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國際頻道 原創稿
近年來,部分西方媒體和政客大肆炒作中國在非洲搞所謂“新殖民主義”和“新帝國主義”,包括非洲正陷入中國的“債務陷阱”、中國在非洲的投資只會使中國受益等虛假言論,此種謊言論調荒謬之極。
新殖民主義實行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高利率就是常見的一種,許多發展中國家債務加劇,因此背上愈加沉重的債務負擔。今年2月,美國《大西洋月刊》刊發了題為《中國的“債務陷阱”是虛構的》文章,援引大量證據表明所謂“中國製造‘債務陷阱’”的說法是一些西方國家政客精心編造的謊言。
關於債務問題,中方曾多次表明立場。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稱,在非洲國家整體外債構成中,多邊金融機構和商業債權人所持債務佔比超過3/4,在幫助非洲國家減輕債務負擔上負有更大責任,沒有哪個非洲國家是因為同中國開展合作而陷入債務困境的。
同時,中方高度重視非洲減緩債問題,遵照中非領導人共識和二十國集團緩債倡議,中國已同16個非洲國家簽署緩債協議或達成緩債共識。還在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免除了15個非洲國家2020年底到期的無息貸款債務。
中國更不會要求籤訂什麼“霸王條款”,而是無“附加”條件地提供貸款和援助,使非洲能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和實施發展規劃。
中國對非債務佔比不大,但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卻不小。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國際問題高階研究學院中國-非洲研究所主任德博拉·布勞蒂加姆(Deborah Brautigam)就有關中國設下“債務陷阱”以攫取非洲資源的指責寫道:“在一個逾6億人無法獲得電力的大陸上,中國40%的貸款用於發電和輸電,另有30%用於改善非洲的交通基礎設施,使之實現現代化。”
中國對非合作有力促進了非洲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有助於解決基礎設施方面的重大缺口。中國迄今已幫助非洲修建超過6000公里鐵路、6000公里公路,建設近20個港口和80多個大型電力設施。中方參與投資建設的奈及利亞萊基深水港、肯亞內羅畢機場快速路專案,豐富了中非投融資合作方式,助力非洲實現自主可持續發展。
賴比瑞亞前公共工程部長穆爾(W Gyude Moore)表示,在歐洲殖民主義統治下,“非洲的鐵路、公路、港口、濾水廠和發電站從未有過整個大陸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20年來,中國在非洲建設的基礎設施比西方几個世紀的還要多。”
在對非援助的同時,中國卻從未以慈善家自居,並且在各種場合不斷表態,中國對非洲的援助不是施捨,而是雙方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礎上交往。
中國對非洲的可持續發展也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中國的投資正在加速非洲的數字革命。Chiponda Chibelu在《德國之聲》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西方政府一直不願意幫助推動非洲的技術進步。近年來“非洲國家基本上轉向中國,中國幫助他們建設和擴大數字基礎設施”。
此外,數以萬計的非洲學生就讀於中國大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長穆罕默德·哈桑(Mohamed Hassan)表示,在培養新一代非洲學者方面,“中國的表現比任何其他國家都好”。
關於在非中國公司只僱用中國工人這一言論,布勞蒂加姆的團隊也深入研究並發現3/4或更多的僱傭工人來自當地。
無論一些別有用心的媒體和政客如何汙衊中非關係,大量事實表明,中國並沒有進行“新殖民主義”和“新帝國主義”的任何目的和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