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印度特派記者 胡博峰】隨著中印兩軍在班公湖南北兩岸完成脫離接觸,印度國內的反華情緒雖有所緩解,但出於對原料藥(API,也稱活性藥物成分)“供應安全”的擔心,印度製藥公司仍在積極尋求擺脫對中國原料藥進口的依賴,並計劃尋求更穩定的國內供應渠道。據路透社報道,印度卡迪拉、西普拉、太陽藥業、百康生物等製藥公司高管23日宣佈,鑑於自中國進口的原料藥曾因新冠肺炎疫情導致中斷,未來將努力減少對中國的進口依賴。
卡迪拉制藥公司負責供應渠道的高拉夫·蘇查克表示,鑑於印度國內的反華情緒,多數公司都在設法劃清自己與中國供應鏈的聯絡,努力降低自身風險。他還說,印度製藥行業將轉向印度國內的原料藥供應,以確保市場和供應鏈安全。西普拉制藥公司高管馬爾帕尼則稱,該公司未來除與本地原料藥供應商合作外,還將啟動“原料藥重構”計劃,爭取最大化利用政府近期推出的補貼激勵措施,發展公司本身的原料藥製造能力。
對此,百康生物的供應渠道總監德什潘德表示,減少對中國的原料藥進口依賴,並不意味今後不從中國採購原料藥,“只是我們不再那麼依賴中國了”。不過,他認為,印度若想在供應鏈上與中國展開競爭甚至超過中國,就必須儘快改善基礎設施並加快行政審批流程。
印度政府去年底已確定將53種重要原輔料生產納入政府補貼激勵措施。其中,青黴素、7-氨基頭孢烷酸、硫氰酸紅黴素、克拉維酸已幾乎鐵定入選,將獲得至少360億盧比(1盧比約合0.1元人民幣)生產補貼。因為上述四種藥品在印度沒有生產,完全依賴進口。分析認為,印度此舉意在鞏固其全球領先的製藥地位,尤其是在未來“中印疫苗競賽”背景下,避免被中國在原料藥上“卡脖子”,導致印度處於被動地位。從長遠來看,印度也希望藉此打造獨立健全的全鏈條藥品生產體系,這與其此前提出的“供應鏈彈性計劃”和“自力更生的印度”政策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