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懂事乖巧,當面對孩子不那麼聽話,甚至有點調皮不乖的時候,父母都會給與孩子一定的教育和引導,但是要注意方法。
尤其是這幾句話,父母不要總說,即使孩子暫時變得乖巧了,但是很容易形成一個“討好型”人格哦!
父母的教育方式,讓孩子變成了討好型人格
朋朋是一位一年級的小學生,平時懂事聽話,在學校裡也是總能聽到老師表揚朋朋,上課認真聽講,非常的樂於助人,而且還特別的體諒別人。
為此媽媽也是很驕傲自己能有這樣一個孩子,同時也很肯定的認為自己的教育方式非常的正確。
一次朋朋學校組織出去玩,朋朋也是特別的開心,刻意帶上了自己最喜歡的奧特曼,就這樣開開心心的出去了。
結果等孩子回來的時候,媽媽耐心的走向前。“寶貝兒,今天出去玩怎麼樣啊,有什麼開心的事情和媽媽分享下啊?”
結果孩子很失落的一言不發,回來就坐在沙發上。“是不是朋朋渴了啊,媽媽去給你倒水吧!”只見朋朋搖搖頭,一臉的不開心。
媽媽接著說“能告訴媽媽,發生了什麼嗎,看看媽媽能不能幫助我的寶貝兒呢?”
這個時候,朋朋忍不住和媽媽說了起來:“我最心愛的玩具被我班的破壞王給弄壞了,他每次借同學的玩具,就會給弄壞!”
“那你知道這個同學愛破壞別人的玩具,你也可以不借給他啊!”朋朋看著媽媽,緩緩的和媽媽說“要是不借給他,我怕他不高興,以後不和我玩了,我不想惹他不高興。如果真的爭吵起來了,那肯定也會是我的錯!”
聽了朋朋的話,媽媽陷入了沉思了。孩子的性格怎麼變成了這個樣子。
後來媽媽恍然大悟,也許是自己平時對待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對於孩子的教育總是告訴孩子,如果你再這樣,那麼就沒人喜歡你了。
也許就是這樣的話語,時間長了,讓孩子變得不敢拒絕別人,反而會刻意的討好別人了,形成了討好型的人格。媽媽很懊悔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才這麼小,就形成了這樣的性格。
其實為了避免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父母儘量不要說這三句話。
1:父母常說你這麼做,就沒人喜歡你了
天性活潑好動,是孩子的性格,畢竟孩子處於這樣一個年齡,在他們的心裡,還很難真的界定哪些做得對,哪些做得不對,難免會隨著自己的心情來做一些事情。
作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懂事,但是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父母一定不要和孩子說“你再這麼做,就沒人喜歡你了。”
父母的一句話,也許沒有太經過大腦,只是隨口一說,不過對於孩子而言,內心對於這句話會深深的記在心裡,並朝著父母喜歡的樣子去做。
久而久之,孩子就陷入焦慮之中,擔心自己沒有做好,就得不到別人的喜歡,慢慢的習慣討好別人。
2:你是老大,要讓著弟弟或者你是男孩,就要讓著女孩
有些父母,尤其是二胎家庭,對於兩個孩子的平衡,由於二寶比較小,父母經常會和大寶說,你是大哥哥或者是大姐姐,要讓著小弟弟妹妹,畢竟你大他小,或者是你是男孩,要讓著女孩等等這樣的話語。
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有一個固定的思維,真的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反而失去了平等的判斷,會用所謂的大讓小,男讓女的思維來做事。
雖然聽上去這個思維沒有特別的錯誤,不過一定要看具體的事情。
3:下次再不乖的話,我們就不要你了
有些父母面對孩子的調皮不聽話,如果屢次不改,父母也變得很氣憤,甚至會對孩子說如果你下次再不聽話,我們就不要你了。
在父母的眼中,其實是在嚇唬孩子,並不是真的不想要了。但是孩子的世界都很單純,而且他們都把父母當成最大的依靠,也是最愛父母的寶貝兒。
一旦父母說了這樣的話,會很傷孩子的心,那麼孩子自然也會依照父母的要求來做每一件事情。時間長了,就會變得刻意討好!從討好父母,漸漸的轉變為討好所有人。
孩子在該玩的年齡,就應該好好的玩,在調皮好動的年齡,父母儘管希望孩子能安靜乖巧一點,不過一定要講究教育方式,不能說上面的那三句話。
否則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甚至會讓孩子受到傷害,到時候,一旦性格養成了,就很難再改變了,父母也會後悔莫及,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乖巧又不失純真天性的性格,能欣然的面對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