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1+1:開放校門,大學要有“大格局”

據澎湃新聞8月16日報道,近日,針對大學校園是否對公眾開放、入校需求高漲催生付費亂象等問題,廣東省教育廳安全保衛處處長江存餘表示,“大學當然應該開放,如果開放以後出了什麼問題,也不是開放帶來的問題,而是管理不善帶來的問題。”

江存餘稱,封閉和隔斷只是疫情期間造成的“例外”狀態,但是這種狀態可能讓一些學校形成了依賴。封閉也許能減少一些管理成本,但管理不便不能凌駕於開放之上,要在開放中倒逼校園精準、精細管理能力的提升。

評論1+1:開放校門,大學要有“大格局”

羊城晚報:校門封閉,不利於雙向交流

且不說,大學自帶公共屬性,其諸多資源和基礎設施的配備,從一開始就有讓社會共享的考量,大學日常的執行,也從來就離不開與社會的正常聯絡。比如,學術交流,學生實習,企業招聘,社會活動等,哪一種不需要大學與社會保持順暢的雙向聯絡?如果企業到學校招聘,學者到學校交流,連正常的入校環節都需要層層審批,如果大學校園對市民而言是一個只能想象的存在,這樣的大學何談“精神高地”,何以讓社會產生足夠的認同?

更進一步說,大學本身是學生走向社會的過渡階段,如果大學生在這個階段長期生活在一種封閉狀態,又會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與社會打交道的能力?甚至,是否會在無形中增加對社會的隔膜,從而培養更多的“精緻利己主義者”?這些不可不察。

南方都市報:開放大學,應成社會共識

“大學當然應該開放”,這句既是社會常識,也應當是共識的表態,從主管部門相關負責人口中說出,依然難能可貴。大學與滋養它的時代始終休慼與共,不管是基於公共資源的社會共享,還是高等學府與整個社會良性互動的歷史與現實,都在反覆印證著大學校園開放的必要性。

老實說,近段時間的相關討論多少讓人心生悲愴,什麼年代了,“大學當然應當開放”的道理還得反覆重申,還需要排除萬難地去反覆督促?廣東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的明確表態,可以說態度異常鮮明。

南方日報:固守圍牆,不如精細化管理

目前完全封閉的高校鮮有耳聞,完全開放的也屈指可數,更普遍的做法,是對校友及其親屬有限開放。這顯然不足以讓人“解渴”,反而容易催生“黃牛”亂象。

“應然”和“實然”的矛盾,並非不可調和。正如省教育廳安全保衛處負責人所言,“封閉也許能減少一些管理成本,但管理不便不能凌駕於開放之上,要在開放當中倒逼校園精準、精細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存在安全隱患、管理不便之名“固守圍牆”,始終給人一種因小失大、因噎廢食之感。畢竟,這些可以預見的問題並非無解,可供借鑑的辦法有很多。只能說,曾經的防疫管理模式,的確讓不少高校享受到了便利,多少養成了路徑依賴。

中國婦女報:有序放開,須合理推進

大學開放不可避免地會對校園秩序、環境乃至安全等造成一定影響,如交通隱患、不文明現象等,同時還可能造成資源分配的矛盾,如圖書館、體育場館、食堂等服務,可能造成學生便利受損,因此高校對開放存在不同程度的顧慮。

推動大學開放,不僅要求大學順應社會期待,轉變觀念,增強開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要求高校行政主管部門將大學開放納入高校的管理與評價體系,將校園開放變成大學的標配,指導和督促大學透過預約控流、限時段限區域等方式,有序引導校園參觀訪問,合理有度推進體育場地、圖書館、實驗室等資源開放共享等;合理有效引導外賣、快遞服務進校園,提升學生校園生活服務體驗。

(黃河評論信箱:[email protected]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54 字。

轉載請註明: 評論1+1:開放校門,大學要有“大格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