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銷量超大眾,市值遠超吉利,但比亞迪賣車為什麼不賺錢?

由 弓四清 釋出於 綜合

朋友家的親戚最近換了輛新能源車,託我們幫他找人,最後提車等了2個多月,他很奇怪,這都2022年了,憑啥買車還得等這麼久。但他不知道的是,這已經比普通人提車早了1個月左右。

花10多萬買輛車,又不是什麼勞斯萊斯、賓利、蘭博基尼、法拉利,還得從頭開始慢慢造。

他還很奇怪,買車這種事兒,又不是找人想要更多的優惠,只是想稍微加塞早提個車,還得搭個人情進去,不好還。

上面,就是買比亞迪新能源車當下的現狀。2022年的車市裡,沒有一家車企的熱度能超過它,銷量一躍而上超過了大眾、豐田,穩穩的坐在了中國汽車銷量排行榜冠軍的位置。而如今公開資料顯示,它的手裡還捏著70萬輛的待交付訂單,隨著新訂單還在不斷產生,2022年中國汽車銷量冠軍基本上100%也會是比亞迪。

2023年,明年,比亞迪很可能要挑戰400萬臺/年的銷量目標。這個數字,要比南北大眾相加更多,2021年一汽-大眾的銷量是185.78萬輛,上汽大眾的銷量是134萬臺,二者之和是321萬輛。

但,隨著比亞迪越賣越火,再隨著各家企業的財報紛紛釋出,卻出現了一個極為反差的現象,它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賺錢,而標杆企業不算賺錢的背後,其實還體現著整個汽車行業如今遇到的問題和挑戰。

銷量爆火的比亞迪和新能源汽車行業,賺錢能力為何一般?

銷量數字上看,2022年上半年的比亞迪,銷量數字為64.14萬輛,超過特斯拉成為新能源銷量冠軍,而在1年前,比亞迪的2021年上半年銷量為24.66萬輛,2022年的爆發十分明顯。

在財報部分,上半年營業收入1506.07億元,同比增長65.71%,歸母淨利潤35.95億元,同比增長206.35%。汽車和相關產品的收入為1092.67億元,同比增長了130.31%,手機及相關產品的收入為410.7億元,同比下跌4.78%。二者,分別佔據比亞迪總收入比例的72.55%、27.27%,總和為99.82%。

翻譯一下上述數字,比亞迪集團的因為汽車業務越做越好,在經營指數上表現不錯,營收增加、利潤增加。不過,手機、電池、組裝等業務今年的表現一般,有所下滑。而汽車業務,營收和利潤之間二者並沒有做到同比例增長。利潤同比增長超200%,而營收增長超65%,推測這種資料差異,大概有幾種可能性:

因為建立了市場優勢,研發投入有所縮減;2. 整體的經營模式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優化了運營成本,但今年的比亞迪並沒有在人員、結構、體系上有大的變化,所以此種可能性較低;3. 銷量越來越高,所以產生了規模效應,於是成本進一步降低,利潤明顯得到了增長;4. 進一步減緩了其他虧損業務的發展,如雲軌等。

簡言之,單獨看比亞迪這家企業的發展,表現越來越好、盈利能力越來越強。

不過,如果對比起整個汽車行業來看,它的盈利能力還不夠強,銷量帶來的優勢還沒有轉化為利潤優勢。

對比幾家中外巨頭所釋出的半年財報來看,比亞迪贏了銷量,但尚未贏了利潤。

長城汽車的2022年半年財報為,營收621.34億元,淨利潤55.92億元,同比增長58.47;

長安汽車的2022年半年財報為,營收582億元,淨利潤58.58億元,同比增長238.74%;

在銷量更高的前提下,比亞迪的盈利能力,從數字上低於以銷售傳統燃油車的長安、長城。另外,就在車企的半年業績彙總中,除了長安、長城之外,利潤超過比亞迪的中國自主品牌還有3家,包括上汽集團的69.1億元、廣汽集團的57.51億元、東風集團股份的55.29億元。

而除了上汽集團的營收(3050.18億元)之外,其他幾家的表現都是,比比亞迪銷量更低,但利潤卻明顯高於比亞迪。簡言之,僅基於當前的資料來看,比亞迪的盈利能力較主賣燃油車的頭部企業,偏低。

而如果以新能源領域的頭部企業特斯拉進行對比的話,比亞迪的盈利能力處於較好水平,但距離特斯拉仍有比較明顯的提升空間。

2022年上半年,特斯拉在全球範圍內的交付銷量為56.4萬臺,比比亞迪少了近10萬輛,但在利潤上看,特斯拉上半年的數字為55.78億元,摺合人民幣超過376億元。銷量較比亞迪更低,但利潤上確實比亞迪的10.4倍以上。

從企業形態上看,當前的比亞迪還是以傳統汽車的發展模式為主,利潤主要產自於車輛的製造、銷售流通環節,也就是靠賣車賺錢。而特斯拉的盈利模式,大家就很清楚了,利潤同時來自於“賣車+賣軟體+賣積分+車輛租賃”共4個主要層面。

與特斯拉進行相關對比後,你我能發現的結論是,傳統汽車銷售模式的盈利能力,遠低於新思維的組合模式。同時,以本土市場為主的企業,在盈利能力上也低於全球化的品牌。中國車企的心裡都很明白二者之間的差異,所以你我才能在近幾年看到,越來越多的車企在謀求走出去,如比亞迪、蔚來、小鵬、吉利、長城、嵐圖等等。

從“不算賺錢”,看行業面臨的挑戰

在很多人看來,車企的財務報表與消費者買車無關,但實際上,這樣的結論並不穩妥。資本市場會對各家企業進行深度分析,以瞭解其企業的發展能力,賺取關於未來的錢。而透過財報,其實汽車分析機構,以及普通消費者,還能看到一家企業的造車思路是否先進,以及對待消費者的態度究竟如何。

在傳統燃油車向新能源車切換的當下,其實一家企業是否擁有優秀的賺錢能力,要看的是其轉型程度。以燃油車為主,在初步嘗試轉型新能源的企業,有著高盈利能力不足為奇,因為燃油車的發展形態已經頗為穩固,供應商成本、企業自身成本等並沒有特別大的變化幅度,基本等同於,當技術達到一定程度之後,銷量與利潤之間直接同比掛鉤。

而對於已經在新能源領域完成轉型,或者誕生就沒有和燃油車有關係的企業(如特斯拉)來說,它的盈利能力也不用受轉型所拖累,有針對性的切入市場,且有著技術先發優勢,就能令其銷量與利潤之間直接同比掛鉤。

而對於正在轉型的企業,沒有技術先發優勢的企業而言,它們想要在未來搶佔更好的份額,幹掉傳統的優勢企業,那沒有別的捷徑可走,能做的就是砸錢進行研發,實現技術、模式等方面的創新。

當前,僅從比亞迪的半年財報中看,並不能得到其砸錢搞研發的力度有多大,也因為是集團業務,並不能單獨對汽車方面的盈利能力有比較準確的分析判斷。不過,從其他正在轉型的頭部企業身上,如吉利汽車,我們能看到汽車行業的壓力和挑戰來自於哪兒。

從吉利汽車的財報來看,2022年上半年營收582億元,有著一定的同比增長,這一數字低於長城汽車,與長安汽車基本相仿。單車的銷售收入(成交均價上漲,意味著品牌高階化的成績尚可)也增長至10.2萬元,單車毛利增長至1.6萬元/臺,也有所增長。但淨利潤上,僅有15.5億元,同比下降了35%。收的錢更多了,但賺的錢卻反而有所下降。

這背後的原因,實際上不是吉利汽車的賺錢能力下降,而是因為從傳統汽車向智慧+新能源汽車轉型,它砸下了更多的錢來進行研發,謀求保持自己的技術領先優勢。在2022中期業績釋出會上,吉利官方的訊息是,對智慧電動車的研發投入較2021年同期增長了71.7%,半年投入金額為36.3億元。

同時對比2021年、2022年上半年吉利汽車的經營資料來看,2021年半年營收450億元人民幣,淨利潤24.1億元,2022年半年營收581.8億元人民幣,淨利潤15.5億元。其實能夠看出,利潤之間的差異,與研發投入的增長實際上基本對等。

傳統車企的利潤波動,大多與技術研發或新增專案有關,實際上比亞迪當前的利潤表現也同樣如此,包括新工廠的建設,原工廠的擴建,新技術的儲備等。不過,當下我們是無從驗證其究竟儲備了什麼的,要把時間維度進一步拉長,觀察其是否有更多新技術的釋放、新產能的釋放、海外市場的拓展,才能有所驗證。對轉型期的企業來說,利潤的下降或者數字不高,並不意味著企業運營狀態出了問題。它們真正面對的問題是,砸下錢去創新與過度,不能拿出優勢技術,這才會導致未來的發展出現問題。

而對於那些誕生時就針對新能源業務進行切入的企業來說,它們的財務報表上寫著更多關於消費者的秘密。

儘管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勢頭越來越熱,但從那些專注於新能源業務的車企財報身上來看,它們至少當前還沒有盈利的計劃。細分半年財報,理想汽車營收為182.95億元,同比增長超110%,小鵬汽車營收為148.91億元,同比增長超120%,蔚來汽車2022年Q1營收為92億元,同比增長24.8%,Q2營收102.9億元,同比增長21.8%。賽力斯營收124.16億元,同比增長68.14%。即便是北汽藍谷這種企業,營收也同比增長了42.76%,為34.79億元。

但,上述所有企業的利潤表現都是虧損。理想汽車歸母淨利潤為-6.29億元,小鵬為-44.02億元,蔚來為-45.7億元,賽力斯為-17.27億元,北汽藍谷為-21.81億元。

上述幾家風頭相對較盛的企業,都處於銷量增長,收入增加,但均處於虧損的境地。這背後,實際上也是加大投入研發,以及對新專案的投資的支出。結合新車、技術進展來看,蔚來、小鵬、賽力斯屬於正常,而理想汽車、北汽藍谷二者分別存在不同問題。

蔚來、小鵬、賽力斯三者,分別在推出更多新車型,以及對新技術加碼研發。蔚來半年期間分別推出了全新車型ES7、並對老款的蔚來ES8、ES6、EC6進行了智慧化硬體+軟體的(赤楊)提升,另外同時在推進蔚來ET5、蔚來ET7的新車,以及點對點自動駕駛的履約。小鵬也基本上同樣如此,新車有小鵬G9,智慧駕駛方面即將推出城市級導航主動領航系統C-NGP,以及對飛行汽車方面繼續砸錢拓展。賽力斯與蔚來、小鵬二者相仿,和華為的合作之下,生產線改造要花錢、新技術落地要花錢,以及問界M5、問界M5 EV的新車推出。

作為對比,理想汽車的境遇比較尷尬。一直以來,其被行業評價為成本控制能力最強的新勢力車企,上半年它也推出了新車理想L9,不過並沒有太多的新技術應用與表現,並在理想ONE銷量較好的前提下卻出現了較大的虧損。增程混動的技術難度在汽車行業中屬於最簡單的新能源技術範疇,而理想L9的平臺底盤則與寶馬CLAR有著很深度的邏輯關係,智慧駕駛方面更多借由外力。花錢的方面不多,不過最終的虧損卻相對比較大。理論上,用著不太耗錢的技術,理想汽車長期以來被預計為有望最先實現扭虧為盈的新勢力企業。而眼前的虧損,或許與接下來的純電動車型預研、即將替代理想ONE的新車理想L8有關。但,虧損數字較小,則一定程度上讓人預計,它們的新車在新技術應用上不會有如蔚來、小鵬那樣質的提升。

至於北汽藍谷,這在中國汽車市場已經成為了一個廣被借鑑的不良案例,半年中最燒錢的是營銷費用,資料爆棚的演唱會卻沒有換來銷售線索、品牌美譽度。

寫在最後

實際上,進一步剖析下去,我們還能得到非常多的結論。如,新能源汽車這種新風口,不同的企業其實一定程度上都命懸一線,因為整個行業的方方面面都不夠成熟,車企自身的話語權並不強。如果上半年不發生俄烏戰爭,不引發全球供應鏈重構,晶片荒不進一步加劇,電池成本不進一步提升,那相信上述的多個財報裡,比亞迪們的表現會更亮眼。

眼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在提及自產自研等目標,深層是謀求更強的抗壓能力,保持企業的未來發展活力。所以,預計比亞迪們當下不夠賺錢的局面,會在後續陸續向好。

但,除了這些之外,從財報裡我們也能看到一家家企業對於消費者的態度究竟是什麼。更多的人在花費大價錢謀求技術創新,而少數企業還在用著一般的技術來賺取利潤,這背後有著本質性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