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諾貝爾哥”與引力波無關,民科和科學不是一回 2016.2.21日

  這兩天,社交網路上不少人都在為微博名為“諾貝爾哥”的郭英森叫屈。《5年前節目中他首提引力波,遭嘉賓嘲諷,如今他們都欠他一個道歉》,這樣的標題足以勾起人們的好奇與衝動。大家為老郭鳴不平,甚至為如此打壓“民間研究者”感到憤怒。然而,節目嘉賓不尊重人是一回事,卻怎麼也推導不出老郭與引力波有何關係。由這件事,倒是值得好好說說民科與科學之間的這點事。

  老郭是典型的民科,民科都認為自己能夠披荊斬棘,摘得科學桂冠

  這則五年前的影片引發熱議

  老郭之事,有三點熱議之處:其一,認為方舟子等節目嘉賓對於老郭很不尊重;其二,認為老郭在五年前就提出了引力波的概念,如今被證實了,果然“高手在民間”,甚至期待老郭會是未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三,認為不管老郭的水平如何,他的研究是值得重視的,夢想是應該有的,並且呼籲專業人士認真研究老郭的理論,有的知名博主還提出來要供吃供喝,給老郭一個舒適的研究環境。第一點屬於嘉賓素質問題,尊重他人這個道理顯而易見,不做展開論述了,第二點和第三點其實都在說一個問題,民科是不容輕視的,有可能是中國未來科學的突破口。老郭在節目中號稱發明了足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新理論,能夠讓人類長生不老。這是非常典型的民科。在中國有數量龐大的一群人都屬於這個範疇,他們號稱發明了永動機,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建立了新的科學理論乃至體系。

  按照長期研究民科現象的學者田松的說法,“所謂民間科學愛好者,是指在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一個特殊人群,他們或者希望一舉解決某個重大的科學問題,或者試圖推翻某個著名的科學理論,或者致力於建立某種龐大的理論體系,但是他們卻不接受也不瞭解科學共同體的基本正規化,與科學共同體不能達成基本的交流。總的來說,他們的工作不具備科學意義上的價值。”這裡的科學共同體,通俗意義上可以理解為主流學界。而民科和那些業餘科學愛好者是有區別的,後者可以愛看星星愛讀科普書籍,卻絕對不會試圖去證明引力波的存在,乃至把這變為窮其一生的追求。

  老郭曾經打起橫幅,“賣肝賣腎,力爭諾獎”

  老郭和引力波沒有任何關係,其理論也只是空中樓閣、一堆散沙

  老郭在節目中提及了引力波、物質波、粒子等等概念。這些概念確實存在,卻並不能代表老郭跟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有些微博大號和文章 “首提引力波”的說法更是貽笑大方。引力波這個概念來自於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測。用微博網友“grLVeat”的評論來說,藍貓淘氣三千問11年前就提到了引力波,是不是也該給超威藍貓頒個諾貝爾獎?

  有人也許會說,老郭提及了引力波,這證明他的理論不是信手沾來,而是真的和科學研究有關係。這句話成立的話,科學的成本實在太低了,人人都可用黑洞、事界、普朗克時間等等學術語言,來拼湊出一套自己的理論來。

  老郭在節目中說的慣性系、加速系這樣的概念屬於牛頓力學,他又嫁接到自己的一套所謂新舊物理理論中去。


  真正的科學,並不是說提出了概念,或者說一個結論便可以的。引力波的觀測恰好是一個適合的例子。最早的引力波探測方式,是美國物理學家韋伯提出的。他聲稱引力波可以使得圓柱形天線發生共振,並且已經發現了從銀河系中心發出的引力波。遺憾的是,韋伯的實驗無法被其他科學家所重複,並且也遭到理論上的質疑,因為他所觀測到的引力波被認為強度太大,不合邏輯。最後,科學界一致認為韋伯觀測到的“引力波”可能只是噪音,不足為信。因此,儘管我們可以尊稱韋伯為發現“宇宙的漣漪”路上的先驅,卻無法說這位科學家發現了引力波。韋伯的故事也告訴我們特別重要的一點,科學理論並非空中樓閣,需要經得起嚴密的論證,必須得有數學框架和大量反覆的實驗。這裡要強調一下數學的意義,在普林頓大學數學博士、科普作者麥肯齊所撰寫的科普書籍《無言的宇宙——隱藏在24個數據公式背後的故事》裡,有一段精要的論述——“事實上,數學具有兩重性。首先,它是因其本身而存在的一個知識體系;其次,它是表達宇宙知識的一種語言。”例如,愛因斯坦用E=MC2(MC平方)這個優美簡潔的公式揭示了物質與能量間的關係。

  美國科學家韋伯早在60年代便號稱發現了引力波,卻因為不能被重複實驗驗證等原因而被否定

  民科的真正對立面是科學而不是官科,科學需要系統而不是妄想

  草根受到體制內門派、世家的嘲笑,從而發奮圖強,名垂青古,武俠小說裡這樣的情節總是倍受青睞、十分動人。人們在民科這個問題上,也往往不自覺地、帶有同情地站在“弱者”這邊,認為他們受到了官科的打壓。中國科研界確實有種種弊端, 談不上什麼好名聲,因此大家的反應實屬正常。然而,科學不是草莽的叢林世界。和民科對立的不是官科,而是科學本身。為何這麼說呢?拿民科界的終極偶像、科學界泰斗愛因斯坦來舉例便清楚了。民科界認為愛因斯坦在早期也是民科,因為他正職是專利局的職員,也是搞的業餘研究,然而其光芒震懾千古。所以,夢想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可是,“說書人”忽略掉了非常重要的一點,愛因斯坦在專利局謀取個差事之前,是從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畢業的,在此之前已經非常系統地學習理論知識。

  是的,系統二字便是民科與真正的科學學者的區別所在。真正的科學是建立在系統的科學理論體系上,是站在巨人先賢的肩膀上,是使用科學訓練的邏輯思維來思考,而非憑空妄想,空中建樓閣。系統與否,與姓官還是姓民無關。

  老郭說,2010年4月,前中科院院長路甬祥表示中國如果可能得諾獎,很可能先是業餘的,然而查無此言;2011年,路甬祥倒是支援來自企業等民間機構的專家也應被選入院士隊伍,後者和民科是兩碼事

  民科是時代產物,今天很多人叫好,是主流學界做得很差導致的

  老郭五十多歲。學者田松研究過民科的年齡,結果發現民科基本上都出生在1970年代以前。80後、90後是民科的鳳毛麟角。為什麼民科是時代產物呢?簡單說來,第一,經歷過文革時代的人,大多或多或少會受到過“批臭思維”的影響,這也讓不少這個時代的人對知識傳統很不以為然,拋棄了邏輯思維能力;第二,在以往的科普文章中,對於科學的介紹往往“面譜化”,不是鐵杵磨成針的刻苦,便是牛頓被蘋果砸了的靈機一動,從而忽視了對知識體系本身的尊重;第三,許多具有“浪漫情懷”的人在資訊封閉的特定時代被誤導,紛紛決定投身“科學”,報效祖國,打破西方的“學術霸權”。

  1978年,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中的浪漫化文字,極大地打動了青年們的心,也是許多人投身民科的熱情來源

  既然是時代產物,為何到了今天,許多人依然選擇支援、期待老郭,例如在某知名興趣閱讀APP上,將近兩萬名網友都共同頂這樣一條評論——“大家記住這個名字:郭英森!他可能是未來的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頂上去!”自然不能說民眾愚昧。實際上,中國的主流學界在與公眾對話上歷來都做得並不好,自身又有許多備受詬病的體制弊病。而如之前的專題《為何又是美國人發現了引力波》所言,提升公眾興趣,就需要我國的科學家像索恩那樣,重視宣傳,重視與公眾溝通,參與公眾容易感興趣的科普專案甚至科幻小說、電影等等。結語由A不尊重B,推導不出B的研究是科學的。態度的歸態度,科學的歸科學。民科成不了科學,但是如果科學界不重視與公眾的關係,那麼,人們很容易認為民科就是科學,期待民科掀翻官科。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308 字。

轉載請註明: 今日話題:“諾貝爾哥”與引力波無關,民科和科學不是一回 2016.2.21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