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十年寒窗,不如一紙國籍:“假移民”上名校為何屢禁不絕

導語

“對不起,沒能早點告訴你,其實200分就能上‘211’大學”。最近,某教育機構的營銷廣告讓很多家長眼前一亮。這家機構打出這樣的廣告,自有其底氣――學生不參加普通高考,而是在他們的安排下,獲得“華僑”身份,參加難度較低的“華僑生聯考”(全稱為中國普通高等學校聯合招收華僑、港澳地區及臺灣省學生入學考試)。什麼是“華僑生聯考”?透過這樣的考試上名校靠譜嗎?…[詳細]

要點速讀

1

購買外國身份,確實能實現低分上名校。

2

假移民不斷增加,別怪中介貪婪,高校放水難辭其咎。

3

“土著”變“華僑”,只是低分上名校的一種方式

華僑生聯考,始自1981年,當時主要是為了滿足海外華僑和港澳臺地區公民把子女送回大陸讀書的願望。由於這些人的子女長期生活在海外,中文較差,所學內容也和大陸不同,所以華僑生聯考的科目和內容都比較簡單。

一些教育機構很快就嗅到了其中的商機,現在大陸“土著”參加華僑生聯考的產業鏈已十分成熟。首先,他們幫助大陸學生取得別國綠卡(永久居留權),菲律賓綠卡或馬來西亞第二家園計劃因操作方便、費用低,成為這些機構的首選;然後,大陸學生在國外進行18至20個月的專項聯考課程培訓;最後,他們組織學生回國參加考前培訓,並協助學生報考、指導填報志願。

今日話題:十年寒窗,不如一紙國籍:“假移民”上名校為何屢禁不絕

考生和家長在向華僑聯考中介機構諮詢

透過華僑生聯考上名校,並非虛言:1、華僑生聯考考試內容簡單,“25%初中知識點,30%高一知識點,35%高二知識點,10%高三知識點”,文科不考政治,理科不考生物;2、分數線低,聯考總分750分,從2011年到2016年(2015年除外),無論文科還是理科,每年第一批院校的錄取分數線都是400分。

當然,如果家長覺得孩子400分也考不了,還有一條捷徑――給孩子辦個外國國籍。在我國,只需滿足已獲得外國護照4年以上,且最近4年之內在國外實際居住2年以上的硬性條件,持外國護照的學生,就可以留學生身份申請內地高校。各高校招收留學生自主權很大,有留學生考試的高校,難度遠遠低於高考;有的高校甚至沒有考試,只要提出申請就可以被錄取。

假移民不僅傷害真外賓,還變相剝奪弱勢學生的受教育權

無論是“華僑生聯考”,還是招收留學生,都有照顧海外華人,增強中國軟實力的政治目的。然而,不斷增長的假移民卻讓真外賓很受傷。

以“華僑生聯考”為例,在2006年之前,華僑生只要有“綠卡”就能參加“華僑生聯考”,結果在2005年前後華僑生數量暴增。當時,教育部等四部委連忙規定,華僑生不僅要取得外國長期或永久居留權,還需最近4年在國外實際居住2年以上。結果,2006年,上海地區全國聯招入學考試華僑生只有20多人,而2005年該考點華僑生為103人;北京地區有數千名學生報考全國聯招,只有200人取得了准考證。

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培訓機構很快找到了破解國外2年居住限制的方法,華僑生數量又開始增長。2016年,僅廈門僑安教育就宣稱有200多名學員參加了全國聯招。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劉海峰認為,激增的“華僑生”已經使得港澳臺華僑生聯考出現了“擠出效應”,“真正在海外接受教育的華僑子女根本考不過這些土生土長的大陸考生。”

華僑子女考不過大陸考生,還有別的選擇;假留學生太多,真外國人可以不來中國留學。但對無法移民的大陸考生來說,國內的優質教育資源總是有限的,隨著高校留學生擴招,假移民分到的資源越來越多,普通考生分到自然會有所減少。

而按照目前的相關法規,“土著”變“華僑”不合理,卻合法。這也是各類教育機構宣傳“華僑生”肆無忌憚的原因所在。不過,無論是獲得綠卡,還是購買外國國籍,都價格不菲。如上文提到的“土著”變“華僑”,中介機構的開價為30萬-50萬。這對有錢人家也許算不了什麼,但對普通人來說,顯然難以承受。如果現狀持續,一般家庭和社會弱勢群體的被剝奪感只會愈發強烈。

假移民不斷增加,高校難辭其咎

“假移民”巧取豪奪國內高校的教育資源,有人痛惜監管不力,有人憤恨中介貪婪,卻很少有人怪罪高校。實際上,“假移民”氾濫,高校難辭其咎。

以假留學生為例,他們花錢買國籍,是為了上國內名校。通常來說,這些人入籍倉促,對所在國的歷史、文化,甚至是語言,掌握得非常有限。如果高校稽核嚴格,大部分“假留學生”很難遁形。一位長期從事外國留學生入學工作的老師就曾表示,“(假留學生)這種現象全國各地都存在,只是看高校查的‘嚴’還是‘松’了,留學生的真假很好判斷,關鍵的態度還在校方本身。”

那麼,為何一些高校會對留學生身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過去,留學生來華絕大部分都是自費,按照1998年公佈的自費來華留學生收費標準,文科類本科生學費定在1.4萬-2.6萬元人民幣/年,理科類可適當上調。這遠高於當時大陸學生每年的學費(3000元左右)。多收一個留學生,就意味著多賺一份錢,高校缺乏嚴格稽核的動力。

隨著辦學成本上升,有學者認為國內培養留學生的成本已超過了學費。那為何一些高校還是不願意嚴格稽核?這是因為本校留學生人數增加,不僅意味著自己完成了傳播中國文化的任務,還是自己在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的標誌(通常來說,留學生規模大小是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程度和競爭力高低的一個指標)。一些知名度較低的高校,如果嚴格稽核,可能就招不到留學生了。這也給了“假留學生”矇混過關的機會。

“打腫臉充胖子”式的留學生擴招不變,假移民難絕跡

中國高校注重留學生擴招,其來有自。2003年,教育部確立了“擴大規模、提高層次、保證質量、規範管理”的留學生工作指導方針,擴大規模排在了保證質量之前,其中的導向,各高校自然心領神會。

現在,一些人則把吸引留學生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如《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4)》認為,“留學紅利”早已成為發達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各國競相推出留學新政策收割“留學紅利”。他們所津津樂道的,是國際學生為美國經濟發展貢獻了超過200億美元,是留學生成為美國科技創新的中堅,卻忽視了國內大學招收留學生的現實。

要知道,中國大學招收留學生,是和發達國家大學競爭。和中國學生一樣,除了對中國有特殊的興趣,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去發達國家留學。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師田方萌認為,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巨大,高考競爭激烈,北大清華的本土生源質量不見得遜於哈佛耶魯,而留學生的水平卻不如美國一流大學。這就造成了同一所大學內,中國學生與留學生具有顯著的成績差距,也解釋了為什麼一個學校最差的學生總在留學生中間。

為了招到合格的留學生,國內的大學只能用獎學金來增加吸引力。據田方萌估計,2016年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的留學生有4.9萬人,佔來華學生總數的11.1%,根據學位高低,每人每年約在六至十萬元之間。加上各地和各校提供的獎學金,獎學金總規模達幾十億。

今日話題:十年寒窗,不如一紙國籍:“假移民”上名校為何屢禁不絕

中國政府獎學金資助內容和標準。 資料來源: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

這種“打腫臉充胖子”式的留學生擴招,不僅消耗了大量的教育資源,還直接減少國內考生的入學機會。為了完成擴招任務,一些高校自然也會繼續對“假留學生”網開一面。

結語

一國留學生增加,應是其高等教育水平發展的結果。揠苗助長,自然亂象頻出。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884 字。

轉載請註明: 今日話題:十年寒窗,不如一紙國籍:“假移民”上名校為何屢禁不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