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是一位悲觀主義作家。他對生活的基本看法是:“我們什麼也不知道,我們什麼也猜不透,我們什麼也想象不出”。他覺得人始終生活在一個空虛的、失去意義的世界裡,被痛苦和窮困所包圍,絕大多數人都自私、狹隘、愛慕虛榮。這種思想也深深的影響到他的創作。
《項鍊》是莫泊桑最富盛名的短篇小說,小說圍繞瑪蒂爾德的“夢想-實現-突轉-發現”,透過三次鮮明的對比,形成兩個典型的反諷情境。 這樣的安排使得《項鍊》指向貴族留給世人的美麗幻夢,也隱含著莫泊桑對人類生活的悲觀認知。
小說一開始就用“天生的機警、出眾的本能、柔順的心靈”去描述瑪蒂爾德,這個女人時常感到痛苦和委屈,因為自己的容貌本應和榮華富貴的生活相匹配,她嚮往精美、華麗、名貴 的生活,而這種幻想在對生活在普通職員家庭的瑪蒂爾德里來說,是一種不可能得到的奢望。為了出席一場晚會,馬蒂爾德向自己的朋友借到了一串用金剛鑽鑲成的項鍊,不料在晚會結束後丟失了項鍊。為了償還這串項鍊,夫婦兩人奮鬥長達十年之久,飽嘗了生活的辛酸艱苦。臨近結尾,這一奮鬥又被一個戲劇性事實擊得粉碎:弗萊思節太太告訴她,那串項鍊是假的!小說到此結束了,但我們可以想像瑪蒂爾德太太此刻的心情。我們為她的遭遇唏噓不已,窮人也有正常的慾望追求,瑪蒂爾德太太為自己的虛榮心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是隨後向我們展示了普通人重諾守信的契約精神。他們為了虛榮心失去了青春年華,這是生活的懲罰,是人生的悲喜劇。
在丟失項鍊時,羅瓦賽爾夫婦心裡想的不是逃避,而是應當設法去賠這件寶貝。這兩個小人物勇於負責、樂於擔當的精神是可貴的。他們費盡周折找到一模一 樣的項鍊,想方設法向親朋好友借錢、訂下許多破產性的契約,最後東拼西湊買到了那串新項鍊還給了弗萊思節太太,又下定決心努力償還這筆沉重的債務。丟失項鍊的挫折使雖然使馬蒂爾德太太“變成了貧苦人家的強健粗硬而且耐苦的婦人了”,但是她在精 神上變得更加飽滿、健康、自信,她所呈現的誠實與善良、真摯與堅毅的高尚人格也被讀者所銘記。
莫泊桑
一、不切實際的夢想與現實的對比
小說的第一部分突出了瑪蒂爾德夢想與現實的對比,為第一個反諷情境設定了基礎。雖然瑪蒂爾德沒有陪嫁財產,沒有可以指望得到的遺產,沒有任何方法可以使一個有錢有地位的男子來結識她,瞭解她,愛她,娶她,但她心中始終相信女人可以憑著她們的美麗、她們的嬌豔、她們的丰韻可以改變她們的出身和門 第。她雖然嫁的是一個小科員,但她並沒絕望,夢想還會時常浮現,讓她既痛苦又迷醉。
瑪蒂爾德太太夢想中的生活典雅、閒適而浪漫,在夢想中,她是社交界的中心,“討男子 們的喜歡,惹女人們的欣羨,風流動人,到處受歡 迎”。可是現實中她的生活貧寒拮据,“住室是那樣簡陋,壁上毫無裝飾,椅凳是那麼破舊”。她“沒有漂亮的服裝,沒有珠寶首飾,總之什麼也沒 有”,她甜蜜的夢境與粗陋的現實形成了強烈對比。
莫泊桑在小說開始有意突出了瑪蒂爾德的夢想,隨著情節進展,我們會看到,夢 想越是美麗,對夢想的渴盼越是持久,最終的反諷效果越是強烈。 這些一開始的不切實際的夢想正是後來反諷情境的基礎。
二、絢爛一夜與深淵十年的對比
這一天,丈夫帶回了一張部長的請帖。瑪 蒂爾德先是傷心、憂慮沒有美麗的衣裙和首飾,後來這些問題都奇蹟般的解決了:丈夫為她訂做了衣裙,好友借給了她鑽石項鍊。這是她一生中最光彩絢爛的夜晚,在舞會上,她的女性魅力充分展露:“她 比所有的女人都美麗,又漂亮又嫵媚,面上總帶 著微笑,快活得幾乎發狂。所有的男子都盯著她,打聽她的姓名,求人給介紹。”她吸引了全場的目光,所有人都對她獻殷勤、讚揚她,她完全沉醉在夢想實現的幸福裡。
就在突然之間,莫泊桑用“夢想-實現-突 轉”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反諷的意境。 夢想越是輝煌,反諷效果越是強烈。莫泊桑用很多筆墨渲染了瑪蒂爾德虛榮心滿足時的幸福感,殊不知命運已將她作為嘲諷的物件。
晚會結束,她的夢也該結束了。雖然她不情願的坐著舊馬車回家,以至凍得渾身哆嗦,但她最後一次站在大鏡子前,希望“再一次看看籠罩在光榮中的自己”的時候,她發現項鍊丟了! 情節的突轉與“夢想-現實”結合起來,形成了強大的反諷情境。《項鍊》出色地安排了“夢想-實現-突轉”的反諷情境,將瑪蒂爾德的夢想與現實對比,情節的劇烈突轉,使小說中對人物的反諷效果也越顯著。 莫泊桑巧妙地把事件朝著高潮和結局發展,為劇大的反諷奠定下基礎。瑪蒂爾德的生活一下子跌進了深淵。
瑪蒂爾德不僅僅只是夢想破碎,連她本來擁有那一點點財產也沒了。她“搬了家,租了一間緊挨屋頂的頂樓”,“碗碟鍋盆都得自己洗刷,在油膩的盆 上和鍋子底兒上她磨壞了她那玫瑰色的手指甲。她穿得和一個平常老百姓的女人一樣,手裡挎著籃子上水果店,上雜貨店,上豬肉店,對價錢是百般爭論,一個銅子一個銅子地保護她那一 點可憐的錢”。她變成了窮苦家庭裡的一個普通婦人,頭髮從不梳光,裙子歪繫著,高嗓門說話。她不再有夢想,只 想著拼命節儉、攢錢還錢。十年前的夢想越是優雅、甜蜜,與眼下的生活的對比也越強烈,反諷效果越足。
三、忍受磨難與命運捉弄對比
為償還債務,瑪蒂爾德艱苦生活了十年。但就在此時,她知道了那個影響了她生活十年的項鍊是假的! 這是又一次情節上的突轉,是小說的第二個反諷情境。
不管在瑪蒂爾德借項鍊時福雷斯蒂埃太太爽快地答應顯得多麼可疑,也不管買項鍊時商人多麼不正常,還是還項鍊時福雷斯蒂埃太太連看都沒看就收下了多麼可疑,這些都不是作者的重點。項鍊的真假已經不重要,假的珠寶可以賠償,但十年的青春歲月一去不復返。 這樣沉重、無奈的反諷是一般災難無法相比的。
表面上看,瑪蒂爾德透過十年艱辛,明白生活的真理,痛苦成全了她的化繭成蝶。十年前,她“英勇地拿定了主意”,去賠償項鍊;十年來,她艱苦生活,忍受磨難。 但真相讓十年的勇敢和努力一下子成了徒勞,她變成了命運捉弄的玩偶。 生活告訴了她:在你經受了痛苦後,你突然發現一切痛苦都是白費,你的堅韌和痛苦毫無意義、毫無價值。
命運的諷刺是對人最大的反諷。十年中,瑪蒂爾德太太懷著希望、恐懼和期待,與命運做頑強的鬥爭,但是她最終成為命運擺佈的玩偶。這種對比是人類最無可奈何的悲哀,所以能給讀者帶來強烈的反諷意境和效果。
四、《項鍊》的創作技巧
莫泊桑認為,小說家“要以一種本人所特有的、而又是從他深刻慎重的觀察中綜合得出來的方式來觀看 宇宙、萬物、事件和人”,小說的目的不是單純給人們述說一個故事,而是要強迫讀者去思索、去理解蘊含在事件中的深刻意義”。《項鍊》中的故事只是用來隱藏“自我”的面具,我們可以透過這些面具,讀出出莫泊桑隱藏的“自我”。
莫泊桑出生於一個沒落貴族家庭, 他父親生活放蕩、嗜賭成性。 莫泊桑生活在資產者和 貴族地主激烈衝突的時代,現實讓他不得不承認貴族沒有力量抵擋現實;社會充滿了資產者的實利主義、掠奪成性和腐朽寄生。莫泊桑對生活的認識越深刻,越是陷入更深重的悲觀,他說:“我們生活在資產階級社會中,這種社會是可怕地凡庸和膽怯。 或許,還從來沒有 過這樣的目光如豆和殘酷不仁。 ”莫泊桑對貴族生活的無助感深化為在形而上意義上對人類的總體思考,正如他感嘆的:“如果她沒有丟失那串項鍊, 今天又該是什麼樣子? 誰知道? 生活只需微不足道的一點小事就能把你斷送或者把你拯救出來! ”可見,莫泊桑既透過瑪蒂爾德個人諷刺了貴族迷夢, 又通 過這一個體 指向全人類。 項鍊的故事隱含了人類思想的無力、生活現象的不可認知和人的痛苦的掙扎,並最終指向整個人類的悲劇性存在。
莫泊桑藉助瑪蒂爾德的 “夢想-實現-突轉-發現” ,指向的不是某一個具體的現象,而 是整個人類。《項鍊》展示了生活充滿隱秘的奸詐和狠毒,設下圈套和陷阱,人們就處身於這樣可笑又可悲的境地,當人們的夢想矇蔽了理智,就可能造成可怕的災難。 因此《項鍊》包含著莫泊桑對現世的深刻的悲憫,這種悲憫是他對社會現實的深惡痛絕、又意識到自己的無能為力所決定的。
《項鍊》中有很多矛盾:一是馬蒂爾德的愛慕虛榮與她的十年艱辛的矛盾。小說開頭用了大量篇幅去描寫瑪蒂爾德的愛慕虛榮,如果只看前面的描寫,讀者完全可以得出馬蒂爾德太太是一個愛慕虛榮的人;但結合後面的付出,我們看到她並非是一個純粹的愛慕虛榮者。馬蒂爾德是一個有夢想的女性,但是項鍊丟失後,她沒有逃避,沒有迷失,而是勇敢地承擔起償還的義務。在這組 矛盾下,我們還能說她純粹愛慕虛榮嗎?
五、怎樣去讀《項鍊》
莫泊桑在小說結尾為讀者製造了一個劇烈的矛盾。 為什麼莫泊桑要在最後寫下那段對話?為什麼要告訴馬蒂爾德太太那串項鍊是假的呢?這是作家有意而為之的。十年的艱辛讓馬蒂爾德變得成熟,內心變得更強 大,她對自己這十年的付出是肯定,也是自豪的。所以她得知真相後:“用一陣自負而又天真的快樂神氣微笑了。”經過十年磨難的馬蒂爾德太太,現在變得如此的坦然自若,這是十年 艱辛給馬蒂爾德的禮物。雖然得知項鍊是的假的後,莫泊桑立刻結束了小說,但我們可以想象,馬蒂爾德內心已不再似以前那麼脆弱。
《項鍊》想表達的,不是諷刺瑪蒂爾德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而是寫出了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小資產階級根本沒有能力擺脫資本主義社會為他們所規定的歷史命運和生活道路。 即 使瑪蒂蒂德太太沒有丟失項鍊,即使她努力地工作,她也可能會在其他方面遭受打擊和不 幸,以她為代表的小資產階級也很難改變自己的命運。 馬蒂爾德有著女人的的追求和幻想,也有缺點和不足,莫泊桑在《項鍊》中,表達了對小人物生命運的關懷,以及小人物勇於面對災禍的誠實美德的讚美麗。
《項鍊》想告訴讀者的是:人生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當底層人面對命運遭際的時候, 要有一種敢於直麵人生的勇敢精神,這才是小說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從人性的角度去讀 《項鍊》,我們才會從底層人的成長曆程中讀出人的偉大,才會學會與命運的博弈和抗爭。這才是對《項鍊》最艱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