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4 日,長江江豚等 65 種野生動物正式由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升為國家一級。
保護升級背後,表明長江江豚種群持續恢復依然任重道遠。記者實地探訪長江江豚重要棲息地、訪問權威專家得知,長江江豚極度瀕危的狀態並未改變,特別是長江江豚就地保護存在空白區,遷地保種存在"全軍覆沒"風險。
長江江豚在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鎮江閣外逐浪嬉戲(2020 年 8 月 3 日攝) 雷勇攝 / 本刊
記者 | 王自宸 李思遠 《瞭望》新聞週刊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瞭望"(ID:OutlookWeekly1981),原文首發於 2021 年 2 月 23 日,首刊於《瞭望》2021 年第 8 期,原標題為《長江江豚未改瀕危》。
1
"水中國寶"微笑歸來
長江旗艦物種長江江豚近年頻頻現身長江流域。它們面帶微笑、頑皮活潑的形象"萌化"了人心,也觸動公眾形成"長江江豚種群快速增長"的印象。
"看,那就是江豚,快看,它又翻出水面了,還是一群呢。"寒冬時節,清晨的葛洲壩下游鎮江閣、三江口水域氤氳著薄薄霧氣,不時躍出水面的長江江豚讓攝影愛好者楊河興奮不已。
今年 63 歲的楊河生長在江邊,對長江江豚十分熟悉。楊河記得,20 世紀七八十年代,成群結隊的長江江豚在江中起伏的場景十分常見。"因為它長得圓嘟嘟的,當地人大多把它喚作江豬,它張起嘴來像在微笑,所以也有人叫它‘微笑天使’。"
在楊河印象中,此後幾十年,長江江豚出沒次數越來越少,甚至一度因不見蹤影被人忘卻。直到 2019 年 9 月,他在江邊攝影創作時無意中拍到一頭長江江豚遊動的照片,這讓楊河意識到:長江江豚又回來了。
之後,楊河每隔幾天就要去葛洲壩下游鎮江閣、三江口及胭脂壩等地江邊"蹲守"長江江豚。"我最多一次拍到 5 頭江豚同時浮出水面,還拍到過小江豚緊貼母親鰭下吃奶的畫面。"楊河說。
長江江豚微笑歸來是近年沿江百姓的共同感受。記者梳理政府通報及媒體報道發現,包括武漢、宜昌、南京、南昌、鎮江等長江干流沿線及洞庭湖、鄱陽湖等通江湖泊均有長江江豚出沒,為人們留下在水中相互追逐、迎浪嬉戲的場景。
"這幾年,長江沿線各地報道的長江江豚出現的種群數量之多、出現頻率之高著實讓人振奮。"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秘書長王丁分析認為,這與"共抓大保護"氛圍日漸濃厚密切相關。
王丁說,一方面,隨著長江沿線持續推進增殖放流、汙染治理及全面禁漁,長江江豚的生存環境明顯改善,使其更好地繁衍生息成為可能。同時,隨著人們生態環保意識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長江江豚保護當中。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長江沿線各城市長江江豚相關保護協會、組織已達上百家,大家關心關注長江江豚的資訊,進一步提升了長江江豚的存在感。
2
極度瀕危狀況沒改變
多位長江江豚研究專家告訴記者,由於近期未對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和分佈進行全域性生態科學考察,區域性零星的報道難以支撐長江江豚種群數量有效恢復或大幅上升的觀點。
最近一次針對長江江豚的全面調查評估是農業農村部組織實施的" 2017 年長江江豚生態科學考察"。透過在宜昌至上海 1669 公里長江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陽湖目視考察和被動聲學考察,估算長江江豚數量約為 1012 頭。
針對這一考察結果,農業農村部副部長於康震 2018 年表示,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大幅下降的趨勢得到遏制,但其極度瀕危的狀況沒有改變、依然嚴峻。
據記者瞭解,就地保護、遷地保護、人工繁育保護是救護長江江豚的三大策略。其中,
* 就地保護重在採取措施為長江江豚野外繁衍營造良好生存空間;
* 人工繁育主要透過科學研究為江豚保護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
* 遷地保護則是將長江江豚人工遷移到更適宜其生長的區域,幫助長江江豚實現種群擴增。
換言之,遷地保護是"保種"之舉,也是挽救長江江豚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位於湖北石首的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最早開展長江江豚遷地保護的保護區之一。這裡地處"九曲迴腸"的荊江江段,餌料豐富,生態環境優越,適宜長江江豚棲息。
該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胡良慧介紹,這個本為保護白鱀豚設立的保護區因白鱀豚的功能性滅絕成為長江江豚保護的樂園。1990 年,5 頭長江江豚被投放至天鵝洲長江故道。歷經 30 餘年繁衍生息,目前天鵝洲長江故道的江豚種群數量已超過 80 頭,並以每年 6 至 8 頭的速度增長。
按照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測算,這裡的長江江豚生態環境承載量約為 100 頭。以目前長江江豚種群的增長速度,不出 3 年就會"觸頂"。
更為嚴峻的是天鵝洲長江故道內的面源汙染。胡良慧說,天鵝洲長江故道雖劃定紅線,但很多灘塗由於歷史原因被周邊農戶佔用耕作。 農藥化肥沉降沖刷流入故道,而故道與長江相對割裂無法自我淨化,保護區水質惡化趨勢明顯,最差時部分水域水質為Ⅳ類。
王丁表示,目前長江干流石首天鵝洲、湖北監利何王廟/湖南華容整合及安慶西江 3 處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區中,有 2 處已與長江干流隔離,幹流對遷地保護區基本喪失補充水源、改善水質、補充早期魚類資源的功能。加之遷地保護區周邊灘地被佔用、農業和生活廢水直排入遷地保護區,遷地保護區水質嚴重惡化。這些不利影響若任其惡化,可能導致長江江豚"保種"種群出現"全軍覆沒"的風險。
3
保護"水中大熊貓"任重道遠
作為長江水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長江江豚的種群狀況是長江水生態系統健康狀況最客觀和最敏感的"顯示器",保護好"水中大熊貓"任重道遠。
一是藉助長江大保護的有利形勢,逐步消除長江江豚保護空白區。
研究顯示,歷史上,長江江豚在長江干流和湖區呈連續分佈,但由於多年來一些區域酷捕濫撈、洲灘岸帶過度開發、高強度航運等人類活動,導致長江江豚遠離這些棲息區域,形成空白區。有些空白區甚至長達百餘公里,嚴重影響長江江豚的成功繁殖和基因交流,制約其種群恢復性增長。
比如,湖北鄂州至安徽安慶江段長江江豚分佈相對較密集,但是在該範圍內有部分江段尚沒有長江江豚的自然保護區。
二是高度重視和解決遷地保護區生態環境質量嚴重退化問題,確保長江江豚"保種"種群健康發展。
一方面,加快透過水生態工程修復措施,維持遷地保護區與長江干流的連通,控制周邊無序的人類活動,大力減少農業面源汙染,持續改善遷地保護區生態環境。
另一方面,可研究將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北長江新螺段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湖北監利何王廟/湖南華容整合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聯合成立豚類保護國家公園,以提高自然保護地保護成效和管理效能以及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三是改善長江江豚研究和保護技術平臺的裝置和設施條件,為促進人工繁育長江江豚提供更好科技支撐。
記者瞭解到,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是長江江豚保護主要科研機構之一,經過 40 餘年發展,該單位已建立面向全球開放的長江江豚綜合研究和保護技術平臺,但該平臺的主要科研裝置和長江江豚繁育設施由 20 世紀 90 年代日本有關團體無償援助,大部分設施裝置老舊損毀,難以滿足研究和繁育技術發展的需要。
業內人士建議升級和擴容該機構長江江豚人工繁育硬體條件,為進一步突破長江江豚保護的重要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瓶頸提供保障。
拓展閱讀
長江江豚升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本文轉載自 @新華視點,原文首發於 2021 年 2 月 5 日。
2 月 5 日,新調整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正式公佈,共列入野生動物 980 種和 8 類。
這是我國 32 年來,首次對名錄進行大調整。
此次大調整不僅保留原名錄所有物種,還新增 517 種(類)野生動物。
來源:瞭望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