輛,位居全國第一,且遠高於其他省份。
目前,新能源汽車的增長主力仍然是特大城市。而這些城市的整體消費能力更高,因此也推動了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高階化的發展。這給定位中高階、主打智慧電動汽車的幾家頭部造車新勢力提供了市場機會,規模快速成長。中國汽車消費升級的趨勢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體現得更為明顯。
2020年,特斯拉國產Model 3銷量為137459輛,登頂全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此外, 蔚來汽車、理想汽車、小鵬汽車、威馬汽車的銷量分別為43728輛、32624輛、26159輛、22495輛。其中,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的銷量增速都超過了100%,理想汽車則在首個完整交付年份便實現了單一車型交付量破三萬。
得益於的規模的增長,中概股造車“三兄弟”在2020年都實現了營收的大幅增長,利潤也有所改善。
2020年,蔚來全年總收入為162.579億元,同比增長107.8%;但從盈利上來看,蔚來仍處於虧損中,去年累計淨虧損53.04億元,同比縮窄53.0%。但是,蔚來實現了毛利率轉正,全年的毛利率為11.5%。
2020財年,小鵬汽車總收入為58.44億元,同比增長151.8%,全年淨虧損為人民幣27.32億元,毛利率為4.6%。
2020年全年,理想汽車實現總收入94.6億元,淨虧損為1.517億元,但在第四季度首次實現了單季度盈利。毛利率為16.4%,在三家車企中最高。
今年一季度,私人市場需求持續提振,上述三家車企的銷量繼續創下新高,各家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將得到進一步改善。
不過,與造車新勢力的走勢明顯不同的是,此前曾多年蟬聯中國純電動車市場銷量冠軍的北汽新能源在2020年,受制於運營類車輛需求的下滑,以及在這一細分市場以廣汽埃安傳統自主車企等競爭對手的出現,疊加補貼退坡的衝擊,陷入了巨大的危機。
2020年,北汽藍谷全年實現營收52.72億元,同比下滑77.65%;公司由盈轉虧,淨虧損高達64.82億元,上年同期淨利潤為0.92億元。
資料顯示,2020年北汽新能源銷量銳減,全年銷量僅為2.59萬輛,較2019年的15.06萬輛下滑了82.79%。這種情況還在持續,今年一季度北汽藍谷的銷量只有9000輛,同比下滑64.1%。
基於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判斷,北汽新能源今年將重點發力高階品牌ARCFOX極狐。在剛剛結束的2021年上海車展上,極狐品牌聯合華為推出了新車ARCFOX阿爾法S。
除了北汽之外,東風和上汽也在上海車展期間將高階品牌推向市場,吉利也帶來了全新的智慧電動汽車品牌極氪汽車第一款產品。
高階智慧電動汽車,將成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的主戰場。
不過,除了高階市場,上汽通用五菱等本土車企帶動的縣鄉市場微型電動車也在逐步崛起。五菱MINI ev已經連續數月高居中國電動車市場銷量第一。
電動車使用成本較燃油車更低,除了城市以外,在農村市場也有巨大的成長空間。並且,這種銷量的增長與政策因素的關聯不大,擁有一定可持續性,這也將進一步推動中國電動車市場的全面高增長。
碳交易推動車企電動化轉型
除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需求增長之外,政策的要求也推動著車企進一步加快電動化轉型的節奏。“雙積分”政策取代財政補貼,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效果正在顯現。
根據《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下稱“雙積分”政策)要求,車企賣出的所有車的平均燃油消耗量必須達到一定節能標準,如果超標,企業須透過生產新能源汽車,利用新能源正積分來抵消平均燃油消耗負積分。如果不足以抵消,則需要透過交易從其他企業處購買新能源積分抵消。同時,新能源汽車積分需達到一定考核比例,不達標會產生新能源負積分,同樣需要透過交易從其他車企那裡購買積分抵消。
儘管隨著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實現增長,新能源正積分也有所增長。但由於積分計算標準的變化、排放標準嚴苛、新能源積分比例要求的實施等原因,傳統車企燃料消耗積分在近幾年快速下降,2020年,燃料消耗負積分補償出現巨大的缺口。在這種情況下,新能源積分抵充油耗積分的效果愈發凸顯,積分交易的價格也水漲船高。
智庫君也從多位行業人士處瞭解到,新能源積分在過去兩年的交易價格實現了快速提升。從此前的2018年以前的兩三百元1分,到2020年左右已經漲至近千元,到2021年價格已經漲至2000-3000元。
據媒體此前報道,中國燃油車市場銷量冠軍一汽-大眾將以3000元/分的價格從特斯拉中國手中購買積分,為此將付出約5億元。
早在今年1月16日,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1)上表示,受新的雙積分政策影響,2020年六大汽車集團產生的雙積分均為負值,且新能源積分價格不斷水漲船高,車企因此出現增虧的普遍現象。以長安集團為例,2020年因雙積分造成的單車減利約4000元。
而從2020年的財報來看,長安汽車單車淨利潤僅為1600元。
除了六大國有汽車集團之外,自主品牌三強中的吉利汽車、長城汽車也受到了雙積分政策的困擾。不過,比亞迪由於新能源汽車銷量佔比較高,將因此帶來部分收入。
2020年,特斯拉靠出售碳排放積分,獲得了15.8億美元的營業收入,是年淨利潤7.21億美元的兩倍多。今年一季度,特斯拉碳積分的收入高達5.18億美元,同樣高於4.38億美元的淨利潤。
2020年11月,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透露,蔚來在2019年產生了10萬個新能源積分。按照每個積分約1200元折算,這將能夠為其在2020年產生1.2億元的收入。
2020年,蔚來產生的積分將達20萬個,將在2021年進行銷售。而如果按照3000元/分的價格計算,積分收入將達到6億元。
碳積分的壓力,正推動著傳統車企的轉型。在剛剛今年的上海車展上,以豐田、大眾、通用、福特等為代表的老牌車企,紛紛推出了全新的電動車型,發起了反攻的號角。
而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產品的不斷豐富,消費者的選擇也會越來越多,進一步激發新能源汽車的購買需求,推動整個新能源市場大盤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