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車以後 有聊】作為一名資深打車愛好者,我專注於為大家分享那些我打過的奇葩的、小眾的以及踩坑車型,從乘坐者的角度出發,為你今後的選車填好坑、保好駕、護好航!
打車血淚史人生哪有不磕磕絆絆的,打車哪有一帆風順的?根據我這幾年的打車經驗,如果您目前正處於想買車的階段,這幾種型別的車您可得想好了再入手。
在北京市區,我打到最多的車便是北汽EU系列,毫不誇張的說每十次就會有一次是它,“網約車小王子”的稱號給它絕對的實至名歸,不過坐進車內後排的感覺簡直可以用酸爽來形容,地臺高坐姿低,像我這樣166cm的個頭,坐久了腿都會感覺難受,別說個子再高的人了。
究其原因,電動車和燃油車在技術上有很大不同,因為電池等零部件的加入,底盤構造也需要做出改變。
現在很多較新的純電動車,都是在專有的電動架構上開發而來。但北汽新能源系列車型可以說是在純電汽車興起初期,依靠政策補貼野蠻生長的產物。底盤構造是以燃油車型魔改而來,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油改電。
且不論更深層次的技術,就說主要被放置在車輛底部的電池,純電架構的車型有預留空間,而油改電只能壓縮車內空間或加高車身來容納電池。反映在乘坐體驗上,就是地板高而坐墊低,類似榻榻米的姿勢很不好受,相應的頭部空間也會受到影響。
其實不光是北汽新能源系列,我還打到過的榮威Ei5同樣非常過分。地板加高但門板扶手等設計並沒有改動,這就導致了我的胳膊根本享受不到門板上的扶手,反而它還要侵佔我的腿部橫向空間。
像此前剛剛上市的長安馬自達CX-30 EV就是一款油改電產品。它的內部空間我並沒有體驗過,但可以看到它的車身相比燃油車明顯加高,但長度和軸距增加有限,視覺觀感失調。
所以各位在買純電動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它的“出身”,最好選擇純電平臺的產品。當然這也不是說所謂油改電一定不能買,只是要在購買前擦亮雙眼。
除此之外,我還打到過一些設計別具一格的車,因為在外觀設計上太過追求個性,而犧牲掉了一部分後排空間。
日產藍鳥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一款,它在上市之初就強調自己是主要面向年輕人的車,而在外觀上確實也能看出它在設計上的心思,為營造出車頂懸浮式的感覺,頂部線條儘量下壓,與C柱連線也沒有緩衝可言,整體將後車窗面積擠壓的特別小,在加上下壓的車頂造型,你坐進它的後排頭部空間壓抑,車窗採光面積又小,真有一種坐牢的感覺。
除此之外,為了造型而捨棄一部分空間出了名的還有馬自達,比如昂克賽拉的車頭長度幾乎要佔據了整車三分之一長,以此讓整個側面看上去更顯修長、動感。
明知道中國消費者對於車內空間的看重,但是昂克賽拉還是將側重放在了外觀設計上,為了美觀是一方面,還有比較重要的點是因為它自身發動機技術而進行的妥協。馬自達所搭載的創馳藍天發動機最突出的特點是採用了高壓縮比,它的關鍵在於4-2-1的排氣管設計,代價就是侵佔更大的發動機艙空間。
所以各位在選擇個性車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好空間的問題,要是買完家人抱怨那就鬧心了。
還有一個讓我至今都難以忘記的血淚史,去年十月一回家我打到了一輛大眾邁騰的順風車,懷著激動的心情等著它來接我,誰知道副駕和後排已經坐滿,只留有中間地臺隆起的位置,四個小時的時間,我的腿和屁股經歷了深刻且持久的教育(麻死了)。
很多車型後排中央地臺高是因為有四驅版本,雖然說邁騰在國內均是前置前驅佈局,而在德國是有四驅版本的,再加上為了減少研發和設計成本而採用了的平臺化生產,在一款車型平臺研發時,會兼顧它更多可能性,因此很多車型無論是不是四驅或者後驅車型,地臺都會有隆起,只不過就看隆起的高度對於後排乘客的影響了。
退一步說,邁騰它至少車身尺寸較大還能忍,可高爾夫和寶來的後排中央地臺突起也依然很嚴重,如果你對這類車型有購買計劃,建議一定要有買了輛四座車的覺悟。
最後再嘮叨兩句目前的汽車市場就像是一個琳琅滿目的超市,貨架上的商品包裝的都非常有誘惑力。不過在挑選的時候還得要冷靜下來,從自身實際場景和最側重的選擇上出發,才能買到不會讓自己後悔的產品。
希望我的血淚史能給大家選車有所幫助,畢竟網約車只是坐一會,而買的車要陪伴你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