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必要不返鄉”“非必要不留校”“有必要可留校”“非必要不出校”……隨著疫情防控形勢變化,各地高校發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花式放假令”。
到底回不回家過年,因此成了不少大學生的鬧心事。部分大學生,因為學校要求“非必要不留校”,而老家政府提倡“非必要不返鄉”,從而陷入“想回不能回”“想留留不下”“學校和家都不要了”的尷尬處境。還有部分大學生,返鄉不僅將面臨較高的交通防疫風險,還要接受14的返鄉隔離觀察,因父母在外地打工不返鄉,從而只能獨自“留守在家”,一個人過年。
1月18日,在石家莊站西廣場,範越甲幫助一名返石大學生把行李裝進後備箱。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
不可否認,疫情的特殊情況之下,把學生留在校園裡繼續統一管理,存在較高的防疫風險、治安風險、輿情風險,要求學生儘量離校,確實更有利於學校管理,這個政策是合理的。但“非必要不留校”政策更應該是鼓勵、勸導、而非強制。值得警惕的是,部分高校不顧學生的客觀需求,“一刀切”地一味要求學生一律離校、留校學生一律不許外出,則容易演變為學校“不負責”“踢皮球”的“懶政”行為。
1月18日,範越甲在石家莊站引導一名返石大學生出站乘車。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
事實上,“非必要不留校”不應一刀切,因為學生們面臨著很多實際情況,學校應當充分調研摸底、細化分類,對於不同學生人群有不同的指導意見,應該用高水平管理服務措施,在充分告知學生風險和後果、學生服從留校紀律前提下,讓有實際困難的學生能自主選擇。
不管學生選擇留校或離校,各地政府層面應協助高校做好響應工作,如出臺明確的安置規則和流程,讓有條件的學生能有辦法回家過年,讓留校的學生得到學校合理安排和照顧,地方和社會力量對學校、學生給予支援和援助。對於寒假安排,相關學校管理者應更多些換位思考、共情意識,才能更體現防疫、服務兩不誤的校園治理能力。(記者謝櫻、蘇曉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