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我海軍飛行員造就迎嚴重轉變

由 睢風娥 釋出於 綜合

圖說:中國海軍航空兵已開始向以艦載航空兵為核心戰鬥力轉變。

1950年,海軍第一航校在青島成立,在蘇聯教官的指導下,中國海軍開始有了自己的第一批飛行員與地勤人員。由於組建海軍航空兵的部隊主要是從空軍划過來的,海軍航空兵飛行員都是委託給空軍各航校代為培訓。這一培訓機制一用就是整整67年。如今,隨著“軍改”的全面推行,海軍飛行員培養機制終於迎來重大轉變。

本月初,南海艦隊航空兵八師(軍改前番號,本文予以沿用)組織的一次飛行訓練中,有10名90後新飛行員面臨單飛。他們經過海軍院校培養和教練機訓練,去年來到該部跨代改裝三代機殲-11BH戰鬥機。這標誌著中國海軍首批整建制自主培養的三代機飛行員已走向戰場。對此,“當代海軍”公眾號6月10日的報道援引一位海軍將領的話予以點評:“海軍殲擊機與空軍殲擊機的作戰理念是有差別的,海軍殲擊機是爭奪制海權的突擊力量,飛行員的培養必須探索自己的方式。”

可能部分讀者會認為,既然都是駕駛戰鬥機作戰,海軍飛行員與空軍飛行員的培養不會有差別。然而,“術業有專攻”這個道理在軍事領域依然適用。對於海軍飛行員來說,無論駕駛岸基戰鬥機還是艦載戰鬥機,都面臨著與空軍飛行員顯著不同的駕駛技能和戰術素養要求。

圖說:南海艦隊航空兵原9師的殲-11BH戰鬥機。

中國海軍航空兵長期以來直接裝備“空軍版”戰機

在長達60餘年的時間裡,中國海軍航空兵與空軍一樣,以國土防空為主要任務。在缺少航空母艦和島礁機場的年代,海軍戰鬥機缺乏海基作戰體系的支撐,飛行半徑有限、裝備更新滯後,飛行員的培養也缺少新路徑。

不但戰鬥機更新換代速度緩慢,中國海軍還長期缺乏專用戰機,特別是殲擊機。只說目前三大艦隊殲擊航空兵裝備的戰機,無論是北海艦隊的殲-8DF、殲-8F,東海艦隊的殲-10H,還是南海艦隊的殲-11BH,都是基於空軍戰機標準設計製造的。這些戰機透過設計定型審查後,也是優先供應空軍殲擊機部隊。

雖然空軍與海軍岸基戰鬥機在大部分方面的要求基本一致,但海軍岸基戰鬥機還必須針對更加潮溼、鹽分更高等海洋環境特點進行針對性設計,對製造材料的要求也會與空軍戰鬥機不一樣。

圖說:東海艦隊航空兵裝備的殲-10SH雙座型戰鬥機。

海軍戰鬥機執行任務時,機載雷達經常面臨海雜波的影響,造成目標檢測能力下降。海雜波處理困難是因為海雜波具有變化無規律,性質難把握的特點。首先,海雜波與海域,氣象及季節等均有關係。在雜波不出現時,畫面較為乾淨,而雜波出現時,則會嚴重干擾目標檢測,甚至看不到目標。

而且,海雜波常常呈現出突然產生的極強回波(海浪尖峰),雷達信處在處理這種突然產生的極強回波時就會造成較大的虛警。因此,海軍戰機機載雷達必須因應這一不同於陸地飛行作戰的特點進行專門設計。

也就是說,無論從維護保養、後勤保障,還是訓練、作戰需求出發,海軍航空兵都應該裝備不同於空軍版本的戰鬥機。根據《解放軍報》此前的報道,殲-11BH戰鬥機裝備海軍航空兵後,就面臨了不少維保、作訓方面的問題,部隊後來在廠家的配合下,花費了一定時間才解決了這些問題。

圖說:海軍航空兵裝備的殲-11BH戰鬥機與空軍使用的殲-11B基本沒有改動。

中國海軍航空兵這種直接裝備空軍版本戰鬥機的情況,在當前顯然越來越不能適應我國海上方向軍事鬥爭準備的需要。而由於裝備和體制的限制,委託空軍代為培養飛行員的培訓機制,也越來越不能滿足中國海軍的作戰需要。

飛豹和蘇30MK2戰機引發海軍飛行員培養體制的轉變

本世紀初,在裝備更新的牽引下,中國海軍開始嘗試自主培養殲擊機飛行員。而引發這一嘗試的,是一款國產殲擊轟炸機,或者叫戰鬥轟炸機——殲轟-7,綽號“飛豹”;一款引進的多用途戰鬥機——蘇-30MK2,暱稱“白頭雕”。

中國海軍成為“飛豹”戰鬥轟炸機“接盤俠”的典故已廣為人知。作為首款海軍在研製階段即介入的現代化戰機,“飛豹”的設計理念(比如串聯雙座而不是並列雙座)、配套彈藥(空射版鷹擊-8反艦導彈)等,都以海軍需求為依據。所以,它也可以說是中國海軍航空兵的首款專用國產戰機。在上世紀90年代末批次裝備海軍航空兵部隊後,“飛豹”帶來不止是作戰半徑的大幅度擴充套件,訓練和作戰方式的大跨度轉變,還促使海軍為了適應裝備效能的變化,開始試點改革飛行員培訓機制。

圖說:北海艦隊航空兵裝備的殲轟-7A“飛豹”戰鬥轟炸機。

“飛豹”戰鬥轟炸機在海軍航空兵戰鬥序列裡更多地被當做一款“全能”戰機使用。由於滯空時間長、平臺容納空間大,“飛豹”不但會被用於執行反艦任務,還會被用於奪取任務區域制空權(因為當時中國海軍航空兵缺少能與“飛豹”飛得一樣遠的殲擊機),實施航空布(水)雷,甚至後來還成為電子壓制飛機。

為了適應這些專業性更強的任務,海軍院校和航空兵訓練基地開始設立相關專業,對新老飛行員進行專門培訓。這樣的試點在2002年海軍航空兵裝備俄製蘇-30MK2重型多用途戰鬥機後,得以進一步擴大。

相對於“飛豹”還停留在二代機範疇的戰鬥轟炸機設計理念,蘇-30MK2戰鬥機的設計融合了中國軍隊根據使用蘇-30MKK戰鬥機的經驗教訓而提出的修改意見,更根據中國海軍提出的空戰、反艦等作戰要求進行了專門改進(相比較蘇-30MKK戰鬥機而言)。

圖說:東海艦隊航空兵裝備的蘇-30MK2戰鬥機。

蘇-30MK2戰鬥機的制空能力不遜於中國空軍裝備的三代戰機,同時還擁有對地、對海精確打擊能力。該型戰機就像蘇-30MKK戰鬥機一樣,也使海軍航空兵第一次深刻認識到三代重型多用途戰鬥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這種新型裝備對訓練和作戰理念產生的巨大沖擊,使得中國海軍航空兵更進一步認識到自主培養飛行員是多麼重要。只是,蘇-30MK2戰鬥機僅20多架的有限裝備數量,還難以推動海軍全面推行飛行員自主培養機制改革。

最終促使中國海軍航空兵完成自主培養人才體系建設的,是首艘航空母艦艦的入列、南海島礁機場的建成,以及資訊化海基作戰體系的建立。有了這些裝備和體系的支撐,海軍航空兵才能在更大的海域和空域執行作戰任務。有了在更大海域和空域作戰的需求,海軍航空兵才需要更多、更優秀的飛行人才。(作者署名:百戰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