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外長到了,這次要談的很多!
驕傲且混亂的華盛頓,如今看起來,是在思維上落後了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3月22日至23日對中國進行訪問。拉夫羅夫的專機今天在桂林降落,據俄羅斯外交部推特訊息,拉夫羅夫與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桂林會面。
中美阿拉斯加對話是個有趣的時間點。
就在中美的頂級外交官員唇槍舌劍的時候,幾乎同時發生的還有兩件事:一是中國邀請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訪華;二是俄美之間就拜登“侮辱性地”稱呼普京為“兇手”發生激烈外交衝突。
今天,拉夫羅夫的專機在桂林降落,剛從阿拉斯加回來的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將在這裡接待他。
而在此前的3月9日,中國駐俄羅斯大使張漢暉在一次採訪中直言:中方願同俄方就各自對美關係保持溝通。
雙方要談的想必很多。
01
北京時間3月22日,中國桂林。
中午時分,一架來自俄羅斯的專機穩穩地降落在這個以景色優美而著稱的中國城市。
這架專機搭載的正是俄外長拉夫羅夫,這是疫情暴發以來,俄羅斯高層首次來華訪問。
一天之後,中國國務院兼外長王毅將與他在這裡進行會談。
這一時間點受到外界格外關注。
就在幾天前,中美剛剛在阿拉斯加進行過一輪異常激烈的外交交鋒。而邀請拉夫羅夫訪華的訊息,也幾乎是在中美頂級外交官唇槍舌劍的同時放出來的。
這是有意為之嗎?
中國外交部星期三回應說:在外交關係當中,任何一個訪問其實都需要雙方事先商定,而且中俄本來就是非常親密的夥伴,雙方也一直在各個層級保持著密切交往……中俄關系的發展,不針對任何特定的國家,我們的關係坦坦蕩蕩,光明磊落,不像個別國家拉幫結派,有著自己不可告人的陰謀甚至陽謀。
中方先後分別與美俄進行對話,而這兩場對話呈現出來的則是完全不一般的風景。
外界普遍預期,此次拉夫羅夫訪華將達成一系列成果。
一方面是內生性議題。今年是《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20週年,預計雙方將為此籌辦高層會晤和慶祝活動等事宜。此外,雙方還將探討疫情期間兩國如何協調行動,以及在抗疫措施常態化之後,雙方如何保持人員交流。
另一方面則是外部性議題,雙方將尋求加強“國際事務的戰略協調”,這一議題同樣緊迫。預計兩國外長還將就國際事務中的雙邊合作問題,以及迫切需要解決的地區問題交換意見。
拉夫羅夫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表示,中俄關系處於歷史最好水平。
在此之前,王毅曾表示,雙方的戰略協作“沒有禁區,沒有上限”。
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王毅還這樣形容:“中俄組合”,團結如山。
02
阿拉斯加對話是個很有趣的時間點。
與它幾乎同時發生的,除了中國邀請俄羅斯外長訪華,還有俄美之間碰撞出的異常激烈的火花。
事情的導火索發生於3月16日。當天拜登在參加電視節目時,表示他贊同普京是個“兇手”,這一言論徹底激怒了俄羅斯,並最終觸發俄羅斯召回大使的舉動。
在召回大使的第二天,3月18日,也就是中美阿拉斯加對話開始的同一天,普京做出回應說,他只會祝這位現年78歲的美國首腦身體健康。他還補充說,自己不是在嘲諷,也不是在開玩笑。
公開稱呼一個國家元首為“兇手”,拜登極不符合外交慣例的言行在俄羅斯引起激烈反應。俄羅斯國防與外交委員會主席盧基揚諾夫說,拜登充滿“侮辱和指責”的發言在外交和政治實踐中是空前的。
俄羅斯執政黨“統一俄羅斯黨”總書記圖爾恰克更是毫不客氣地指責說,拜登的宣告是“美國的政治瘋狂”及其領導人“老年痴呆”的結果。
這一外交糾紛並非出於偶然。
實際上,拜登政府不僅很大程度上繼承了特朗普政府對華強硬的一面,它在1月20日就職以後,對俄羅斯的態度更是日趨強硬。
剛就職一個星期,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就指責俄羅斯“在許多方面對美國構成威脅”,他還表示,拜登在美俄關係上“沒有心存幻想”。
如果說這是沙利文是給美俄關係定下的調子,那麼接下來的就是一系列制裁行動。
在隨後的2月,拜登政府對俄羅斯連線歐洲的天然氣管道“北溪二號”下手,制裁了一些相關企業和個人。
這一制裁的真正目的在於恐嚇。到2月下旬,美方宣稱,至少有18家西方公司因為擔心被制裁而退出了這一專案。
3月2日,美國開始對俄羅斯進行新一輪制裁,制裁物件包括俄聯邦安全域性的數名高官,以及十幾家可生產生化製劑的企業和研究所,這是拜登上臺以後第一次對俄羅斯的大規模製裁。
除此之外,美國還正在透過中央情報局對俄羅斯“濫用生化武器”“網路攻擊”“干涉美國大選”等進行調查。
可以想見,美國對俄羅斯的制裁遠遠不會就此止步。此前還有媒體披露,美國可能將對俄羅斯實施“超級制裁”——制裁俄羅斯國債。
中俄雙方現在的會談,還真是有得談。
03
來自美國的壓力,是中俄戰略協作的全部動因嗎?中美俄的“大三角”,會不會在某一天突然垮掉?中國利益會被“出賣”嗎?
這些,都是一些人心中的疑問。
目前中美、俄美之間高度緊張的關係,其根源在於美國從戰略上認定中俄是“對手”和“威脅”。毫無疑問,美國這個超級外部因素一定會對中俄之間的互動產生影響。
在本月9日,中國駐俄羅斯大使張漢暉接受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書面專訪,他在採訪中說,中方願同俄方就各自對美關係保持溝通。
很多輿論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點,認為中俄“聯手抗美”幾成定局,但實際上,這是美國近年來持續對中俄保持高壓的一個必然反應。
但從本質上講,中俄關系持續向好,是兩國的國家利益決定的。
“抗美”顯然不是中國和俄羅斯的國家目標——中國希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而俄羅斯則希望實現國家的再次振興和崛起。
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和俄羅斯,並不是對方藉以“抗美”的工具,而是各自實現繁榮目標的助力。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是,中國去年遭受新冠疫情衝擊,俄羅斯是第一個向中國伸出援手的國家;而中國在成功控制住疫情後積極為世界抗疫提供幫助,中國是向俄羅斯提供抗疫物資支援力度最大的國家。
即便是在新冠肆虐的2020年,雙方的貿易額仍然突破千億美元,這一水平已經連續保持了三年。
此外,俄羅斯每年向中國提供大量石油,這一資料在2020年是8357萬噸,僅次於沙特的8492萬噸。在農業方面,俄羅斯最大的農業出口市場在中國;而在科技領域、一帶一路、國際組織等方向的合作則更多。
這些,大部分其實與美國無關。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俄“背靠背、肩並肩”地推動戰略協作的同時,美國也在緊鑼密鼓地拉攏盟友,在美日印澳四方會談後,布林肯等人馬不停蹄地去了日韓協商,與中方官員見面後,再次起身飛往歐洲與北約會談。
美國的輿論機構也從不忘記鼓譟中俄“嫌隙”,炒作民間“對抗情緒”。
對中俄的緊密關係是否能長久,這的確是一些人心中的疑惑。
事實上,中國與俄羅斯的合作從來不是以“擊敗誰”為目的——我們在與俄羅斯推進戰略協作的同時,從來沒有對美國關上過對話的大門。
換句話說,無論是對俄羅斯還是美國,中國談的都是發展,反觀美國,它和盟友嘴上談的是“合作”,行動卻是奔著對抗去的。
哪一種合作更為持久穩固,一目瞭然。
張漢暉大使在9日的採訪中也對美國喊話了。他說,美國應該“學會與不同歷史、文化和制度的國家和平共處”。
對此,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在一篇文章中說:
“事實上,俄羅斯和中國之間也發生了類似的握手言和。在20世紀中期的大部分時間裡,兩國曾是死敵。雖然蘇聯已經解體,俄羅斯也不再是無產階級專政,但兩個大國最終建立了‘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驕傲且混亂的華盛頓,如今看起來,是在思維上落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