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7月14日訊(記者 周劼)在今天的武漢市科技創新大會上,李德仁快步走上臺,接過本年度的大獎,80多歲的他精氣神飽滿,神態和藹。李德仁感慨地說,把武漢市打造成國內科創中心,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我們這些在漢的科技工作者都充滿信心。要堅持我們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安全性,我們要把這個工作做到極致。
興我家邦,責無旁貸
“我們當老師,做科學家,學好真本事,看好學科發展的方向和國家的重大需求,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使命,站位要高。看學科的發展,要看得準;看國家的需求,既要看得高又要看得準。”李德仁教授在一次採訪中說。
數十年來,他既是科學家,也是老師,帶著團隊、學生瞄準國家重大需求,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譜寫著立足中國、展望全球的科技跨越式發展的中國遙感測繪故事。
1985年,獲得斯圖加特大學博士學位的李德仁謝絕了國外科研院所的邀請,毅然回國。他回憶說:“科學是要為祖國服務的。回國是必然的,是自覺的。我們與外國有很大差距,我得趕快回國。當時是2月份答辯,2月25日回國,3月5日回到武漢測繪學院開始授課,我在海外就把教案寫好了。”
回國後的李德仁帶領團隊持續開展基礎理論和重大技術創新,引領我國測繪遙感行業從追趕到並行到超越的發展歷程。
在世紀之交,中國的航天技術——衛星應用、深空探測和空間安全三方面與西方國家相比仍存在明顯差距,西方國家也限制向中國出口先進的航天器件。當時,我國建立對地觀測衛星系統的國際形勢既刻不容緩,也並不樂觀。
從2002年開始,李德仁聯合十多位院士撰寫諮詢報告,建議發展中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2005年,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立項國家重大專項。李德仁組建百餘人團隊,主持參與“高分專項”,15年來,“高分專項”完成了從光學衛星到雷達衛星,從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到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從C波段、S波段和X波段到L波段“花樣齊全”的全覆蓋,基本上滿足了中國國防建設、經濟發展與百姓生活的重大需求,並且實現了我國測繪資料從自主到自由:我國的衛星遙感及其應用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衛星資料自給率達到了85%以上(2005年之前,我們基本上都是買國外的衛星資料,價格昂貴),不僅滿足了本國需求,還能出口;衛星採集的資料總量達到了約1500PB,是世界上存量最多的國家;“高分專項”孵化的技術還支援拉動了新一代的國家空間基礎設施計劃,推動了商業航天產業的發展。2020年,相關研究“天空地遙感資料高精度智慧處理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創新的源頭是國家需求
目前,80多歲的李德仁,更像一名對地觀測領域的戰略科學家。他提出並領導團隊從事將對地觀測衛星系統上升成為對地觀測腦——通導遙一體化天基資訊實時服務系統(PNTRC)的研究,相關研究將通導遙衛星一體化組成一個系統,形成一個大腦,這個大腦能夠對各種衛星感知的資料進行智慧化處理,用以解決現有的通訊、導航、遙感衛星系統各成體系,孤立的執行和服務方式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的問題。李德仁表示,透過“譜”好對地觀測腦局域、區域、全球覆蓋三部曲,我們就能實現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的跨越。
這項正在加緊推進的研究,也面臨7個原來根本沒有的原創關鍵技術亟須解決。李德仁說:“我們一定要堅持自主創新,引領發展,組織多學科專家進行協同創新攻關。武漢大學測繪學科一代一代傳承著的優良學風,其中有一條就是:理論是放心的,成果是放心的,應用是過硬的。這個名聲一定要傳下去。”
說起創新,李德仁回憶幾十年來不斷遭遇的挑戰、卡脖子,以及如何“運用中國人的智慧,用我們的數學和過程控制方法,達到了世界第一”的經歷,認為“創新的過程實際上是讀書、思維、創新、實踐,週而復始地不斷努力的過程。就是說創新的源頭,一是國家的需求,二是你要了解國內外已有的科研成果。而且還要記住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堅持不懈地努力。”
無論是從“0”到“1”的科技自立自強,還是建立“中國人自己的全球觀測系統”,引領了資訊化測繪遙感的根本性變革,幾十年來致力於將我國從測繪遙感大國轉變為測繪遙感強國,李德仁在採訪中愛說的一句話,“一個人要用自己的本領為國家多做事。把自己的興趣、長處和國家的需求結合在一起,正是我所追求的。”
【編輯:趙可】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