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活動,是推進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面對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繁重任務,實現共同富裕的神聖使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任重道遠,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很好的抓手。活動如何搞,招數各有不同,效果千差萬別。活動質量的高低、效果的好壞,體現主辦者的理念思維和操作水平。同樣的活動,由於辦的方式不同,有的名利雙收,有的勞民傷財,結果天壤之別。
有識之士為此大聲疾呼,地方領導為改進活動方式、提高活動效果也身體力行。前不久召開的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專題協調會,揚州市委主要領導提出,要發揮論壇影響力,有機嵌入產業發展、城市推介元素,真正把論壇打造成拉動揚州文旅產業發展、助推文化旅遊名城建設的重要引擎。這一要求釋放出強烈訊號,搞活動要千方百計提高“含經量”。
為這樣的要求叫好。好就好在切中時弊、務求實效。回溯既往,不難發現,一些活動“套路化”,邀客老面孔,程式老規矩,搭臺唱戲,藍底白字背景板,立式話筒兩三根,領導主持,嘉賓致辭,賓朋餐敘,大多是“見了面換了片、吃過飯斷了線”,熱鬧鬧的開場,亂哄哄的收場。也有些活動隨意“拉郎配”,為應付任務,廣發邀請函,貌似高朋滿座,實則互不關聯,與會者東拉西扯,自說自話,不知所云,直到會議結束,很多來賓都不知道為什麼而來。更有離奇的,純屬瞎折騰,工作不用心,沒事搞活動,請人來捧場,內容老生常談,目的就是造勢,受邀單位不派人去怕得罪人,想派人去又抽不出人,勉強派個人,也只是穿梭在各個活動現場,弄得身心疲憊。
活動不能這樣搞。切不可為搞活動而搞活動,必須改弦易轍,回到活動本身。出現套路化、拉郎配、瞎折騰的活動,很大程度上是目的性不明確。為什麼搞活動,為誰搞活動,怎樣搞活動,如何評價活動,如果這些問題沒搞清楚,活動怎麼會有好的效果?
活動必須旗幟鮮明講政治。政治意識不強是活動流於形式的關鍵。我們講的政治,是順應民意、回應關切、解決問題、造福於民的政治。當前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民心所向的是,透過高質量發展,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改善民生,增強城鄉實力,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是搞活動的主要出發點。
活動有必要強化經濟理念。把搞活動與抓經濟對立起來,是一些人的潛意識,也是若干活動行之無效的癥結。細想想,所有的活動不都帶有經濟性嗎?往小處說,搞活動至少要花點錢吧?即或不花錢,那麼多人的時間難道沒有機會成本嗎?往大處說,搞活動就是互利雙贏,聚力聚智聚財解決問題,效應、效率、效益都應在活動不同層面得到體現。
活動還得有產業思維。有些人對花錢搞活動得心應手、樂此不疲,對搞活動賺錢卻畏苦怕難、心生牴觸。這是活動層次不高、效果不好的思維屏障。花錢不用想,人人都會做;賺錢要多想,做到不容易。於是乎,“硬的拖鍬過,軟的挖一鍬”,對花錢搞熱鬧的活動不厭其煩,報紙上有事蹟、電視上有形象、網路上有影片,輕輕鬆鬆就會刷到存在感,何樂而不為?而透過活動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慢工出細活,需要甘坐冷板凳,需要甘做鋪路石,這是何等的難事!增強活動的產業思維,就是要牢固樹立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堅持以活動推動發展。這就需要搞清需求與供給、投入與產出、目的與手段的關係,這樣,活動的經濟性自然會體現,活動的目的性一定會實現。
農民居家過日子,都知道“跌個跟頭抓把泥”,各級領導幹部總不能只管花錢不問收穫吧?讓活動體現“含經量”,這是大家的新期待。至於那些轟轟烈烈搞形式、紮紮實實走過場的活動,還是就此罷手吧。
(作者為揚州大學蘇中發展研究院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