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民國時期十二位傳奇女子 個個才貌雙全德才兼備

  孟小冬(1907—1977),女,北平宛平(今北京)人,梨園世家出身,是早年京劇優秀的女老生,人稱“冬皇”。是京劇著名老生餘叔巖的弟子,餘派的優秀傳人之一。她的扮相威武、神氣,唱腔端嚴厚重,坤生略無雌聲。孟小冬一生坎坷,1977年在臺灣去世。

  祖父孟七出身徽班,擅演文武老生兼武淨,她的父親、伯、叔都是京劇演員,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孟小冬別無選擇地走上了從藝的道路。她九歲開蒙,向姑父仇月祥學唱老生,十二歲在無錫首次登臺,十四歲就在上海乾坤大劇場和共舞臺先後與張少泉(電影明星李麗華之母)、粉菊花、露蘭春、姚玉蘭同臺演出,居然大角風範,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當時的評論界贊她“扮相俊秀,嗓音寬亮,不帶雌音,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勢”。這樣冰雪聰明的小女孩兒,明日之星非她莫屬。當時北京是京劇演員心目中憧憬的“聖地”,為了謀求開拓一片新天地,一九二五年,孟小冬離開上海,毅然北上深造。

  出身梨園世家的孟小冬自小生得聰慧秀麗,1925年她離開上海初闖京城時,正值18歲青春妙齡。她舉止優雅,氣質高貴,楚楚動人,當時北平的許多人都以她為心目中的偶像,暗戀於她。其中就有京城達官之子王惟琛。

  這段時間,也正是梅蘭芳訪日返京後的日子。一個是伶界大王,一個是坤伶鬚生泰斗,一個如日中天,一個光豔爍人,可謂旗鼓相當。一段時間,兩人形成了打對臺的局勢,雙方營業額不相上下。而且兩人在堂會中不斷合作,同臺演出《梅龍鎮》、《四郎探母》等,後來又一度在開明大戲院聯袂演出《二進宮》。二人本是梨園同行,相互欽羨,惺惺相惜;不斷的合作又使二人加深了了解,互生愛慕之情。從此,開始了一段美好的生活。


  夏夢(1933年2月16日-2016年10月28日),生於上海,祖籍江蘇蘇州,香港電影演員及製片人。

  1947年,夏夢隨家人遷居香港,1950年由毛妹介紹,加盟演藝圈,簽約香港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在長城主演電影《禁婚記》嶄露頭角,1953年,主演的古裝片《孽海花》參展愛丁堡國際電影節。1956年加盟鳳凰影業公司,1966年主演《迎春花》後息影,移居加拿大。1979年創辦了青鳥影業公司,擔任總監製,2015年,夏夢獲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

  2016年10月30日,一代傳奇影星夏夢去世,享年83歲。

  夏夢22歲時與林葆誠結婚,夫君是聖約翰大學畢業生,酷愛藝術,夏夢息影之後移民加拿大,丈夫林葆誠雖從商,對電影戲劇卻很熱愛。也給了夏夢一些幫助,比如選劇本,探討劇中人物的個性。1969年夏夢從加拿大返港,並與夫婿經營製衣廠,他們相處十幾年,彼此相互信任。

  息影后的夏夢活躍於中國政壇上,1979年夏夢被邀出席全國文代會,她是全國文代會第四、五屆文聯委員和代表,2007年1月,專程來港的中國文聯副主席向夏夢的代表頒發了證書和證章。2015年8月,華南電影工作者聯合會和銀都機構協辦的“仲夏夢影:夏夢從藝六十五載影展”於電影資料館電影院展開,夏夢親身來到電影院和觀眾見面。


  趙一荻(1912.5.28—2000.6.22),又名綺霞,乳名香笙,出生在香港,因在姐妹中排行第四(么女),家人親暱地稱她為趙四。其父趙慶華(字燧山),浙江蘭溪人,在北洋政府時代,官至交通部次長(副部長)。趙一荻幼年隨父移居北京,就讀於京城教會學校。其父被免職後,避居於天津租界。

  張學良第二任妻子,人稱趙四小姐。趙一荻陪伴張學良72年,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位頗具神秘色彩的女性,在臺灣幽居時期,出版有《好訊息》、《新生命》、《真自由》、《大使命》、《毅荻見證集》等著作。

  趙一荻,又名綺霞,出生於香港,東方天際出現一片綺麗多彩的霞光而得名,趙一荻名字的來歷是由於她的英文名是EDITH。因上有哥哥和姐姐,故而在姐妹中排行第四(么女),家人親暱地稱她為趙四小姐。出身於一個頗有名望的官宦之家。其父趙慶華(字燧山)是浙江蘭溪人,在北洋政府時代,歷任津浦、滬寧、廣九等鐵路局局長,曾任東三省外交顧問,並官至交通次長,為人耿介不阿,為官清廉。1928年(一說1927年)與張學良相識於天津,後歷經瀋陽、北平、西安事變、幽禁。經過半個世紀的苦戀,1964年7月4日,張學良與趙一荻正式結婚。

  “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背上了“不抵抗將軍”的惡名,趙四小姐也遭到國人的嘲諷和謾罵,被誣 為“紅顏禍水”;長城抗戰失利後,她幫助張學良痛下決心;1936年,張學良將軍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逼迫蔣介石抗日。“西安事變”之後,蔣介石背信棄義,張學良在南京身陷囹圄,隨後開始了漫長的幽禁生涯。


  張愛玲(1920.9.30—1995.9.8),中國現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張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一幢沒落貴族府邸。

  作品主要有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張愛玲結識胡蘭成與之交往。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1995年9月8日,適逢中秋節,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動脈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終年75歲,被發現的時候她已經過世一個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為她舉行了追悼會,追悼會後,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1942年夏,張愛玲與炎櫻返回上海,與姑姑居住在愛丁頓公寓6樓65室,開始了寫作生涯,在《泰晤士報》上寫影評和劇評。在英文《二十世紀》月刊發表《中國人的生活與服裝》、《中國人的宗教》、《洋人看戲及其他》等散文和其他五六篇影評。1943年,張愛玲認識了當時月刊《紫羅蘭》的主編,作家周瘦鵑。五月,張愛玲在該刊物上發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該篇文章使張愛玲在上海文壇一炮打響,嶄露頭角。六月,張愛玲發表續作《沉香屑·第二爐香》。7月,張愛玲認識了評論家柯靈。此後張愛玲在《雜誌》、《永珍》、《古今》等刊物發表《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經》、《傾城之戀》等一系列小說,散文。

  1961年,夏志清在其英文代表作《中國現代小說史》,作者發掘並論證了張愛玲、張天翼、錢鍾書、沈從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學史地位,影響深遠,尤其對張愛玲倍加推崇。張愛玲一直被認為是通俗小說家,在批評家眼裡她“不登大雅之堂”,但夏志清在小說史中給予張愛玲的篇幅比魯迅的還要多上一倍,他甚至認為張愛玲的《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


  馬珏(1910—1994),浙江鄞縣人,父親馬裕藻,母親陳德馨。一九一〇年出生於東京。

  馬珏是北大教授馬裕藻的長女。據吳組緗先生回憶:“上世紀20年代,故都的兩所美國氣味濃厚的燕京與清華盛行選舉‘校花’或‘皇后’。北大沒有沾染這一風氣,而北大政治系女生馬珏卻被公認為‘皇后’,名滿北京九城,燕京、清華的校花不免‘粉黛無顏色’的愧感。”

  1910年馬珏出生於東京,在日本期間馬裕藻曾與魯迅等人一起聽章太炎講文字音韻學。一九一一年馬裕藻回國後,擔任浙江教育司視學。一九一三年至一五年任北京大學教授、研究所國學門導師,講授文字音韻學。一九二一年任北大國文系主任,一九二○年八月六日,《魯迅日記》雲:“晚馬幼漁來送大學聘書。”是兩人共事於北大之始。

  1933年3月13日魯迅在上海“得幼漁告其女珏結婚柬”。馬珏嫁給天津海關職員楊觀保,在當時又是一件盛事,《北洋畫報》還刊登了他們的結婚照。據說楊觀保與馬珏相識已久,他對馬珏頗為忠懇,每星期返平一次,經過長期交往,終獲佳人芳心。但又有一說,指楊君(楊觀保)能贏得美人歸是疑有天助者,即此時有謠言發生,馬珏不堪同學之譏笑,於是毅然與楊君結婚,當時馬珏都還沒有畢業。

  對於馬珏的結婚,魯迅不再送書給她的事,李霽野也說:“一次送書給我們時,他託我們代送一本給她,我談到她已經結婚了,先生隨即認真地說,那就不必再送了。”李霽野說他當時認為魯迅太過於小心了。而後來他知道周作人的夫人羽太信子汙衊魯迅對她無禮,而導致兄弟失和的創傷之巨,因此導致出他過度的“防範意識”。


  嚴仁美(1915年-),民國名媛,生於顯赫的大家族。曾祖嚴筱舫是李鴻章幕僚,在上海參與創辦中國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並任第一任總裁,還創辦了上海總商會及眾多官私企業,被譽為寧波幫“開山鼻祖”。祖父嚴子均是嚴筱舫獨子,世稱“多才善賈,頗有父風”,以經營錢莊著名。父親嚴智多是嚴家長房長孫,娶湖州南潯“四象”之首-小蓮莊劉鏞孫女劉承毅為妻。外公是劉鏞第三子、上海房地產富商劉梯青。她最初嫁與蘇州少爺馬冠良,因無法忍受馬冠良生活出軌毅然提出離婚。後來嫁與世代在滬經商的李氏家族的李祖敏,婚後夫妻恩愛一生。

  20世紀末,與嚴仁美相依為命五十多年的李祖敏先生病逝了。幾年後,她的小女兒也病逝了。孩子們擔心她的身體,把她接到深圳與二兒子一家一起生活,給了她溫馨、周全的照顧。現在,她的名下共有四代人,共三十七口,最大曾孫也已經是十七歲了。每到過年或是她的生日,她總會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祝福。


  王映霞(1908—2000),浙江杭州人,當年有“杭州第一美人”之稱。王映霞一生中的兩次婚事都轟動全城。1928年2月,她與郁達夫在杭州西子湖畔大旅社舉行婚禮,那一年,她20歲,郁達夫32歲。多年後因王映霞與軍統局長戴笠有染而導致離婚。1942年4月4日,王映霞又與鍾賢道在重慶舉行盛大的結婚典禮。王映霞晚年回憶:“如果沒有前一個他(郁達夫),也許沒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沒有人會對我的生活感興趣;如果沒有後一個他(鍾賢道),我的後半生也許仍漂泊不定。歷史長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頭的愛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懷念。”

  1923年考入浙江女子師範學校。杭州女師人才輩出,王映霞是她們中的一位佼佼者。王映霞始知魯迅、郭沫若,後來才知道郁達夫,對鬱的文才十分傾倒。一次偶識,郁達夫深深迷戀了這位青春美麗的才女。經不住他的苦苦追求,於1928年兩人結為伉儷,歷12年風雨,最終於1940 年正式離婚。從相識相愛,到最終分手,王映霞與郁達夫的這段愛情糾葛曾在文壇上紛紛揚揚掀起過不小的風波,因而他們之間的這段交往,這段生活歷程和情感歷程也就是當時社會生活的一種真實而細緻的再現了。


  尤敏(1936-1996)原名畢玉儀,祖籍廣東花縣畢村,20世紀50~60年代名噪一時的香港影星、“一代玉女”,她不僅是首屆金馬獎的影后得主、兩屆亞洲影展的最佳女主角獲得者,還是第一位成功打入國際影壇的華人演員。她以自己出色的演技和清雅的氣質,讓華語電影第一次給了世界影壇一個巨大的驚喜。

  尤敏出演的《人鬼戀》在1954年「東南亞電影節」中獲「最美的電影」獎項,因出演《玉女私情》在1959年吉隆坡舉行的第六屆「亞洲影展」上榮獲最佳女主角獎。1960年,尤敏憑著在《家有喜事》的演出,蟬聯在東京舉行的第七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的寶座。1961年,尤敏因《香港之夜》成為日本最受歡迎的外國女明星,甚至獲日本新聞界封為「香港之珍珠」。 1962年10月,尤敏在《星星月亮太陽》的演出,贏得臺灣第一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榮銜。1964年4月,尤敏拍罷影片《深宮怨》後,與港澳富商高福球先生在倫敦結婚,宣佈退出影壇。

  由於家學淵源,尤敏九歲的時候,已經在父親的戲班上閃亮登場,在粵劇《黃飛虎傳》中飾演一個童角。因為父母演出繁忙,無暇照顧子女,尤敏幼年即被寄養在澳門的外婆家。

  尤敏1936年8月19日生於香港,曾在澳門聖心中學讀書。她出身戲曲之家,父親是當時著名的粵劇名伶白玉堂。由於自幼隨父親學藝,她9歲時就能夠與父親一起登臺演出粵劇《黃飛虎傳》,這為她日後在銀幕上演戲打下了堅實的功底。尤敏進入影壇緣於一個偶然的機遇。1951年,16歲的尤敏由澳門返港度假,邵氏公司在南洋片場舉辦“南國影人聯歡會”,白玉堂因忙於演戲而讓女兒代其出席。當時邵氏公司正渴求新人,發現尤敏的清麗外形很適合當演員,便請她試鏡。結果一試就被選中。回憶起“玉女”的電影“情緣”,香港導演王天林說:“我可以說是看著尤敏入行的人,她的爸爸白玉堂出演《黃飛鴻》電影的男主角,亦是由我執導。當年她才十六七歲,尚未讀完書,到片場看爸爸時,我第一眼見到她,真有驚為天人的感覺。她不只外表吸引人,而且為人心地善良、性格樂觀,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這在那個年代十分難得。”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名噪一時的香港著名影星、“一代玉女”尤敏,對於中國影壇的貢獻值得人們永遠懷念。她不僅是首屆金馬獎的影后得主、兩屆亞洲影展的最佳女主角,還是第一位成功打入國際影壇的華人演員。她以自己出色的演技和清雅的氣質,讓華語電影第一次給了世界影壇一個巨大的驚喜。 細數中外影壇,同樣有“玉女”美譽的女明星不少,但只有尤敏,始終在中國影迷心中有著獨特的、無可替代的地位。她的形象溫婉典雅、優美內涵,十分符合傳統中國女性的氣質。她以自己美麗的容貌和傑出的演技,為影迷留下了許多值得回味的銀幕形象。


  殷明珠(1904-1989)蘇州吳江黎里人(今蘇州市吳江區),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上海的著名影星,1921年,殷明珠應但杜宇之邀,在《海誓》中扮演少女福珠,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位名副其實的女主角。以後她還拍攝了《傳家寶》、《還金記》、《盤絲洞》、《媚眼俠》、《東方夜譚》等十幾部影片,以俏麗明豔的容貌而名揚一時,開青春派偶像之先河。1935年,殷明珠在主演了《桃花夢》一片後即退出影壇,以後一直定居香港,於1989年在香港去世,享年85歲。代表作品有《海誓》、《閻瑞生》、《紅粉骷髏》等。她與丈夫但杜宇一起,為中國的電影事業作出了不朽貢獻。

  16歲那年,殷明珠出落得楚楚動人,身材頎長,鵝蛋形的臉龐,一雙鳳眼晶亮有神,不僅擅長運動,更喜歡模仿外國影星們的神態身姿。當時美國影片《寶蓮歷險記》正在上海上映,女主角寶蓮由影星白珍珠飾演。明珠自小對服飾及顏色非常敏感,她模仿寶蓮的服飾進行設計,讓裁縫定做了一套寶蓮式的服裝。明珠穿著這套自己模仿設計的服裝,參加社會交際,吸引了許多新潮女性的目光,一時間,模仿外國影星服飾之風席捲了十里洋場。女校肄業後,殷明珠進入郵電局當職員。由於明珠能說會道,熱情大方又彬彬有禮,一口流利的英語,使她在交際場上優遊自如。但凡出現殷明珠身影的舞場、歌廳、咖啡廳等場所,必定人頭濟濟,眾星捧月似的圍著她轉悠。

  《海誓》在上海轟動了整個影壇,黎裡的家鄉父老聞訊振奮不已。黎裡是個建於南宋時期的古鎮,文化積澱深厚。清代中期排定了“周陳李蒯汝陸徐蔡”八大姓。其中蒯姓,自明至清先後建有三條弄堂——老蒯家弄、南蒯家弄和新蒯家弄。新蒯家弄是後起之秀,第三廳正廳“樹滋堂”,習稱“蒯廳”,廳堂宏敞,音響效果特別好,是鎮上著名的書場。聽說殷明珠擔綱主演的《海誓》蜚聲海內外,蒯廳主人當即趕赴上海,找到明珠,說明來意,希望《海誓》能夠到黎裡蒯廳去放映,讓家鄉父老一飽眼福。明珠一口答應。哪知《海誓》到蒯廳放映的訊息一傳開,四鄉八村、周邊市鎮的觀眾接連不斷地擁來,盛況空前。原定放映三場,遠遠不能滿足要求。本來只能晚上放映,為增加場次,蒯廳四周圍上厚厚的黑色窗簾,白天加映;原打算下午加映兩場,後來乾脆從早晨開始,一場映完再接一場,週而復始。就這樣整整連放了一個星期,才勉強結束。家鄉父老好評如潮,大家都為黎裡出了電影明星而高興。從此以後,黎裡古鎮開了放映電影之風,只要有新影片問世,黎裡鎮總會千方百計弄來放映。明珠知道鄉親們愛看電影,凡是她後來拍成的影片,以及上海灘新上映的片子,她都讓家鄉父老一睹為快。這一來,使本來不算閉塞的古鎮,更與上海這樣的開放城市拉近了距離。


  唐瑛(1910—1986),民國名媛,其父唐乃安曾留學德國,是滬上名醫。其兄唐腴臚是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宋子文的機要秘書。

  唐瑛多才多藝,嗓音甜美,身材苗條,衣著前衛。她畢業於上海教會貴族學校中西女塾。中英文兼優,能唱崑曲,還會演戲,曾主演過《少奶奶的扇子》,1935年秋,唐瑛在卡爾等大劇院用英語演出整部《王寶釧》。唐瑛花信年華嫁給了滬上豪商李雲書的公子李祖法,婚後夫妻性格不合,於1937年離異。不久之後,嫁給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熊希齡家的七公子做少奶奶。1948年唐瑛去了香港,後來移民去了美國。1986年在美國紐約病逝。

  唐瑛出生於1910年,她的父親唐乃安是清政府獲得庚子賠款資助的首批留洋學生,也是中國第一個留洋的西醫。回國後在北洋艦隊做醫生,後在上海開私人診所,專給當時的上海大家族看病,因此唐家的家境自是富足。 其兄唐腴臚是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宋子文最信任的秘書。1931年7月23日,宋子文在上海北站遭王亞樵派遣刺客暗殺,由於宋子文和唐腴臚同穿白色西裝,刺客認錯了物件,開槍誤殺了宋子文身邊的唐腴臚。宋子文僥倖撿回了一條命。他對唐家人自然是感恩戴德,除厚贈撫卹之外,對唐家人一直很照顧。唐瑛多才多藝,嗓音甜美,身材苗條,與她自小嚴格的家教分不開,除過學習舞蹈、英文、戲曲之外,穿衣考究而前衛。選用CHANEL NO 5香水、CHANEL香水袋、FERREGAMO皮鞋、CD口紅、CELINE衣服和LV手袋。吃東西亦非常講究,每一頓都會按照合理的營養要求進行搭配,甚至會精細到幾點吃早餐,何時用下午茶,晚飯幾點開始。 唐瑛畢業於上海教會貴族學校——中西女塾,也就是張愛玲就讀過的聖瑪利亞女校前身。中英文兼優,能唱崑曲,還會演戲,曾主演過《少奶奶的扇子》,1935年秋,唐瑛在卡爾等大劇院用英語演出整部《王寶釧》。並與陸小曼一起並稱為“南唐北陸”。

  繼唐瑛之後,舊上海又湧現出幾個有名的交際花。如周叔蘋等。但她們與唐瑛相比似乎總少了點什麼,套一句21世紀的話來說,大概就是:“比我漂亮的人,沒有我聰明;比我聰明的人,又沒有我漂亮”。這是唐瑛的得意之處,也是這位舊上海交際女王讓人難以忘懷的根本所在。


  陸小曼(1903年-1965年),江蘇常州人,近代女畫家。師從劉海粟、陳半丁、賀天健等名家,晚年被吸收為上海中國畫院專業畫師。曾參加新中國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國畫展。陸小曼擅長戲劇,曾與徐志摩合作創作五幕話劇《卞昆岡》。她還諳崑曲,也能演皮黃,寫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紮實的文字修飾能力。因與徐志摩的婚戀而成為著名近代人物。1965年4月3日於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62歲。

  徐志摩遇難之後,陸小曼此時究竟悲傷到什麼程度,連郁達夫都覺得難以描寫,陸小曼清醒後,便堅持要去山東黨家莊接志摩的遺體,被朋友們和家裡人死命勸住了。最後決定派徐志摩的兒子徐積鍇(張幼儀所生)去山東接回。

  徐志摩的遺體從濟南運回上海後,陸小曼見到了現場唯一的一件遺物———一幅山水畫長卷。這幅畫是陸小曼於1931年春創作的,堪稱陸小曼早期的代表作,更為珍貴的是它的題跋,徐志摩把這張手卷隨帶在身,是準備到北京再請人加題,只因手卷放在鐵篋中,故物未殉人。陸小曼看著這張畫卷,想到徐志摩的種種好處,自此,她一直珍藏著這幅畫。

  徐志摩死後,陸小曼不再出去交際。她默默忍受著外界對她的批評和指責。正如她在致志摩輓聯中說;“多少前塵成噩夢,五載哀歡,匆匆永訣,天道復奚論,欲死未能因母老;萬千別恨向誰言,一身愁病,渺渺離魂,人間應不久,遺文編就答君心。”她懷念志摩,致力於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遺作,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難盡。徐志摩與陸小曼的婚姻是衝破封建束縛的自由結合,其間雖也曾彼此傷害,但也深深相愛。

  1988年,由陸小曼的堂侄——臺灣的陸宗出資,和陸小曼的另一個堂侄陸宗麒以及和陸小曼晚年密切來往的堂侄女陸宗麟一起,在蘇州東山華僑公墓建造了紀念墓,墓碑上書“先姑母陸小曼紀念墓”,墓上還有一張陸小曼年輕時的相片。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漢族,福建閩縣(今福州)人,出生於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詩·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後因常被人誤認為當時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之一、建築師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間四月天》最為大眾熟知,廣為傳誦。

  1921年,16歲的林徽因遊歷歐洲,在英倫期間,結識了當時正在英國留學的徐志摩。當時徐志摩已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林徽因被徐志摩淵博的知識,風雅的談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眾的才華與美麗所吸引,對她評價甚高,為林徽因寫過很多情詩。兩人也都是以書信來往。在後來的《猛虎集序》(1931年)中有提到,他在二十四歲以前,與詩“完全沒有相干”,是與林徽因的相遇,激發了他的新詩創作。同年3月與髮妻張幼儀提出離婚。

  徐志摩對林徽因的影響也很大。他是林徽因文學道路上的引路人。多年以後,林徽因也曾對自己的兒女說:“徐志摩當初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並不是那樣的人。”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築學家的科學精神和作家的文學氣質揉合得渾然一體。她的學術論文和調查報告,不僅有嚴謹的科學內容,而且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和讚美祖國古建築在技術和藝術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而在文學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築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詩中,就以古塔簷邊無數風鈴轉動的聲音,比喻笑聲的清脆悅耳,直上雲天,既貼切,又新穎,別具一格。由於她兼通文理,在建築學和文學創作上都顯露出驚人的才華,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譽,被列入當時出版的《當代中國四千名人錄》。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9870 字。

轉載請註明: 盤點民國時期十二位傳奇女子 個個才貌雙全德才兼備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