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批評歸批評,但這4個底線別輕易碰,碰了就是在“毀”孩子

由 公羊淑軍 釋出於 綜合

批評,是家長在教育過程中無法避免得一種手段。

古人云: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適當的批評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並讓他加以改正,但批評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倘若控制不好力度,批評就成了毫無意義的打壓,愛也成了害。

冬瑜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學校都沒什麼存在感,原因無他,實在是因為她的話太少了,她可以一整天都不說一句話。這讓冬瑜的家人非常著急。

其實她小時候還是個可愛活潑的“小話癆”,經常圍著爸爸媽媽嘰嘰喳喳地說話,也很喜歡幫忙做家務。

大概是從6歲開始,她逐漸開始變得沉默了。因為她發現無論做什麼,都會收到媽媽的批評。

哪怕她在幼兒園表現的特別好,獎勵了一朵小紅花,媽媽也從來不會獎勵她,只會說:“才一朵有什麼好驕傲的,要爭取每天都拿到。”

不僅如此,每次親戚聚會的時候,她媽媽總當著所有人的面挑剔她這不好那不好,絲毫不顧及她的感受。

漸漸地,她開始覺得自己說什麼錯什麼,什麼都不會。從那個時候開始,她就越來越沉默了。

當批評成了純粹的洩憤和不滿,終究會變成插向孩子心口的軟刀子,一點一點摧毀他的自信。但要如何才能正確把握批評的這個度呢?

其實很簡單,謹記這四條紅線不要踩就可以了。

1、全盤否定

就如同案例中冬瑜的媽媽一樣,無論她做什麼,做得多好都會給她潑冷水。這種方式就是純粹的打壓了。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也許父母的批評是為了不要讓他驕傲,但一味的否定就相當於不斷在給孩子“你不行”的心理暗示。

這種心理暗示的聲音會越來越大,最後徹底讓孩子失去自信心,變得自卑、內向,什麼都不敢做,什麼都做不好。

2、當眾指責

是個人都有自尊心,孩子也不例外。雖然能理解家長因為孩子的錯誤而怒髮衝冠,但也不能不分場合。

在眾人面前指責他,就相當於當著所有人的面狠狠給了他一巴掌。這些陌生人異樣的目光會埋在他的心底,讓他怯懦、害怕,從此畏懼他人的目光。

還有一種情況,是當著熟悉的人面前,比如說:全班同學、所有親戚。這樣他不僅會自卑怯懦,還會因為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些人而對他們心生牴觸。

之前就遇到過一種情況,一個小孩偷了兩塊錢買早餐,結果被家長追到學校裡又打又罵。最後這個孩子死活都不願意再去學校,整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裡。

3、不要總是翻舊賬

有不少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都喜歡翻舊賬,什麼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都要拿出來說,沒有人喜歡被翻舊賬。

可能家長覺得這是在提醒孩子,讓他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然而,這對於孩子來說是又一次的傷害。

既然事情已經過去了,那就讓它過去,不要一直揪著不放。總是一遍又一遍地提醒他曾經做過的措施,除了讓他愈發不耐煩或者愧疚難安之外,別無他用。

4、不要無意義的侮辱謾罵

批評也好,日常生活也好,父母都應該警惕自己的言行。有時候父母在氣頭上脫口而出的謾罵,比利刃還要傷人心。

例如:

  • “你怎麼不去死!”

  • “生你有什麼用,還不如養條狗!”

  • “吃啥啥不剩,幹啥啥不行,你就是個廢物!”

  • “……”

這些話一出,批評就不再是單純地為了教育孩子,純粹只是自己在發洩怒火罷了。

批評有度,才是真正的教育。只要做到不踩上面幾條紅線,那麼批評就能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