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晶片 放衛星? 中國車企硬核操作年度盤點
回顧2021年這一年,在後疫情時代依然的影響下,在加上晶片缺乏、供應鏈短缺的情況,可以說汽車行業這一整年依然艱難,大部分車企銷量都呈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即便新車的投放依然密集,也無法改變整體市場的低迷。
即使如此,還有一批車企依然在新車和銷量之外,謀劃著未來的發展方向,而這其中就有不少中國車企,比如吉利、長城、長安以及比亞迪,作為國內最具規模的四大車企,它們在今年拿出了很多在戰略、技術、品牌等方面的佈局,非常硬核也非常具有前瞻性。
吉利汽車在過去20年裡,重新整理了中國汽車可以後來居上的認知,也重新整理了中國車企可以整合國際汽車資源的認知。而今天,當吉利汽車又一次做出顛覆性改變的時候,到底能不能成功呢?
今年10月底,吉利舉辦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科技釋出會,明確表示吉利汽車要在未來5年的時間裡從一家汽車製造商變成一家真正的科技企業。
去年吉利將自己的4.0時代命名為科技吉利4.0,今年元旦李書福在吉利的講話中,總共18次提到科技這兩個詞,可見吉利進軍科技領域的決心。但今年6月,吉利突然釋出公告,撤回了在科創板的上市申請,這可是一個計劃融資200億的上市渠道,而吉利在已經申請了300天的情況下,選擇主動撤回,不禁讓人假象是否遇到什麼樣的壓力?
因為科創版的上市要求變的更加嚴格,包括四項指標:研發投入要高、研發人員要多、發明專利要夠、營收增長要足。而吉利的這場科技釋出會,恰恰也是在這幾個層面進行部署。而吉利汽車現在非常迫切的要對外傳遞的訊號是:吉利是一家有科技屬性的車企。
既然要轉型為科技公司,那麼吉利第一步就是造晶片,吉利自己說要在2022年將量產智慧座艙晶片SE1000,這顆晶片是由吉利間接投資的公司芯擎科技自研,採取7nm工藝,多核異構,具有88億顆電晶體。
2024年-2025年,吉利將推出基於5nm工藝的車載一體化超算平臺晶片,以及高算力自動駕駛晶片,算力將達到256TOPS,以滿足L3智慧駕駛需求。同時,透過多芯組合,還可以實現整體算力拓展,以滿足更高級別自動駕駛的需求。
除了造晶片,吉利還要“上天“,今年的3月3日,吉利就宣佈旗下衛星智慧中心專案在浙江台州開工。同時,吉利宣佈今年年內將發射兩顆自制地球同步低軌道衛星。
雖然,吉利並未透露其具體的在軌衛星數量,但我們瞭解到,吉利低軌衛星佈局將為未來高級別智慧駕駛提供系統化定位服務。在無人駕駛場景中,需要絕對精準定位且低延遲才能保證駕駛安全,因此對高精地圖要求達到令人震驚的釐米級。這背後是海量資料採集、資料分析及資料應用的全鏈路技術。可以說,沒有低軌衛星一體化服務支撐,未來無人駕駛將成為無稽之談。
編輯點評:今年在吉利身上聽到了很多在科技企業中才能聽到的概念,比如科技生態網、7nm晶片、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發射衛星等,一些人為之沸騰,也有一些人認為這只是吉利汽車在炒作概念拉股價罷了,但不管怎麼說,車企向科技企業轉型,大方向一定是對的。
毫無疑問,比亞迪是國內最具顛覆性的車企之一,自從進入到新能源賽道以來,比亞迪一直用自己的技術突破,來改變著汽車的樣子,包括全球第一款量產雙模電動汽車;全球最早將磷酸鐵鋰電動汽車推廣應用;全球首款、熱效率達43.04%的插電混動專用發動機;自研IGBT 4.0,電控效率達到98.5%;首款量產“八合一”電動力總成;電芯可透過針刺測試的刀片電池……
今年比亞迪電池領域更進一步,打破百年陳規,首次實現整車無鉛化。今年1月11日帶來的DM-i超級混動系統上,就率先開始使用磷酸鐵鋰蓄電池替換鉛酸蓄電池,是目前唯一實現徹底無鉛化的產品。而這也不是比亞迪第一次在汽車產品上做此嘗試,在此之前,比亞迪已經對此產品有著5年成熟應用的經驗,可以說是有著非常豐富的市場應用經驗。
比亞迪的12V磷酸鐵鋰蓄電池還具備一套電池管理系統(BMS),它能實時監控蓄電池狀態,透過充放電效率的改變來使電池維持正常工作狀態,既保障電池的安全,又能在低溫時增強電極的平衡。而一般鉛酸蓄電池頻繁充放電會讓電池效能折損嚴重,導致其使用壽命較短,兩到三年就需要更換,而比亞迪12V磷酸鐵鋰蓄電池能與整車同壽命,這不僅為使用者省去每兩三年更換蓄電池的煩惱,也節省了維護和使用成本。
編輯點評:在比亞迪為完全實現“無鉛化”的過程中,不僅有對環境保護上的重要貢獻,在對消費者也有著實實在在的好處。
今年比亞迪還有一個非常重磅的操作,就是和豐田的合作有了實質化的進展,在豐田電動汽車戰略釋出會上,豐田一次性發布了15款電動車,涉及轎車、SUV、Kcar、跑車、皮卡等等。其中,一款名為bZ SDN的車很可能就是首款與比亞迪合作打造的純電動汽車,將用上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售價或會在20萬元左右,量產版或最早在明年4月的北京車展上亮相。
此外,豐田明年將在中國推出一款小型純電動汽車,電池等關鍵技術來自比亞迪,能夠顯著降低成本。其實,豐田和比亞迪去年就成立了合資公司,當時各自持有50%的股份,出品的車型將使用豐田的標誌,使用豐田的經銷商網路進行銷售,成立以來一直沒有大訊息,現在,首款車終於來了。
編輯點評:豐田與比亞迪的合作可以說是非常有遠見,畢竟續航可以說是現階段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最為看重的引數之一,而採用比亞迪的電池,基本保證續航高的,電池能量密度高,相信很快就會受到消費者青睞。
相比吉利和比亞迪,長安汽車今年則沒有多少讓人印象深刻的操作,比較重磅的應該是和華為、寧德時代聯合打造的全新高階汽車品牌——阿維塔。
長安汽車建立阿維塔品牌可謂一波三折,歷時3年多,終於在近日落地生根了,長安品牌的高階純電動車夢也算是成了。在品牌釋出會期間,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也給了新品牌期許“一直以來,我都有一個判斷和信念,十年內一定會誕生世界級的中國品牌,這也是我對阿維塔的期許。”
國內純電動車高階品牌已有不少,比如極狐、嵐圖、智己、極氪等,作為後來者的阿維塔,何以在一眾高階品牌中突圍呢?
長安汽車、華為和寧德時代是阿維塔背後的三棵大樹。按照官方話術,長安汽車主要提供新車設計、整車整合、生產製造和銷售服務;華為則發揮其在ICT技術方面的優勢,在智慧座艙、自動駕駛等方面提供軟、硬體支援,並提供智慧汽車解決方案;寧德時代最有競爭力的領域是動力電池,有了寧德時代的背書,阿維塔在電動汽車最核心的動力電池方面也就有了基本保障。
阿維塔品牌旗下的首款車型阿維塔11已經在今年10月下線了首臺白車身,預計會在明年二季度公佈零售價格並陸續揭幕零售網路,到明年三季度,阿維塔11將實現首批次產及使用者交付。從品牌正式釋出到首款車型量產交付只預留了一年左右的時間,雖然譚本宏在強調阿維塔到來的時機“剛剛好”,但從整體的產品交付節奏還是可以看出這個新品牌的急迫。
編輯點評:在蔚來出走後,阿維塔開啟了長安汽車在高階市場上的新一輪探索,續夢也好,再起航也罷,最終的落腳肯定還要回歸品牌本身。如果華為和寧德時代的身份只是投資人或供應商,而非把阿維塔看做是旗下真正意義上的整車專案去經營的話,那麼阿維塔的未來並非光明。
近兩年來,長城汽車在造勢上非常有一套,尤拉、哈弗、坦克、長城皮卡、WEY各個品牌都有屬於自己的定位和爆款車型,都能夠在各自的細分市場獲得不錯的口碑與銷量。
今年的長城汽車同樣把“熱點”拿捏的死死的,比如坦克500一車難求,還出現加價的情況;推出了純電動車的高階品牌——沙龍;以及就尤拉好貓“換芯門”等等。可以說長城汽車以高頻率成為人們討論的物件。
除去以上這些,長城汽車的今年還在氫能源上做了戰略部署。今年3月,長城汽車釋出了氫能戰略。此外長城汽車實施了一體化供應鏈生態,同時推出了全場景應用解決方案——氫檸技術。
所謂的氫檸技術,其實就是一套國際領先的車規級“氫動力系統”全場景解決方案,簡單總結即為“1+3+5”。“1”整套車規級研發體系包含了100多項企業標準,500多項硬體需求,5000多項軟體需求,數千項檢測和數萬次試驗。“3”大技術平臺包括氫電平臺(HE)、電堆平臺(HS)、儲氫平臺(HP)的3大技術平臺。“5”大效能優勢指在氫檸平臺的加持下,長城汽車在氫能實現了燃料電池系統、電堆、膜電極、空壓機、氫氣迴圈系統、儲氫系統及關鍵部件等多方面核心技術的實質性突破。
目前長城汽車已經實現“電堆及核心元件、燃料電池發動機及元件(控制器等)、Ⅳ型儲氫瓶、高壓儲氫閥門、氫安全、液氫工藝”六大核心技術和產品的智慧財產權完全自主化。
除了明確了氫能戰略,長城汽車旗下上燃動力釋出了大功率燃料電池發動機,名為“超越—神州200”,額定功率達到200kW,質量功率密度760W/kg,最高效率達到60%,壽命超15000小時。透過創新的“混動”氫迴圈技術(HHM—Hybrid Hydrogen Module),與單泵方案相比全線拉滿功率範圍,實現1%-100%無界限突破,未來能夠大幅降低系統氫耗,提升10%續航能力。
編輯點評:雖然從上游制氫到儲氫、運氫,再到加氫已經終端的應用,長城汽車是目前國內唯一完成全產業鏈核心技術佈局的整車企業。不過,選擇“混動+氫能”的路線對於長城汽車來說應該是相當艱難,可以看到與之相似的豐田,也是“混動+氫能”的路子,以豐田的技術實力尚且如此,可見長城汽車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對於中國車企來說,及時轉型是決勝未來的關鍵,畢竟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無論是吉利的7nm晶片,還是比亞迪的電池技術,或者是長城的混動+氫,中國車企在研發上投入的越多,技術上的突破越早,越能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率先佔據有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