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從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出發,騎行經過漕運碼頭,賞大運河畔旖旎風光,享秋風拂面的舒爽愜意……這是北京市民高慶國鍾愛的路線之一。
年近花甲的高慶國堅持每日騎行鍛鍊已有十年,春去秋來,風雨無阻。十年間,與高慶國同行的“騎友”越來越多。
“騎行已經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市區騎行能夠感受到城市的發展與變化,在郊區可以遊覽自然美景。既鍛鍊了身體,又放鬆了心情,還結識了很多新朋友。”高慶國說。
7月26日,參展商在消博會現場演示腳踏車產品。新華社記者 張麗芸 攝
近年來,騎行運動在中國逐漸升溫,活動形式越來越豐富,參與人數越來越多。北京市社會體育管理中心主任孔憲菲認為,除了騎行本身的魅力之外,公眾健康意識的提高、體育賽事活動的帶動、城市環境的提升、騎行設施的改善等,都是形成“騎行熱”的重要因素。
十年前,北京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所在區域曾有一家大型化工廠。在疏解騰退了化工廠等用地、植入新綠後,變為如今的“騎行熱土”。包括這家化工廠在內,北京十年來已累計退出一般製造和汙染企業約3000家,同時推動兩輪百萬畝造林綠化。
過去十年,中國推動汙染防治的措施之實、力度之大、成效之顯著前所未有,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獲得感顯著增強。
“天藍了,水清了,空氣清新了。”這是高慶國這十年騎行的最大感觸。
這是位於北京市通州區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2020年9月3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劉宇 攝)
回溯歷史,北京城市街道兩側普遍設有人行道和腳踏車道,1986年最高峰時腳踏車出行比例達到45%,但20世紀90年代以來機動車快速發展,腳踏車交通出行比例持續下降。
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主任工程師胡瑩說,近年來,北京透過制定規劃標準、加強慢行系統環境整治、創新腳踏車優先標識等措施,不斷提升慢行交通出行品質。
《2022年北京市交通綜合治理行動計劃》提出,到2022年底,北京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4.6%。“十四五”期間,北京五環以內路面寬度12米及以上道路全部施劃腳踏車道。
市民在北京西二環輔路拓寬的腳踏車道上騎行(2021年5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中國很多城市都正在為市民綠色出行創造良好道路條件,城市綠道越來越多。
中國已宣佈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將用世界歷史上最短時間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
“腳踏車作為零碳交通方式,若一名小汽車使用者轉移採用腳踏車出行,一年能夠減少約1噸碳排放。”胡瑩說,出行結構轉變對實現“雙碳”目標非常重要。
在2022“錦繡太原”全民騎行節活動上,騎手們在太原濱河腳踏車道騎行(7月10日攝)。新華社發
業內人士認為,“騎行熱”不斷升溫,反映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得到越來越多民眾的積極響應。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副主任容軍說,2021年,北京中心城區慢行交通出行比例達47.8%,創近十年來新高。今年以來,北京市僅共享單車騎行量就達6.01億人次,日均騎行量超228萬人次。
越來越多青少年也加入騎行“大軍”。北京腳踏車專案二級裁判員孫洪濤每週都會留出時間給小學生講解腳踏車騎行技術和騎行當中的注意事項。“未來還會有更多各個年齡段的人加入騎行隊伍,騎行作為一項既傳統又新潮的運動,正在走向大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