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已經是當下全世界的共識,除了汽車廠商在加速新能源車型的轉型以外,加拿大等國家已經出臺了禁售燃油車的政策。而中國品牌在新能源的賽道中一路領先,如今已經大規模地滲透歐洲市場。今年一月至7月,國內汽車累計出口達到150.9萬輛實現了同比50.6%的增長,其中7月增幅67%達到29萬輛,在這29萬輛汽車當中有5.4萬輛的出口來源於新能源車型。上半年新能源車型出口中有34%銷往西歐,比利時是2022年前兩個季度進口中國新能源車型最多的國家。
歐盟禁售燃油、混合動力車型
就在兩個月前歐洲議會透過的一項報告中主張,自2035年開始,新的燃油和混合動力汽車在歐盟當中禁止銷售。除了禁售以外,這項報告還要求到2030年,歐盟境內的汽車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當下減少55%,到2035年實現汽車二氧化碳零排放的目標。與此同時,為了推動純電汽車的普及,歐盟將會加快充電站建設,在高速公路上每60公路設有一處充電站,到2025年建設超100萬個充電站,2030年建設350萬個充電站。除此之外,加氫站的建設也將逐步在高速公路以及城市當中普及。
在歐盟各國中,挪威對於汽車碳排放的治理採取了一刀切的態度,要求2025年之前國內只允許銷售新能源車型,在沒有經過任何過渡的前提下直接叫停燃油車的銷售。實際上之所以能夠迅速斬斷燃油車的銷路,挪威並不是一拍腦門的決定,要知道在2021年挪威新車的銷量當中已經有65%以上的車型都是新能源車型。
雖然英國已經脫歐,但是在降低碳排放方面依然有著不小的力度。此前對於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補貼在今年六月宣佈正式取消,新型充電式電動計程車、摩托車、小貨車、卡車和輪椅無障礙車輛等將成為接下來英國政府補貼的重點方向。
在歐盟和英國全面轉向電動化的堅定意願下,以及歐洲各國政府的新能源購車補貼政策當中,中國新能源汽車廠商憑藉多年積澱下的技術優勢在歐洲迅速開啟局面,歐洲市場也成為了中國新能源汽車海外佈局的重中之重。
中國車企順勢而為目標鎖定歐洲市場
除了挪威,加拿大也是禁售燃油車的國家之一,另外,一些國家已經公佈了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許多車企也制定下了燃油車停產的計劃,在這樣的背景下,歐洲乃至全世界的減碳力度一定會呈現出增大的趨勢,這也使得歐洲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有了可持續性的保障。這也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將歐洲市場鎖定為重要出口地的原因。
在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當中,造車新勢力在國內的銷量當中展示出了不俗的成績,在“出海”的浪潮中,它們也做到了提前佈局邁出了走進歐洲市場的第一步。蔚來ET7即將交付,目前完成的新車已經啟航運往歐洲,小鵬、嵐圖、威馬等汽車品牌也在歐洲市場逐步打開了局面。
相比之下,傳統汽車品牌對於海外市場的拓展已經有了相對完善的渠道,在新能源汽車訂單接踵而至的時候,傳統汽車品牌的出口量增幅更加明顯。比亞迪純電動大巴和計程車的足跡已遍佈全球六大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汽、一汽、吉利等傳統汽車廠商的新能源產品線也紛紛進軍歐洲市場。長城汽車也與埃米爾福萊集團就尤拉和魏牌在歐洲市場的發展達成了戰略合作,今年底在德國市場就可以看到摩卡PHEV和尤拉好貓兩款車型。
中汽協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峰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極具優勢,在歐美紛紛加大新能源汽車推廣力度關鍵時期,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在出口方面便有了加速增長的新動能。
面對海外市場 中國車企也有軟肋
根據汽車行業資料預測公司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一則報告中顯示,今年年底全球汽車市場將會減產382.94萬輛。而歐洲將會是在全球缺芯影響下減產最多的地區。這一訊息無疑是中國車企迅速在歐洲拓展時期的一個利好訊息,畢竟中國汽車的產業鏈相對較為完備,生產力也十分穩定,但是這並不代表中國車企可以在歐洲取得絕對順利的發展。
其中,歐洲市場嚴格的WVTA認證標準是全球最為嚴苛的汽車認證體系之一,想要順利開啟歐洲市場的前提就是透過這一認證標準。而結合目前公開的資料顯示,歐盟WVTA對於車輛噪聲、續航里程、碰撞安全、行人保護等43項整車測試專案的標準均高於國內標準。即便是通過了WVTA認證,車企還要在完成年度審查合格後才能實現大批次的出口到歐洲市場。上汽大通愛爾蘭和英國經銷商Harris集團市場總監克里斯則認為,如果沒有銷量上的支援,將汽車出口的歐洲根本無法收回投資成本。
車輛進入到歐洲市場以後,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銷售渠道。首先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品牌的影響力不足。所以即便是與當地的大型經銷商達成合作,也不代表未來就會有很好的銷量。建立自己的營銷、補能網路無疑是最好的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的辦法,蔚來和小鵬汽車都是透過建立直營店的方式進入了歐洲市場。但這也需要足夠的資本支撐。而面對大眾、特斯拉這樣的競爭對手,中國車企的軟肋必須儘早得到完善。
直播車市
中國車企新能源車型出口量的提升,無疑是國人心頭的一針興奮劑。高興之餘也不免有些擔憂,畢竟從新能源車型銷售的角度來看,新勢力三巨頭的蔚、小、理無一不是處於虧損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助力歐洲市場發展的資本能支撐多久,成為了許多人頭上的一個問號。不過,大好的契機放在眼前,不去抓住才是傻子,無論未來的發展如何,萬里征途中的第一步總要先邁出去,並且相信憑藉中國車企在新能源技術方面的造詣,未來的汽車市場,必定有著濃郁的中國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