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近日,天津市公安局河北分局破獲一起以網路“水軍”形式從事非法經營活動的違法犯罪案件。據瞭解,該犯罪團伙透過有償刪除網路差評獲利近300萬元,涉及10餘個省份。目前,已有3人被檢察機關起訴。
從網際網路精神的角度說,公開經營的市場主體或產品,不存在隱私權的概念,應當接受公眾監督,即消費者有權在網上發表看法。比如,豆瓣網會給每部影視作品打分,很多人也會根據分數選擇是否觀看和消費,這在客觀上可以讓公眾少花冤枉錢,也可以促進優勝劣汰,讓那些更具品質的作品能脫穎而出。
以網路購物為例,很多人在做出購買決定之前,會檢視其他使用者的評價。差評過多,即使再心動,也可能不會購買。可以說,他人評價是商家信用的重要參考。刷好評和有償刪差評都是對這一機制的人為扭曲,會給消費者決策帶來干擾,甚至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此外,由於使用者有差評權,自身權益也可以得到更好保障。無論是無理由退換貨,還是限時送達等服務,商家之所以盡心盡力地讓消費者滿意,也是忌憚他們手中的差評權。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網路購物之所以興起的關鍵——看得見摸不著的東西,能夠吸引人投資和購買,真實評價以及差評權至關重要。
可見,當差評可以被人為地有償刪除,網路信用的基礎就不再穩固,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究其原因,一是有些企業過於愛惜自身羽毛,不能忍受哪怕一點點對自己的合理質疑,稍有風吹草動便疑神疑鬼。這樣的企業,往往也最熱衷於同“水軍”或“黑公關”合作,美化自己,抹黑對手。二是有些企業不相信法律,更相信江湖。在遇到負面訊息後,很多企業不願意走法律途徑,而是急於看到效果,更熱衷於“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客觀上壯大了“水軍”和“黑公關”的實力。三是部分企業自身管理存在漏洞,透過內外勾結,使得有償刪除差評得以輕易實現,甚至形成了一條灰黑產業鏈條。
網際網路時代,企業應學會“在口水中游泳”,也要善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而不是動輒僱用“水軍”維護形象。畢竟,只認錢的“水軍”,隨時也可能調轉“槍口”,到頭來得不償失。(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宋鵬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