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卻被下病危通知書?健身本是為了獲得更好的身體,但據《華商報》報道,25歲的年輕人小趙沒想到,自己卻在連續健身之後被下了病危通知書。高節奏的工作狀態下,年輕人們應該如何健身呢?
保持健身:如何增強健身意識
國務院去年釋出《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在主要任務中第一項就強調要“普及健身知識,宣傳健身效果,弘揚健康新理念,把身心健康作為個人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的重要能力,樹立以參與體育健身、擁有強健體魄為榮的個人發展理念”。
據新華社報道,在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司長劉國永看來,觀念、意識和生活方式的偏差是阻礙城市居民健身運動更好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運動、健身其實是人們除了吃、住、行之外的第四生活要素,運動沒有那麼複雜。如果真的想動,在辦公室裡也能動起來。”劉國永說。
合理健身:上班族健身面臨種種問題
上班之前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健身,上班期間沒可能健身,下班之後和週末即使不用加班,也會趕上健身“高峰”,大大小小的健身場地基本都是人滿為患,“錯峰健身”對於上班族而言只是一個知易行難的概念。
國家體育總局此前釋出的《2014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顯示,“沒有運動的時間”是制約人們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障礙之一。在這份調查中,20歲及以上人群中,因為“沒時間”而不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佔比最高,為30.6%,其他依次是“沒興趣”、“缺乏場地”、“惰性”等。在所有20歲以上人群中,20到39歲年齡人群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百分比較低,30到39歲年齡組僅為12.4%。
科學健身:開啟健康之門的鑰匙
近年來,隨著人們的健身意識逐漸覺醒,鍛鍊熱情不斷高漲,運動健身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必需品。朋友圈裡秀肌肉,微信運動拼步數,已是不可阻擋的時尚潮流。與此同時,馬拉松猝死、健身房練傷的悲劇也時有發生,給穩步發展的全民健身帶來了“過度運動”“盲目跟風”的不和諧音符。如何科學健身並透過全民健身真正實現全民健康,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課題。
據國家體育總局人力資源開發中心(職業技能鑑定指導中心)主任姜興華介紹,目前社會上的健身指導人員一定程度上存在職業能力和服務水平參差不齊,資質標準不統一,管理不太規範的情況。
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綜合處處長孟亞崢介紹說,目前雖然很多人已經開始透過聘請專業私教或藉助網際網路+智慧裝置對自身的健身行為進行質量提升,但是在全國範圍內針對普遍大眾的科學健身指導工作尚處在起步階段,為廣大健身人群開具運動處方還存在一定難度。
“科學健身是一個很龐大的體系,需要指導人們運動量的規劃、運動專案的選擇、運動裝備運動器械的使用,以及如何避免運動傷害和運動傷害出現以後怎麼樣去康復等內容。”孟亞崢說,“這項工作目前主要是透過每五年進行一次的國民體質檢測而開展,2014年進行了第四次國民體質檢測,2019年將進行第五次。每次國民體質檢測後會釋出一個國民體質檢測公報,向社會公佈現在中國人體質的基本狀況和變化趨勢。”
孟亞崢介紹說,針對這些科學健身指導工作中遇到的瓶頸難題,相關部門也在想方設法進行解決,如透過科研攻關專案研發運動處方庫,目前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在大樣本的實驗和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預計最晚在2018年推出中國人的運動處方庫。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米奇奇_米妮妮”:以前都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過了,應該說他無知連新聞也不看好呢?還是說他什麼好呢?
網友“oldzzz_42224”:健身過量的確不好,膨脹的肌肉有時會給人虛假的自信,就好像長跑,本來正常人身體就只能支撐比如一天5公里,結果越跑越多,每天不跑個十幾公里不舒服,看著增長的里程覺得很有成就感,其實已經超過了身體的負荷。 建議各位健身者還是量力而行,別玩的太猛
網友“別亂來亂來來來”:喜歡健身,和不懂健身的區別,還有就是健身房也不怎麼樣,教練也不會告訴你,不管什麼運動都要適可而止吧,不然就適得其反!
網友“Nevin大秦忒C”:哪個健身中心,這麼不專業,不給會員做體測嗎?
網友“無涯有期”:健身完後半個小時內要及時補充蛋白質,蛋白粉最好,有助於恢復身體,緩解疲勞。而且不要運動過量。
網友“朝露97”:現在不種地了,缺乏勞動鍛鍊了!一鍛鍊就這也是毛病那也是毛病!不鍛鍊也這也是毛病那也是毛病!我覺得這只是一個表象,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我覺得我們80後就很少這樣那樣的毛病!頂多就是飲食不當造成的併發症!這就是時代印記和身體素質!
網友“AKA_679”:這個是源於中國健身產業健身教練的不當操作 有很多不專業的所謂的教練造成的
網友“曹寧凱sandy”:先告訴你病危,然後讓你痛快點掏錢,最後還得謝謝他救了你,事後再告訴你以後還得注意……
網友“酷哥best300”:人就是這樣了,為達到自己目標之生命不顧!有些人為掙更多錢高負荷工作,一人兼幾份工作。有時在發病病危的時候,花的醫療費比自己掙來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