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今年以來的天氣似乎打破了人們的認知,10月中旬的南京才進入秋天,北方的河南、山西接連出現洪澇災害,而南方同期卻很少降雨,“北旱南澇”的狀況發生改變了嗎?今年冬天會是一個冷冬嗎?
專家指出,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事件正在增加,今冬或再迎來拉尼娜事件,我國可能遭遇冷冬。
異常現象
南方入秋推遲,不少植物開花紊亂
△今年九十月份,南京比往年更加炎熱
植物“敏感”地察覺到了天氣的異常——9月的莫愁湖公園,有海棠花開了;國慶期間,雞鳴寺的櫻花開了;不久前,明孝陵的梅花山上也有梅花反季節綻放。據專家介紹,這都是植物對氣候異常的一種反應,只要有合適的溫度、光照等條件,就可能會開花。除南京外,鎮江金山公園的桃花、蘇州拙政園的桃花、武漢大學內的櫻花、重慶南山的櫻花均有個別綻開的現象。
今年9月全國多地氣溫居高不下,更是遭遇最熱國慶假期。據國家氣候中心統計,9月1日至26日,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1.5℃,是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9月26日至10月5日,江南地區氣溫比常年同期偏高6℃以上。南京也迎來本世紀最晚入秋日。
北方暴雨連連, 南方降雨較同期偏少
南方在經歷高溫時,山西正在遭遇暴雨天氣。據統計,此次降水過程山西平均降水量達119.5毫米,是10月常年月平均降水量的3倍以上。今年7月,河南也遭遇了極端強降雨過程,鄭州、洛陽兩地5個國家級氣象站突破建站以來連續3日降水量歷史極值。
據國家氣候中心資訊,今年夏季主要多雨區在我國北方,黃河支流、海河支流出現汛情,城市內澇嚴重等。“今年河南、山西的突發性暴雨洪澇災害,是典型的氣象‘黑天鵝’事件。”南京資訊工程大學地理科學院院長姜彤接受現代快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反觀南方,今年6月1日至7月22日,南方地區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12.0%,為2010年以來同期最少。長江流域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9%,為2010年以來同期第二少。珠江流域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26.3%,為1990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少。
原因探究
天氣異常背後有同一個“真兇”: 位置偏北的強悍副高
南方多地入秋日創本世紀最晚,北方接連出現極端暴雨天氣,其背後都有共同的主導“大BOSS”——副高。副高是指南、北半球的副熱帶地區高壓系統。其中,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對我國天氣的影響較為顯著,持續酷暑、雨帶變化等都受它影響。我國雨季週而復始的迴圈,就是和副高有密切關係——隨著副高的位置自南向北移動,從每年3、4月份開始,我國會陸續出現華南前汛期、江南-長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華北雨季、東北雨季等。
“今年來自西北太平洋的東南暖溼氣流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溼氣流異常強盛,並隨著副高北上為黃河流域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條件。同時,歐亞中高緯環流經向度大,冷空氣活動頻繁,冷暖空氣在黃河中游頻頻交匯,共同導致降水持續偏多,這是今年山西、黃河流域和長江漢江流域降水增多的原因。”姜彤分析說。
9月下旬至國慶假期,南方的持續高熱,也是受到副高直接影響。“熱帶太平洋海溫演變使得副高從今夏中期開始表現出明顯偏北且穩定維持的特徵,副高的穩定是入秋晚的主要原因。”
“在副高控制下,北方的冷空氣過不來,才形成了9月到10月上旬南方異常兇猛的‘秋老虎’。”南京資訊工程大學氣候與應用研究院院長羅京佳此前接受現代快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有分析指出,2020年至2021年拉尼娜事件伴隨的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導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較常年偏北,強度也偏強,再加上東亞夏季風偏強,為包括河南在內的我國北方多個省份的多雨氣候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北旱南澇”格局正在逆轉?
下這個結論還為時過早
有網友稱,北方似乎正在變溼潤,傳統觀念中的“南澇北旱”格局正在逆轉。這是真的嗎?
現代快報記者梳理官方釋出的資料發現,早前就有專家研究認為,中國的雨帶呈現年代際變化特點。
中國氣象局氣候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李維京稱,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國夏季主雨帶集中在北方,到了八十年代,主要雨帶移至長江以南地區,進入21世紀後,儘管偶有反覆,但是中國的降水帶北移是整體趨勢。如在2013年,南方地區遭遇罕見高溫,東北地區則是暴雨天氣,松花江流域出現1998年以來的最大洪澇。
北京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錢維宏也提出過南北旱澇存在轉換週期的看法。透過120年的降水資料分析,他發現了南北旱澇的轉換週期是70年。不過,據《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1)》顯示,1961年至2020年,中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5.1毫米,降水變化區域間有明顯差異。
姜彤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目前得出中國降水分佈格局由以往的“南澇北旱”變成了“北澇南旱”還為時過早,但是從氣候模式對未來氣候變化預估的結果來看,隨著氣候變暖加劇,我國降水量總體呈現微弱增加趨勢,降水強度和頻率增加明顯,也就是說極端天氣事件在增多。
極端天氣事件與全球變暖相關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曾表示,全球氣候變暖加劇了氣候系統的不穩定,會造成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強度增強。有一個比較通俗的比喻:全球變暖就像是“燒開水”,溫度越高,壺裡的水對流(翻動)就越明顯,但是水並沒有減少。當全球氣溫升高,會加速全球的水迴圈,水蒸發加劇,但是根據守恆定律,水汽必然要凝結落雨。這就會導致乾旱的天數更長,降雨也會更猛烈,破壞力比過去強大。
2021年8月9日,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釋出的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稱,隨著全球溫度的上升,極端高溫天氣發生的強度和頻率都在迅速增加。極端降雨事件也將變得更加頻繁,導致降雨量顯著增加。德國波茨坦大學海洋物理學教授拉姆斯托夫此前接受採訪時表示,對一些極端天氣而言,如果沒有全球變暖,它們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
氣候預測
今冬或再迎拉尼娜事件,冷空氣可能活躍
△最近幾天的南京街頭,很多市民穿上了薄棉服
江蘇剛剛踏入秋日,就迎來一波斷崖式降溫,不少小夥伴感嘆,剛入秋便一頭扎入了深秋,早晚更是冷得“瑟瑟發抖”,真有點一夜入冬的意思。
從全國層面來看,最近也都遭遇了“下半年最強寒潮”,北方多地刷出歷史同期最低氣溫,10月17日,北京南郊觀象臺站更是重新整理了1969年來十月中旬最低紀錄。
那麼,今年冬天會不會特別冷?有訊息預測,今冬將出現拉尼娜現象,我國可能遭遇冷冬。
所謂“拉尼娜”現象,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反相,也稱為“反厄爾尼諾”或“冷事件”。
對此,姜彤說,根據美國NASA監測和預測結果,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赤道中東太平洋發生了一次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拉尼娜事件結束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緩慢上升,但今年7月開始又再次下降,並可能於冬季再次形成弱的拉尼娜事件。今冬是否為冷冬,暫不好說。不過,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影響我國的各個氣候要素的關係非常複雜,拉尼娜只是影響我國冬季氣候的重要因子之一。
中國氣象局氣象分析師胡嘯在央視新聞中也表示,今年可能是一個“拉尼娜”年,大機率冬季冷空氣的活動相對會比較頻繁,大家要提前做好防範冷空氣的準備。
天氣預報
本週氣溫先降後升,週三降溫又降雨
換季洗曬餘額,還剩一個白天啦!10月19日晚間到21日,受冷空氣影響,全省氣溫最高降6℃,並伴有4~6級偏北風。降溫同時還有降雨,20日淮河以南地區有小到中雨。這輪冷空氣過後,全省大部分地區以晴好天氣為主,氣溫逐漸回升。
下半年最強冷空氣過後,昨天早晨全省寒意十足,大部分地區都在10℃以下,最低的豐縣僅有3.5℃。
根據預報,19日至21日,新一股冷空氣將接踵而至,預計全省氣溫下降3~6℃,並伴有4~6級偏北風。
20日降水範圍擴大,降溫也會真正到貨。沿江和蘇南地區陰有小到中雨,淮北地區陰到多雲,其他地區陰有小雨。當天全省最高溫下降明顯,省內東南部地區16℃,其他地區13~14℃。21日雨水漸止,但最低溫度開始下探。
最近,總有種來到初冬的感覺。有人說,往年是換季式降溫,今年是隔季式降溫,真的是這樣嗎?
江蘇氣象解釋說,在氣象意義上,連續5天日平均溫度低於10℃才為入冬。身處淮北的徐州2020年11月20日入冬,常年入冬時間為11月9日。而位於省內西南部的南京,2020年11月22日入冬,常年入冬時間為11月18日。所以,近期氣溫可以說跨過了初秋,直接邁入深秋,但“一夜入冬”是誇張的說法。
距離真正的冬天還有一段時日。這不,本週中後期(21-24日),全省大部分地區以晴好天氣為主,氣溫逐漸回升。
南京三日天氣
今天 (10月19日)
白天多雲轉陰,夜裡陰,部分地區有小雨 東北風4級左右 9~18℃
明天(10月20日)
陰有小雨到中雨 偏北風3到4級 10~15℃
後天(10月21日)
多雲 偏北風3到4級 8~17℃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徐紅豔 見習記者 王新月/文 趙傑 吉星/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