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擘畫美麗中國 綠水青山換得人民幸福感

  習近平擘畫美麗中國 綠水青山換得人民幸福感

  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長期任務,要久久為功。

  ――習近平

  央視網訊息:今年夏天,河北省最北端的一彎深綠,吸引了全中國的目光――

  從一棵樹到一片“海”,從飛鳥不棲、黃沙遮天的茫茫荒原到蒼翠連綿、綠水潺潺的生態寶地,塞罕壩人不僅在高寒沙地上書寫了一段綠色傳奇,而且探索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引領的發展新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反覆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戰略高度,著眼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維度,創新發展理念,引領中華民族在永續發展的征途上奮勇前行。

  看清現實 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建設突飛猛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但毋庸諱言,發達國家一兩百年出現的環境問題,中國在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已集中顯現出來,傳統的粗放型發展方式難以支撐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習近平擘畫美麗中國 綠水青山換得人民幸福感

  2013年4月,習近平在海南考察。新華社記者李學仁攝

  習近平就此指出:“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了,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付出的代價會更大。”

  我國是世界上能源、鋼鐵、氧化鋁等消耗量最大的國家之一。據統計,2012年,中國經濟總量約佔全球11.5%,卻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鋼、43%的銅、54%的水泥,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總量居世界第一。如果繼續沿襲粗放型發展模式,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將難以想象。

  早在2004年,習近平在《之江新語》上就發表過關於綠色發展的評論:要看GDP,但不能唯GDP。GDP快速增長是政績,生態保護和建設也是政績;經濟社會發展是政績,維護社會穩定也是政績;立竿見影的發展是政績,打基礎作鋪墊也是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問題是政績,解決民生問題也是政績。

  2013年4月25日,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說,“經濟上去了,但環境汙染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強烈的不滿情緒上來了,那是什麼形勢?”

  2014年初,習近平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時強調霧霾治理問題,並表示要聚焦重點領域,嚴格指標考核,加強環境執法監管,認真進行責任追究。

  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2015年12月31日至2016年2月4日,中央環保督察“小試牛刀”,首先於河北省開展試點,辦結了31批2856件環境問題舉報。2016年7月,8箇中央督察組進駐內蒙古、寧夏等8省區,百餘人因破壞生態和汙染環境被刑事拘留,黨政部門2000餘人被問責。

  一次次調研講話,一件件環保案的辦結,充分表明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這也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改變觀念 金山銀山換不回綠水青山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安吉縣天荒坪鎮餘村考察。在村委會的座談會上,村幹部向他介紹,餘村關停了汙染環境的礦山,現在靠發展生態旅遊讓農民借景發財,實現了“景美戶富人和”。

  習近平聽了高興地說:“我們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其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9天后,習近平以“哲欣”的筆名,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發表了評論――《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評論指出,綠水青山可帶來金山銀山,但金山銀山卻買不到綠水青山。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既會產生矛盾,又可辯證統一。

習近平擘畫美麗中國 綠水青山換得人民幸福感

  2014年4月4日,習近平在北京團城湖植樹。新華社記者 李濤攝

  2013年9月,習近平在哈薩克納扎爾巴耶夫大學訪問期間,再次論述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關係:“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短短几句話,清晰地表達了生態環境優先的態度。這一闡述為經濟發展劃定了生態保護的紅線,亮出了中國綠色發展的決心。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戰略高度。這份由習近平擔任起草組組長的十八大報告,體現了對生態文明的重視和期許。

  十八大以來,圍繞生態文明建設,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推出了一攬子硬措施。

  ――不簡單地以GDP論英雄。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

  2013年底,中組部印發《關於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規定各類考核考察不能僅僅把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作為政績評價的主要指標,要求加大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等指標的權重。

  ――堅定不移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嚴格按照最佳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主體功能定位,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推進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保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提高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

  ――堅持系統思維綜合治理。緊緊圍繞生態環境的構成特點,按照目標一致、規劃銜接、資金集中、措施同步的思路,堅持山水林田湖一體化治理,增強環保、國土、林業、水利、農業、城鄉建設、產業發展等相關規劃的協同性。

  ――建立責任追究制度。2015年8月印發的《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強調,顯性責任即時懲戒,隱性責任終身追究。讓各級領導幹部耳畔警鐘長鳴。

  ――劃定並嚴守生態紅線。按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原則,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佈局,自覺推動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的消耗強度,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

  2015年9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印發,明確提出到2020年,構建起由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等八項制度構成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進生態文明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同年10月,十八屆五中全會在京召開,為新的五年發展規劃藍圖,擘畫方略。“十三五”規劃明確了“綠色”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要義。

  結下碩果 實幹擔當交出“幸福賬單”

  碧水繞城郭,重現江南韻。最近,江蘇徐州剛剛通過了全國“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驗收。其中的潘安湖水鎮數百畝水域的荷花在碧波瀲灩中競相開放。然而三年前,這裡還是典型的採煤塌陷地。

  就在今年,充滿創新意味的“河長制”在全國範圍全面啟動實施,河長們可以越過傳統的行政邊界保護流域生態。此外,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在全國範圍停止,廣袤的原始森林裡,多年不絕的伐木聲戛然而止。也是在今年,生態補償邁出實質步伐,明確跨界流域補償基準。到2020年,森林、草原、溼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重點領域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補償將實現全覆蓋。

習近平擘畫美麗中國 綠水青山換得人民幸福感

  2015年11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並發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治理機制》的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黃敬文 攝

  美麗中國,是生態文明的形象代言。隨著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持續推進,無數人的生產生活乃至命運發生了巨大變化,一個日益變綠變美、充滿盎然生機的中國,呈現在世人面前。

  據國家林業局最新統計,“十二五”期間,全國共完成造林4.5億畝、森林撫育6億畝,分別比“十一五”增加18%、29%;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1.66%。我國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和《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明確到2020年,實現生態功能顯著提升、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管理體制全面創新的總體目標。今年3月,中國國家林業局透露,中國全國範圍內已經實現了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重點國有林區從“開發利用”轉入“全面保護”的發展新階段。數以十萬計的林業工人放下斧鋸,從“砍木頭”轉為“種樹看林子”。

  綠進,沙退。2015年12月釋出的我國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顯示,截至2014年,與第四次監測結果(2009年)相比,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年均減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年均減少1980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狀況呈現整體遏制、持續縮減、功能增強的良好態勢。

  前所未有的生態保護力度,使我國自然保護區數量和麵積持續增加,居於世界前列。截至2014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數量達2729個,佔陸地國土面積14.8%。90.5%的陸地生態系統型別、85%的野生動物種類得到保護。大熊貓等一大批重點保護和瀕危的野生動植物種群恢復壯大。

  為了留住更多的藍天,壓減燃煤、淘汰黃標車、整治排放不達標企業、啟動大氣汙染防治強化督查,實招發力,實效已現。與2013年相比,2016年京津冀地區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33%、長三角區域下降31.3%、珠三角區域下降31.9%。

  2015年12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透過《巴黎協定》。這是全球氣候治理程序中的里程碑。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潘基文認為中國對《巴黎協定》的達成作出了歷史性的突出貢獻。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在這不平凡的五年裡,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貫徹生態文明思想,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為建設13億人民共同的美麗家園接續奮鬥。(文/林孔仕)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811 字。

轉載請註明: 習近平擘畫美麗中國 綠水青山換得人民幸福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