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創新和安全 不懈努力——走近二〇二〇“最美鐵路人”

  在建設現代化鐵路強國的道路上,中國鐵路人不畏艱險、奮鬥不息,書寫下新時代可歌可泣的奮鬥故事。

  矢志創新謀突破

  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廣為人知的名字,也是中國高鐵自主創新的集大成者。2012年底,中國標準動車組研製工作正式啟動。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機車車輛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張波,擔任鐵科院集團公司復興號總體技術及核心系統研發專案團隊牽頭人。

  牽引系統是高鐵列車的“心臟”。為了讓復興號擁有“中國心”,張波帶領團隊從零開始建立圖形化軟體開發平臺,程式碼量超過100萬行,整合600餘個標準化功能塊,最終構建起第一套軟體系統。“復興號牽引系統的軟體和軟體開發平臺都是自主研發,這為未來技術創新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

  制動技術則是高鐵列車的“安全閥”。為保證硬體穩定可靠,張波帶領團隊成員深入生產車間密切跟蹤每一個細節。為確保制動安全,他們進行了上百萬次測試。最終,研發團隊突破了時速350公里等級防滑控制技術,制動系統從控制軟體到閥類硬體、基礎制動技術完全實現自主化,真正成為復興號的“安全守護神”。

  2017年6月,中國標準動車組被正式命名為“復興號”。回憶當時情況,張波仍激動不已:“我將勇攀科技高峰,以鐵路人的不懈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光添彩。”

  按時自動開車、區間自動執行、到站自動停車……賓士在北京和張家口之間的高鐵列車擁有自動駕駛的“智慧大腦”。而這背後,離不開中國通號研究設計院集團安全控制技術研究院總工程師陳志強的貢獻。

  2017年,中國通號組建高鐵C3+ATO自動駕駛創新團隊,陳志強擔任專案負責人。專案從立項到上道試驗只有不到1年時間,陳志強鼓勵大家:“真正的核心技術買不來,只能透過自主創新幹出來。我們要有必勝的信心和戰勝困難的勇氣。”

  2018年6月,中國鐵路總公司啟動高鐵自動駕駛系統現場試驗。其間,C3+ATO系統持續安全穩定執行,以近乎零缺陷的高水平表現通過了專家組數百項細緻嚴格的測試。

  2019年12月30日,時速350公里智慧高速鐵路——京張高鐵開通運營,實現全程自動駕駛,陳志強帶領的C3+ATO自動駕駛系統創新團隊也獲得了當年的火車頭獎盃。

  較真碰硬解難題

  邢雲堂是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三棵樹機務段動車運用車間動車組司機。他駕駛過的車型不下10種,對標停車一把閘,誤差不超過20釐米。20多年來,他駕駛列車安全走行400餘萬公里,相當於繞赤道100多圈。

  2012年,我國首條高寒高鐵哈大高鐵開通在即,迎來第一臺動車組試驗車上線參與聯調聯試。平時沉默寡言的邢雲堂擲地有聲:“我是黨員,我來跑第一趟!”首趟試驗圓滿完成。

  哈大高鐵要克服的最大困難,就是嚴寒和風雪。黑龍江冬季氣溫可達零下35攝氏度,動車組執行時,車頭捲起的積雪附著在鋼軌上,極易造成車輪空轉、牽引力丟失等問題。在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鑑的情況下,邢雲堂小心摸索,創新採用“回手柄”減少50%牽引力和“比例制動”方式控車,破解了這一駕駛難題。

  此後,邢雲堂從零起步,又主持編寫了《哈大高鐵應急處置指導書》等教材,填補了高寒地區高鐵司機作業標準空白,成為高寒地區高鐵司機的必修書目。

  蘭州局集團公司蘭州西車輛段輪軸裝修工劉曉燕,雖是“95後”,卻已經成長為崗位能手。劉曉燕隨身帶著一個黑色小本,密密麻麻寫滿了筆記——“自動平衡”“修整座標”等操作要點、重要環節步驟,以紅色下劃線標註,看起來工整醒目。她苦練檢測本領,把滾子、保持架、密封座等軸承零件的70多個檢修限度全部熟記。

  漸漸地,劉曉燕的業務技能突飛猛進,多次被車間及段評定為“三星級職工”,還在中國鐵路總公司機輛部鐵路車輛專業貨車檢修崗位職業技能競賽中取得過檢修第一名的好成績,被授予全路技術能手稱號。

  辛勤付出保質量

  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當“線路醫生”,究竟是什麼感受?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格爾木工務段望昆線路養護車間副主任於本蕃體會很深。自2006年青藏鐵路開通運營以來,於本蕃就堅持在平均海拔4800米的唐古拉和玉珠峰等地區養護線路,一絲不苟呵護著這裡的每一寸鋼軌。

  在含氧量不到平原地區的一半、極端氣溫可達零下40攝氏度的唐古拉地區,於本蕃不僅紮了根,還時刻以“零誤差”的精細檢修標準要求自己,日常線路巡查,他對軌道上的連線螺栓也逐個檢查,每行走100多米,會下意識地用腳踩踩路基,確保線路狀態穩定。

  雪域高原砥礪著於本蕃的奮鬥意志。他先後獲得鐵路青年五四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火車頭獎章等榮譽。

  視線從高原轉向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施工現場,中鐵建工集團雄安站專案部總工程師吳亞東同樣將“高質量”放在首位。

  吳亞東始終奉行“細節決定成敗”。很多到過雄安站的人,都對候車廳和通廊那一排排清水混凝土柱方陣讚歎不已。這些2.7米見方、14米高的大柱子,四角向上託舉著500多道清水混凝土梁,形成一個個漂亮的開花造型。吳亞東解釋,清水混凝土必須一次澆築成型,這對平整度、光潔度、孔眼、線條等都有相當高的要求。為確保施工效果,吳亞東帶領團隊針對雄安站專案中鋼筋構造、混凝土配合比、模板體系以及混凝土施工工藝等進行研究細化,進行了上百種對比試驗,甚至試過用色拉油、液壓油做脫模劑,最終完美呈現出返璞歸真的現代藝術美感。

  如今,這192根清水混凝土柱,成為雄安站的一道亮麗風景。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234 字。

轉載請註明: 為創新和安全 不懈努力——走近二〇二〇“最美鐵路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