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昆蟲在寒冷的冬天凍不死,昆蟲如何抵禦嚴寒,原來,昆蟲有一套過冬的特殊本領。昆蟲是變溫動物,體溫隨著氣溫的升降而變化,當天氣漸漸變冷,光照時間相對減少時,它們的體溫就會變低,生長髮育也就緩慢了。冷到一定程度,它們便停止生長,失去活動能力,不吃不動,準備度過寒冷的冬天。
昆蟲在冬天除了身體內部的生理變化以外,還在生活行為上有較大改變。在北方,昆蟲經歷的過冬時間長達5?7個月。它們在冬眠以前,便貪婪地大量取食,使體內的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多,其中脂肪的增加量最為顯著。另一方面,由於昆蟲在過冬階段不活動,新陳代謝過程就很緩慢,所以消耗的營養物質也就很少。這樣,它們便能長期忍耐飢餓而不死。
那麼,為什麼它們又能抵禦低溫嚴寒呢?這主要是它們有一套儘量減少體內水分的本領。
昆蟲體內的水分,可分為遊離水和結合水兩種。遊離水和一般的自來水一樣,當氣溫下降到零攝氏度以下時,就容易結冰。昆蟲體內的遊離水不排出,它們便熬不過寒冷的冬天而被凍死。遊離水的排出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取食停止以後到轉入過冬階段以前,這時昆蟲將體內的大部分遊離水隨糞便排出體外,同時藉助呼吸作用再排出一部分。此時,昆蟲體內的水分失去20%?25%。第二階段是在氣溫下降到8?9°C時進行的,這時昆蟲已經進入過冬場所躲藏起來,可是還沒有進入真正的過冬狀態。在這個過程中,由於作繭等身體活動的消耗,又失去了1?4成的水分。這樣,昆蟲體內的水分就以結合水為主了。結合水在零下若干攝氏度都不會結冰,加上由於遊離水的減少,體細胞原生質內的鹽類、糖類和其他物質的濃度大大增髙,使細胞內液體的結冰點也下降了。
昆蟲由於體內的生理變化,加上過冬前找到個比較暖和的適合過冬地點,所以它們即使經過漫長的寒冬也不會被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