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9月9日訊(記者明眺生 通訊員趙銀斐)眼下,解放公園溼地科普館旁邊的科普池,成為“尖板眼”水生植物扎堆亮相的秀場。王蓮、“紅色閃耀”睡蓮、水罌粟、歐洲慈菇、紫杆再力花等13種水生花卉鬥豔,引來眾多市民拍照打卡。
科普池的睡蓮。 記者明眺生 攝
解放公園科普池建於2006年,共有10餘個水池,原先種有近50種水生植物。隨著時間推移植物退化淤泥增厚,景觀效果大打折扣。後來,部分水池被改建成觀賞魚池,養殖錦鯉供遊客觀賞。
今年6月,解放公園攜手市園林科學研究院,對科普池進行了清淤換水和景觀提升,共補栽了20餘種原本用於園林科研的“尖板眼”水生植物,使科普池顏值和科普功能均得到顯著提升。
王蓮首次入駐便開花
科普池的王蓮。 記者肖茗予 攝
8日,長江日報記者在解放公園溼地科普館北側一個科普池看到,水中新種了兩缸王蓮,葉緣上卷,形如玉盤。
其中一缸王蓮,還綻開一朵白花,乍看似睡蓮花,但花瓣比睡蓮花略寬大。一片尚未舒展開的王蓮葉,形狀如心,頗有趣味。
科普池的王蓮開花(左下角)。 記者明眺生 攝
市園林科學研究院專家潘宜平介紹,王蓮原產於南美洲熱帶地區,因在武漢地區不能自然過冬,故極少露天種植。此前,只有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常青公園等個別公園有種,均為當年播種,當年生長、開花。
科普池心形的王蓮葉。 記者明眺生 攝
“解放公園科普池的王蓮,主要用於溼地科普及自然教育,每年也會更換。”潘宜平說。
“紅色閃耀”睡蓮花開紅似火
在溼地科普館最北邊的兩個科普池,新種的40缸“紅色閃耀”睡蓮,剛剛進入盛花期。
記者現場看到,一枝枝挺立水面的花朵,紅如火焰。就連浮在水面的葉子,都是深深淺淺的紅色。
科普池盛開的“紅色閃耀”睡蓮。 記者肖茗予 攝
市園林科學研究院高階工程師歐克芳介紹,“紅色閃耀”是該院2019年從海南引進種植的熱帶睡蓮,經過3年栽培試驗,已經適應武漢氣候,可以自然越冬。
“紅色閃耀”花期較長,從6月份可以一直開到11月份。此前武漢地區種植的多為寒帶睡蓮,一般在4月份開花,至盛夏陸續凋謝。“紅色閃耀”落戶武漢,正好與寒帶睡蓮形成接力開放。
此外,“紅色閃耀”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性,寒帶睡蓮大多是早上開花,上午11點以後閉合。而“紅色閃耀”白天晚上都能開放。
為了豐富科普池的睡蓮品種和花色,市園科院在緊鄰“紅色閃耀”的3個科普池,還種植了“杰倫薩普”“公牛眼”“泰國國王”“芭芭拉”“銀河系”等睡蓮品種,花色有紅、黃、藍、白、紫等多個色系。
科普池各種顏色的睡蓮。 記者明眺生 攝
在此拍照的市民史先生說:“這些睡蓮真漂亮,我每天上午都要來看看。”
食用型水生植物成趣味科普教材
在科普池內,記者還發現了多種“食用型”水生植物的身影,有菱角、荸薺、芡實、荷花、歐慈菇等。
科普池的水罌粟。 記者明眺生 攝
一名正在給水生植物做保潔的園林工人,挑起菱角葉觀察,只見葉片背面已長出一隻菱角。鄰池的荸薺葉子直立如蔥,長得十分茂密,但荸薺長在盆內泥土裡,無法看見。
科普池的芡實。 記者肖茗予 攝
“喲,這是雞頭苞哩。”市民李先生帶著兩個孫女前來觀賞睡蓮,看到浮在水面,佈滿尖刺的芡實葉,頗感親切。於是對孩子說道,“我們小時候,經常採摘雞頭苞的嫩莖炒菜吃。”
植株高,葉片和花朵都比本土慈菇大的歐洲慈菇,也是頭一次亮相解放公園科普池。這種慈菇的球莖也可食用。
科普池的歐洲慈菇。 記者肖茗予 攝
“種植食用型水生植物,科普時可以從餐桌上常見的食物講起,更接地氣,更有趣味,容易激發孩子們探究自然的興趣。”潘宜平說。
【編輯:趙可】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