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吃棒冰被罰款,奇葩罰單也是醉了。昨天,一條交警罰單照片又在朋友圈刷屏了,照片中是一張紙質的罰單,主要意思是說,有人因為開車時吃棒冰被罰款。一時間,朋友圈裡眾說紛紜,大部分傾向於這是一張假罰單,性質跟前幾天“開車使路人裙襬飄起遭罰款”差不多。但就在昨天晚上,杭州公安交警部門官方發聲,這次的罰單是真的。
開車吃棒冰被罰款 奇葩罰單也是醉了
啥?吃根棒冰居然還被罰款?對於很多人來說,司機開車吃棒冰被罰實屬奇葩罰單,根本無法理喻,更多的人則是認為這背後一定有什麼不可告人的黑幕。於是,一幫陰謀論者們開始在網上發表自己的推論。
可是,我們拋開對事件本身的感性認識,從法律的角度上客觀的看待此事,這個罰單也就不那麼神奇了。在《交規》中,要求駕駛人員注意力專注,緊握方向盤,於是駕駛人員抽菸、打電話都被列為違規行為,也是交通部門屢次提倡杜絕的駕駛陋習。從姿勢上說,吃棒冰和打電話、抽菸是一樣的,都需要一隻手離開方向盤。從注意力上說,吸菸和打電話已經成為習慣,有時我們閉著眼睛也能完成這些動作,但吃棒冰需要防止棒冰因融化而水滴落在身上,也就需要駕駛人員分散更多的注意力。如此看來,吃棒冰的危害比開車抽菸、打電話還要嚴重。
那麼,為何有人質疑此罰單呢?筆者認為,這是大眾的習慣思維造成的錯誤理解,或者說對事件沒有深入思考,而是膚淺的、片面的理解。在以往,駕駛人員開車打電話、抽菸、甚至玩手機者比比皆是,而監管部門因為人力、財力、物力的不足導致監管力度不夠,處罰力度不大,導致大眾對此雖知不對,卻也習以為常。那麼,現在管理嚴了,力度大了,突然的不適應也屬必然。
這就好比鐵路的動車禁菸,在初始階段很多人不理解,偷偷吸菸者有之;主動請求罰款只為吸口煙者有之;為了吸菸和乘務人員大吵大鬧者有之,但過了陣痛期,當宣傳到位了,執法到位了,禁菸也讓大眾接受了,動車上自覺不吸菸也就成為習慣了。
所以,對於吃棒冰的處罰應該持續的堅持下去,執法標準應該一如既往嚴格下去,交通宣傳力度應該不斷加大,如此,民眾們的認識才會從“這事新鮮”轉變為“就應該這樣”,奇葩罰單也就不再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