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綜合報道]據俄羅斯衛星網10月24日報道,為解決美國軍中飛行員嚴重短缺的困境,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簽署一項行政命令,允許美國空軍返聘多達一千名已退役飛行員。不過,美國空軍並未打算執行此命令。
特朗普上週五簽署該行政令,允許美國空軍“召回”多達1000名已退役飛行員。該行政令旨在解決部隊中飛行員嚴重短缺的問題:目前美國軍隊中飛行員缺口達1500名。
據報道,這個問題最先是由參議院武裝服務委員會主席約翰•麥凱恩在6月份提出的。空軍方面此前曾嘗試過各種方法,包括提高工資和增加福利,以吸引更多的飛行員,但都沒有成功。專家表示,有多種原因導致這些措施失敗。據分析,其中一個原因是來自商務航空公司的競爭,另一個原因是培訓延誤和資金短缺。
美國CNBC網站報道稱,很多潛在的美國空軍飛行員最後其實選擇了其他的就業機會,因為海外軍事行動意味著很少時間能陪家人。(實習編譯:李婧妍 審稿:譚利婭)
江西南昌一個小女孩,從等公交車到上公交車後一直埋頭做物理作業。遇見一老人上車,小女孩主動讓座卻“被婉拒”。老人給出的理由“讓人感動”(主流媒體給出的評價):“孩子在寫作業,更要緊,我們無所謂”。
這樣的“雙向尊重”之所以能招來社會輿論的好評,大抵是因為在過往的“讓座風波”裡,人們早已對野蠻的行為深惡痛絕。這種情緒上的先入為主,自然讓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變得充滿異樣。事實上,“讓座行為”本不應該成為一種公共事件去爭論。但對於缺乏雙向尊重的共識社會大環境,這又不得不被“時常提起”。
坦白而言,小女孩少寫幾分鐘作業,或許也不會耽誤學習成績的高低;老人一路不坐,或許也不會產生太大不舒服。這種時候,雙向的尊重共識,就顯得比較微妙。小女孩提出讓座,老人想到的卻是小女孩要“寫作業”,這種同時為“彼此著想”的邏輯構建,核心還是雙向尊重的共識在起作用。
過往之所以會因為“讓座”引發“風波”,實際上並非是“座位”本身有多大魔力。而是那些老人們固執的認為“尊老”是一種特權,於是在得不到“讓座特權”的時候,就表現出一副歇斯底里的野蠻態度。所以,在市井的規則裡,“讓座”也成為年輕人必須做的一種規訓。只是,從常識邏輯來看,這種“必須做”根本就不存在。
“傳統文明”裡,總講尊老愛幼,但卻從來不說明前提條件是什麼。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如果一切的文明規則,只是基於年齡所兌換出來的尊重,大抵這種尊重並非真正的尊重。真正的尊重講的是誰比誰“更需要”,誰必誰“更期待”,誰比誰“更渴望”。回到“座位之爭”上,就是誰比誰“更需要”就座而已。而不是“老人有多大”(年齡),“孩子有多小”(年齡)。
在看到這則通訊報道時,媒體刻意用“被婉拒”作為標題眼,用來實證老人的行為“很文明”。這也再一次證明,我們所處的社會大環境中,對於尊重的共識意識並不強,甚至認為尊重是一種“奢侈品”。於此,才會把一件很正常的“尊重回應”看得很重。
說到底,尊重要是成為一種常態,就像吃飯睡覺一樣平常,還會有人輕易就被感動嗎?我們不否定老人的善解人意,但要明白真正促成這種“和諧局面”的本質原因是什麼,而非被一種表面刻奇的氛圍所遮掩。我們完全有理由認定,小女孩才是這種和諧局面的促發者,只是媒體在報道的時候,將大部分功勞分配給老人。
這或許並非出於“尊老”,而是出於對“老人們”固執邏輯的一種回擊,原來“老人們”也是可以給年輕人讓座的:“沒毛病”。這種肅清腐朽,喚起共識的做法,著實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雙向尊重的共識到底有多重要?這本不應該成為一種生活裡的紛爭。只是,我們能觸及到地方,總會發生因“尊重錯位”而導致的風波。
社會團體與個體之間的利益糾葛,社會中不同身份,不同職業成員之間的言論紛爭,家庭成員之間關係糾纏,大多數都是因為雙向不尊重,難以達成共識而導致的。那些總把“理所當然”掛嘴邊的邏輯,即使可以滿足一時之快,但卻為日後的共識達成埋下隱患。
我們常講,尊重即使不是解決問題的具體方式,但尊重卻可以讓問題變的不再艱澀,讓人與人之間開始心懷日月,這或許就為解決問題本身掃除了很大的障礙。一個小女孩不管學習再重要,她看到老人上車,就自覺讓出座位,緊接著老人委婉拒絕,這種現代“桃花源式”的和諧景象,如若說是極大的“政治正確”,倒不如說是普及常識的開始。
“尊老愛幼”值得提倡,但我們更應該提倡人與人之間“雙向尊重共識”的達成。不分年齡,不分性別,不分膚色,不分地域,不分職業,不分國籍,不分病否,不分貧富等,大概只有這樣,風波才會更稀少,社會才能更健康。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南昌使用者66xxxx658”:今天這篇文章讓人眼前一亮,尊重這個詞己經被很多人給遺忘了,尊重是相互的,而不是單方面的,對待那些不尊重別人的人,我們也沒有必要尊重他。
(2017-10-21)
江西南昌一個小女孩,從等公交車到上公交車後一直埋頭做物理作業。遇見一老人上車,小女孩主動讓座卻“被婉拒”。老人給出的理由“讓人感動”(主流媒體給出的評價):“孩子在寫作業,更要緊,我們無所謂”。
這樣的“雙向尊重”之所以能招來社會輿論的好評,大抵是因為在過往的“讓座風波”裡,人們早已對野蠻的行為深惡痛絕。這種情緒上的先入為主,自然讓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變得充滿異樣。事實上,“讓座行為”本不應該成為一種公共事件去爭論。但對於缺乏雙向尊重的共識社會大環境,這又不得不被“時常提起”。
坦白而言,小女孩少寫幾分鐘作業,或許也不會耽誤學習成績的高低;老人一路不坐,或許也不會產生太大不舒服。這種時候,雙向的尊重共識,就顯得比較微妙。小女孩提出讓座,老人想到的卻是小女孩要“寫作業”,這種同時為“彼此著想”的邏輯構建,核心還是雙向尊重的共識在起作用。
過往之所以會因為“讓座”引發“風波”,實際上並非是“座位”本身有多大魔力。而是那些老人們固執的認為“尊老”是一種特權,於是在得不到“讓座特權”的時候,就表現出一副歇斯底里的野蠻態度。所以,在市井的規則裡,“讓座”也成為年輕人必須做的一種規訓。只是,從常識邏輯來看,這種“必須做”根本就不存在。
“傳統文明”裡,總講尊老愛幼,但卻從來不說明前提條件是什麼。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如果一切的文明規則,只是基於年齡所兌換出來的尊重,大抵這種尊重並非真正的尊重。真正的尊重講的是誰比誰“更需要”,誰必誰“更期待”,誰比誰“更渴望”。回到“座位之爭”上,就是誰比誰“更需要”就座而已。而不是“老人有多大”(年齡),“孩子有多小”(年齡)。
在看到這則通訊報道時,媒體刻意用“被婉拒”作為標題眼,用來實證老人的行為“很文明”。這也再一次證明,我們所處的社會大環境中,對於尊重的共識意識並不強,甚至認為尊重是一種“奢侈品”。於此,才會把一件很正常的“尊重回應”看得很重。
說到底,尊重要是成為一種常態,就像吃飯睡覺一樣平常,還會有人輕易就被感動嗎?我們不否定老人的善解人意,但要明白真正促成這種“和諧局面”的本質原因是什麼,而非被一種表面刻奇的氛圍所遮掩。我們完全有理由認定,小女孩才是這種和諧局面的促發者,只是媒體在報道的時候,將大部分功勞分配給老人。
這或許並非出於“尊老”,而是出於對“老人們”固執邏輯的一種回擊,原來“老人們”也是可以給年輕人讓座的:“沒毛病”。這種肅清腐朽,喚起共識的做法,著實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雙向尊重的共識到底有多重要?這本不應該成為一種生活裡的紛爭。只是,我們能觸及到地方,總會發生因“尊重錯位”而導致的風波。
社會團體與個體之間的利益糾葛,社會中不同身份,不同職業成員之間的言論紛爭,家庭成員之間關係糾纏,大多數都是因為雙向不尊重,難以達成共識而導致的。那些總把“理所當然”掛嘴邊的邏輯,即使可以滿足一時之快,但卻為日後的共識達成埋下隱患。
我們常講,尊重即使不是解決問題的具體方式,但尊重卻可以讓問題變的不再艱澀,讓人與人之間開始心懷日月,這或許就為解決問題本身掃除了很大的障礙。一個小女孩不管學習再重要,她看到老人上車,就自覺讓出座位,緊接著老人委婉拒絕,這種現代“桃花源式”的和諧景象,如若說是極大的“政治正確”,倒不如說是普及常識的開始。
“尊老愛幼”值得提倡,但我們更應該提倡人與人之間“雙向尊重共識”的達成。不分年齡,不分性別,不分膚色,不分地域,不分職業,不分國籍,不分病否,不分貧富等,大概只有這樣,風波才會更稀少,社會才能更健康。
(2017-10-22)
公交讓座問題一直都困擾著大家,這個問題自從有了公交車那一天就一直存在,然而讓座並不是硬性條件,而只是處於禮貌,可是總有一些老人仗著自己年老而蠻不講理,沒人讓座就要求年輕人給他們讓座。近日在某公交車上就發出了一件讓人特別憤怒的事情。
一位女孩正坐在公交車的座位上低頭玩著手機,卻不知何時身邊站了一位老人,此時女孩耳邊傳來了一句這樣的話:這位老人有心臟病,你給讓個座唄。女孩抬頭看了眼,原來是一位70歲左右的老大爺在他座位面前站著,於是迅速站起身來給老人讓座,只是站起來的時候嘴裡小聲嘟囔了一句:車上那麼多人,怎麼偏偏要我讓座?這不是欺負人嗎?誰知道這句話讓老人聽見了,於是便怒罵女孩:怎麼?叫你讓座你還不樂意了?看的起你才叫你讓座,還不知好歹。就因為女孩的這句話,老人更是當眾對女孩扇巴掌。
而女孩此時用手捂著臉一句話也沒有說,眼角里沾滿了淚水,乘客們看不下去了,於是便紛紛指責老人的做法,老人勢單力薄,只好使出殺手鐧說:我有心臟病告訴你們,要是我今天躺在這裡你們誰都跑不了。乘客們雖然對老人的做法很憤怒,但也都不敢惹事了,只好去安慰女孩。
不知道大家對於這件事有什麼看法呢?
(2017-09-10)
作為香港人來說見明星就是司空見慣的先生,所以才會出現香港電視臺採訪將大名鼎鼎的劉青雲直接標為市民劉先生,歌神接班人陳奕迅接受採訪也是標明為市民陳先生。這讓很多內地觀眾看見都非常可樂。
用香港人話來說見明星就是抬一下眼皮子的事情,因為在一些大排檔上就可以看見地位顯赫大明星,跟普通人在那津津有味吃著一碗牛肉麵。在香港人眼裡明星就是一份職業和工作,所以明星在香港受到的待遇遠沒有在內地這麼被追捧。身為華語娛樂圈大哥大的周潤發,就坦言自己在香港出去吃飯就沒有人圍觀要簽名。大家都是把他當一個普通人看待。
周潤發還在某個央視節目中爆料了自己在北京晚上打車的經歷,那時候周潤發在北京應酬完在路邊打出租車,好不容易看見一輛計程車停下來,周潤發趕緊走過去。沒想到這位計程車司機看了周潤發一眼,問了他想去哪?得知周潤發的目的地,這位計程車司機表示不好意思,因為自己馬上要交車了沒辦法送你到目的地。
沒有辦法周潤發只能繼續在路邊等待計程車。當時採訪周潤發的撒貝南就很驚奇的問,那個計程車司機就沒認出你是周潤發?周潤發說即使人家認出我又能怎麼樣?總不能因為我是周潤發就耽誤計程車司機交車吧?周潤發覺得從這件事上我也是非常有收穫,即使你再有名氣也有不認識你或者不把你當明星的。
所以周潤發在香港有時候就是很大方坐著地鐵,也沒有人過來要簽名合影。從周潤發這個例子也告訴那些所謂明星沒有必要把自己想的太高貴了,你地位再高能超過周潤發嗎?現在有些三四線明星為了顯示自己身份,還僱人接機假扮粉絲來給自己合演簽名,這樣掩耳盜鈴的行為除了自是欺人,還有什麼用?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K^Ti amo__”:我咋沒碰到發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