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茶卡鹽湖,繼續在亙古荒涼的柴達木盆地裡行走。
柴達木,我們前年曾經走過。當時從敦煌出來,在甘肅和青海交界的當今山口翻越阿爾金山,而後進入柴達木盆地的西北部,頂著七八級的大風躑躅前行。那遮天蔽日的大片鹽澤,鬼哭狼嚎的雅丹地貌,還有午夜狂奔投宿不遇的痛苦煎熬,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路上雖然非常艱苦,但唯有艱苦,才能記憶深刻,一生難忘。
柴達木公路
正是在柴達木的路上,我給倆閨女介紹了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其中最著名的一段,我還能勉勉強強背下來。也不得不佩服,年少時代的不求甚解般的機械記憶,猶如錐心刺骨: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餘之所得也。”
同樣,我對倆閨女的那次授課,應該是她們人生提前了數年的一次預習,效果還不錯,因為我發現她們在初高中的作文中,經常流露出這方面的感悟,知易行難,需要腳踏實地,奮力求索等等。
柴達木雅丹地貌
繼續說柴達木。
這一次,我們和柴達木算是小別重逢了。不過,這次是從青海東部先後翻越了日月山和橡皮山進入柴達木盆地的,路線不同,風景不同,心情和心境也是截然不同!
作為蒙古語的“柴達木”,其實就是“大鹽澤”的意思。這片高原盆地,因為極度乾燥,高寒少雨,成了鹽的世界和鹽的海洋,如今,盆地裡殘留的許多湖泊,譬如茶卡鹽湖,譬如蘇幹湖等,無一例外都是鹹水湖。
前方蘇幹湖
起跳蘇幹湖
不過,柴達木雖說是盆地,但也只是相對於環繞她的祁連山、阿爾金山和崑崙山而言。要知道,她的海拔始終保持在2500米以上,有些地段甚至達到3300多米。由於高海拔,車外氣溫很低,當時留意了一下,只有20度左右。同時,盆地的風也很大,迎風一面的車門幾乎打不開。就自然條件而言,實在苦寒至極!
柴達木公路
萬山祖宗崑崙山
眼前的109國道,因為進入了柴達木盆地,不知什麼時候起已然成了戈壁公路,如同離弦之箭,一躍千里,直插天際......天地之間,除了藍天,盡是白雲,除了戈壁,盡是荒漠。當然,除了寥廓,盡是寂寞!
車子繼續在柴達木盆地行進。我們,一邊欣賞著窗外的無限風景,一邊探討著腳下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想那億萬年之前,這裡曾經是浩瀚無際的海洋,經過轟轟烈烈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劇烈對撞,才留下這麼一處震古爍今的地質遺產。柴達木,體會到了什麼叫斗轉星移,什麼叫滄海桑田......不虛此行啊。
柴達木盆地滿地白花花的鹽
大概下午四五點鐘,國道兩側的曠野裡和遠山上,逐漸出現綠色的生命,越往前走,綠色越來越多越來越濃,直到化成大片大片的綠色海洋,又出現了整整齊齊的莊稼地,還有牛羊馬兒等牲畜在悠閒地吃草。我知道,我們正在進入人煙地帶!
的確,世外桃源——都蘭小城馬上就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