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花80萬赴名校留學 7年後回國難找工作
曾幾何時,海外留學不僅是人人羨慕的經歷,更是就業市場的一塊重量級敲門磚。然而隨著市場供求關係的改變,海歸在求職市場不再擁有絕對優勢。與此同時,“留學熱”卻仍在持續,甚至從中高收入家庭向中低收入家庭蔓延。一邊是動輒上百萬的高昂成本,一邊是留學回國之後的尷尬處境,出國留學到底值不值?近期,在昆明舉辦的一場留學生歸國專題講座現場,記者採訪了多位留學生,他們普遍認為留學是寶貴的人生經歷,但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不少受訪者都表現出巨大的心理落差。
難得的歷練
上午9時,雲南省教育廳對外交流中心,小周來到培訓室,選擇最中間的座位坐下。他留著長髮,戴著耳釘,在眾多留學生中顯得有些另類。如果不是7年前選擇出國留學,28歲的小周或許早已成家立業。
小周出身於藝術世家,家境不錯,大學期間主修設計專業。7年前畢業於本地一所藝術院校的小周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被“世界四大美院之一”的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錄取。家人非常支援,希望小周出國深造,增長見識。
“上課都是用俄語和英語,第三個月才基本適應,能簡單交流。”小周說,初到俄羅斯,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語言不通。他第一年上的是預科,進入本科還要考試,這個考試透過率僅10-20%,所幸順利考入本科。
除了學業上的壓力,生活上也得面對很多難題。儘管從小家境不錯,但國外每月相當於4000元人民幣的房租,還是讓小周不得不選擇與同學合租,最多時4個人合租一套房子。
但在小周看來,這些都是歷練,幾年來他成熟了不少。在俄羅斯期間,小周順利讀完預科、本科、研究生,每年花費約15-20萬人民幣。小周說,這個費用相比英美等國家的留學費用(大概30萬元/年)已經不算高,自己的家庭能承受。
無奈的抉擇
今年8月,滿懷信心歸國之後,小周卻發現7年的留學經歷並沒有為他贏得一張求職的“綠色通行證”。他和國內的學生一樣,要透過各類考試才有面試資格。
小周發現,在國內,藝術類專業就業面很窄,要麼進高校當老師,要麼自由創作。考慮到穩定性,小周選擇了前者,然而連續參加兩所高校的招聘考試之後,小周有些沮喪:“國內很多高校對博士是免試錄取,但對於留學生卻沒有特殊政策,即便是國外名校的碩士畢業,也必須和國內學生一起考試,絲毫沒有優勢。”
如果一直考不上怎麼辦?小周曾想過回俄羅斯再深造,但父母年歲漸長,他希望早日成家安定下來。“最後可能會選擇考國內學校的博士,然後直接進高校。”小周嘆了口氣,對於他而言,這樣的抉擇充滿無奈。
小周常反思,當時的抉擇到底值不值。畢竟7年時間一晃而過,國內的同學們有的開了公司,有的成家立業,自己回來卻不得不從頭開始,就業機會甚至不如國內普通大學的博士。
巨大的落差
25歲的小樊來參加講座只是想了解創業優惠政策。小樊告訴記者,他在香港讀的大學,幾年來的花費和出國留學無異。
小樊說,2011年高考完,以他的成績,在內地也可上名校,但父母依然砸鍋賣鐵把他送到香港讀書。主修經濟學的小樊在港期間省吃儉用,最窘迫時兩個人租住在10平方米的小屋裡。即便如此,平均每年的花費仍得20萬元左右,這對於一個工薪階層的家庭而言,幾乎花光了全家所有積蓄。
“想要找真正專業對口的工作太難。”畢業回昆後,小樊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即便他期待的月薪僅4000-5000元。
多次求職受挫,小樊和朋友決定合夥開一家設計公司。做了1年多,一直沒什麼起色,只能勉強維持運營。
“父母一直希望我回來後考公務員,最近我也在做準備,還沒敢告訴公司的合夥人。”小樊苦笑著說,在香港的求學經歷給他帶來了不一樣的見識和閱歷,他從沒後悔過,但對於考公務員,他並沒有優勢,而且對於內地時事的關注較少,反而是他的劣勢。下一步該怎麼走,小樊開始有些迷茫。
相關部門:或出臺政策促海歸就業
昆明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促進處相關負責人分析,不能因為當前就業市場不景氣,就“一刀切”地否定留學的價值,畢竟相比國內的學生,留學生在外語以及見識方面,比國內學生更勝一籌,很多做跨境貿易的外資企業更傾向於選擇歸國留學生。“針對留學人員,國家可能要出臺促進就業的相關政策,屆時我們會根據相關要求,制定本地相應的政策。”該負責人說,目前,各地都在不斷完善政策,吸引更多留學人員回國,促進經濟發展。
該負責人也提醒,不要盲目崇拜留學,出國留學的前提是家庭要有承受力,“留學致貧”得不償失。
海歸去哪了?
創業7.9%
就業92.1%
工資高不高?
20001元及以上5.8%
10001-20000元13.7%
8001-10000元13.0%
6001-8000元22.7%
6000元及以下 44.8%
收入滿意嗎?
高於期望 1%
基本符合期望 30.1%
遠低於期望 68.9%
留學值得嗎?
收益成本相當 18.1%
說不清 18.3%
收益小於成本 27.3%
收益大於成本 36.3%
視覺中國供圖
有過多年工作經驗的王欣,沒想到自己再次求職時會進入一家“騙子公司”。面試當天,她就和所應聘的公司——吉林省水星淼印科技諮詢服務有限公司簽訂了一份“崗前保證協議”。按照協議規定,她要在上崗前繳納保證金1.824萬元。
事實上,保證金的額度為1.5萬元,因為一次性拿不出全部現金,面試官拿著王欣的手機,幫她在“百度錢包”App上做了貸款,分期24個月還清,本息共計1.824萬元。
據多位被騙的求職者證實,半年內,水星淼印科技諮詢服務有限公司至少與50多名求職者簽訂了“崗前保證協議”,並讓每人在“百度錢包”或“分期樂”App上申請了金額為1.5萬元或1.8萬元的貸款。
協議中提到,求職者在該公司工作兩年以上,公司會返還“保證金”。但僅半年時間,王欣和其他求職者眼看著公司負責人和工作人員先後撤離,卻無法阻止,多次討要“保證金”未果。
優厚的待遇和承諾讓人信以為真
今年1月初,王欣在求職網站上看到水星淼印科技諮詢服務有限公司在招聘文員。此前一直從事銷售行業的王欣想找份安穩工作,於是投了簡歷。沒幾日,她接到了該公司的面試通知。
面試當天,王欣來到辦公地點位於長春市盛榮大廈的水星淼印科技諮詢服務有限公司。一進公司,她看到右邊是前臺,上面擺著一臺蘋果電腦,室內裝修也不錯,“看上去是個正經公司”。那天,除她外,還有10多名求職者也在填寫簡歷。
王欣原本應聘的是文員,但面試官告訴她,文員已經招滿,有很多“Web前端設計人員”空缺。“不懂技術公司可以培訓,培訓後留在本公司工作或推薦到其他企業”。
按照協議,培訓期間,學員每月有2000元的補助,保證轉正後在一線城市薪資為6000元,在二線城市為3000元,入職滿一年後公司還將給其繳納五險一金。
“承諾的這些待遇都寫在協議上了,而且落款有公司蓋章。”更讓王欣放下戒備的是,協議中寫明“甲方在乙方企業及乙方分配的企業專案部工作滿兩年後,甲方攜帶相關證明,乙方保證在3個工作日內將保證金支付給甲方”。
這一切讓王欣認為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她甚至覺得,有份好工作,即使2年後“保證金”要不回來也值得。
同樣的成就感也讓張明宇高興了幾天。他原本是吉林省一家職業技術學院數控機床專業的學生,今年才畢業。因為對本專業不感興趣,他提前離校在一家培訓公司學了3個月的UI設計,還在南方工作了一段時間。
返回長春後,張明宇投了簡歷,應聘“Web前端設計”崗位,第二天就接到了水星淼印科技諮詢服務有限公司的面試通知。
得知張明宇懂相關技術,該公司發給他一張試卷。交卷後,面試官說他的專業知識不過關,需要進行培訓。後來,張明宇上網搜尋發現,當時的筆試題內容不僅生僻而且早已過時。
面試中,對方介紹,該公司是“‘中關村1+1’戰略合作伙伴”,雖然不太確定是否有這回事,但當時張明宇聽得很心動。除了享受與王欣相同的培訓後待遇外,對方還口頭承諾,培訓結束後會直接推薦他到一家銀行工作。
優厚的待遇和落在紙面上的承諾,讓不少學員心甘情願地申請了分期貸款,款項則直接進入該公司的賬戶。
沒完沒了的培訓
找到工作的喜悅過去後,張明宇在崗前培訓第7天時,就發現公司“有問題”。
培訓地點在公司裡,張明宇所在班有18名學員,大多數學員不懂Web前端製作技術。培訓幾天後,他發現老師講的課程內容很基礎,“而且一個知識點反覆地講,根本學不到真東西”。張明宇則成了“助教”,大家不明白的地方,就問他。
一個半月後,張明宇找到公司負責人,以培訓內容自己都學過為由,要求公司儘快推薦工作。該公司介紹張明宇到一家網路公司工作,而非此前約定的銀行。
“公司說我沒完成3個月的培訓,不能推薦到銀行。”張明宇說。到被推薦的那家公司工作了一個多月,張明宇只拿到了300元的工資。
看穿了騙局的張明宇,選擇離職,開始討要“保證金”。
儘管公司漏洞不斷顯現,但很多學員拿到了公司在崗前3個月共計6000元的補助。看到了“回頭錢”,他們選擇繼續留在該公司,等待被推薦好工作。王欣因此在該公司待了半年。
培訓3個月後,公司不再給王欣和其他學員發任何補助和工資,也遲遲不為其推薦工作。很多學員催問何時能推薦工作時,就會被公司人事部門人員反問“你學好了嗎?就想要工作”。
王欣確實還沒有學好。3個月已過,她感覺自己沒學到什麼,根本無法勝任Web前端的工作內容,於是決定繼續在公司參加培訓。
又過了一個月,該公司提出,有意願的學員可以去北京實訓,事後可以選擇留在北京工作或回長春工作。
到北京後,王欣和其他10多名學員被帶到一個被棄用的大學校區,每天由一名老師給大家培訓。“每節課給一個網頁製作檔案,讓我們自己研究,也不講解。”王欣說,大家沒有工資,吃住在學生宿舍。半個月後,長春公司一名工作人員告訴王欣:“公司要倒閉,趕緊回來。”她這才結束了“沒完沒了的培訓”。
返回長春的公司後,王欣發現,此前公司的10多名員工只剩下3個,部分辦公用品已經被搬走。其他在公司培訓的學員已經放假。
比王欣早進入該公司一個月的李強,在王欣之後也被送去北京。去之前,公司說要帶他去北京找工作。但到了北京,李強也被帶到了王欣和其他學員所在的地點,讓他繼續接受培訓。後來,在李強反覆要求下,北京方面接應的工作人員,帶李強去了一家制作PPT的公司,月薪3000元,不包住宿。“這比‘協議’上承諾的6000元薪資少了一半。”李強一算,北京這家公司在二環,工資還不夠他的房租。最終,他不再心存僥倖,準備回長春討要“保證金”。
曲折的維權過程
王欣和李強在公司的半年裡,發現員工更換了多次,“看不到公司做什麼專案,倒是經常有應聘者前來面試”。
“公司不能推薦協議上承諾的工作,就是違約。”以此為由,很多學員先後找到公司負責人或人事部門討要“保證金”。
國家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顯示,吉林省水星淼印科技諮詢服務有限公司註冊於2014年3月10日,法人代表為么天亮。公司經營範圍涉及計算機產品研發與諮詢服務;科技產品技術研發、技術轉讓、技術諮詢;通訊技術研發與諮詢服務等。今年5月16日,該公司法人代表由李仲變更為么天亮。
離開公司後,張明宇多次聯絡么天亮討要“保證金”。么天亮還與他簽了另一個協議,承諾為他還款。但這份協議簽訂兩個月後,么天亮一直沒有兌現承諾。每次張明宇催問,對方就以公司目前沒有資金、專案賠錢等理由推脫。
後來,張明宇再撥打么天亮的電話時,已經無人接聽。
多次討要“保證金”沒有結果,很多學員開始到該公司所在轄區的派出所報案。也從此開始了曲折的維權過程。
轄區派出所告訴王欣和其他學員,雙方簽訂的“協議”無法定性,不能以詐騙立案,並建議其去經偵部門舉報。這些人到長春市公安局經濟犯罪偵查支隊時,被告知“金額小於1000萬元的案件應去區級的經偵大隊”。學員們找到了該公司所在的南關區經偵大隊,對方答覆是,不構成詐騙,不予立案,會查一下是否有相關的立案記錄,再答覆。截至目前,王欣未收到回覆。
以上說法,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在電話諮詢相關派出所和經偵部門時,得到了印證。盛榮大廈內的水星淼印科技諮詢服務有限公司已經搬空,撥打么天亮的手機也無人接聽。據盛榮大廈物業管理部門工作人員介紹,該公司與盛榮大廈的租賃合同到今年8月中旬到期,7月上旬就已搬離。
報案無果,李強和幾名農村戶口的學員一起,到吉林大華銘仁律師事務所的吉林省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申請法律援助。該律所實習律師車建國參與了法律援助過程。
車建國表示,雙方簽訂的崗前就業協議不規範,導致不好定性。如果認定為用工協議,則證明求職者與公司之間屬於勞動關係,公司行為就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其第九條明確規定,用人單位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以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雖然“協議”性質不好界定,但參與此次法律援助的律師們討論認為,“協議”實質屬於用工協議,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令車建國感到無奈的是,相關勞動仲裁和勞動監察部門他都去過,但都被告知不屬於勞動關係問題,不在受理範圍之內。在此情形下,律師們幫李強等學員提起了民事訴訟。隨之問題又出現了,傳票無法送達,找不到公司法人代表。
法院建議釋出“法院公告”,開庭審理,但需要原告交付數百元的公告費用。車建國說,即使開庭審理,找不到公司法人代表,“保證金”還是要不回來。李強和其他學員不願意交納公告費用。如此一來,只能撤訴。
在吉林泉商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張維平看來,這是一起公司租賃辦公用房,騙錢後逃跑的典型詐騙行為,公安機關應當對這種犯罪行為進行深入調查和重點打擊。
被騙的大多數求職者不敢告訴父母,有人默默地自己還貸。
王欣一直按時每月還款,她擔心違約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雖然很多被騙者已經對維權不抱希望,但她說,“我是不會放棄的。”
(應受訪人要求,文中王欣、張明宇和李強為化名)
(2017-10-13)
又到就業季,你的工作找好了嗎?
策劃/新聞採編出版中心
執行/本刊記者 郭林濤 朱松琳
編者按:
8月的招聘市場,如同全國大多數城市的天氣一樣火熱。
雖然離畢業季已經過去近兩個月,有些求職者已經拿到了自己心儀崗位的錄取通知,但在招聘會上,仍然有不少人穿梭在公司的展位之間……
這裡面,包括各大學校的應屆畢業生,包括往年畢業至今沒有找到合適工作的學生,還包括從國外回來找工作的海歸們。
據教育部資料預估,2017年,全國普通高校有795萬人畢業,比去年增加約30萬人。我國已連續三年實現畢業生、就業創業人數“雙增長”。
自2013年的“史上最難就業季”以來,連續三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都突破了700萬人,且一年比一年多,加上往年未就業人數,到2016年全國就業崗位需求接近1500萬。
在如此嚴峻的就業壓力之下,年輕的大學生們未免會有些迷茫,如何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或許,他們首先應該搞清楚的是:什麼樣的工作才是一份好工作?
職業規劃,人生的一次重要選擇
文/本刊記者 朱松琳
今年夏天,有一個詞出現頻率很高——傳銷。
今年23歲的德州小夥李文星,去年畢業於東北大學,因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工作而誤入傳銷,7月14日,他的屍體在天津靜海區被發現。
鄆城的貧困大學生張超,7月10日到天津求職卻誤入傳銷組織,7月13日因出現中暑症狀而被遺棄在路邊身亡。
…………
其實,我們還可以找到不少類似的事例。
一個令人無比震驚的事實是:在很多傳銷組織中,大學生竟然佔比達80%,甚至超過90%!
人們似乎很難理解,難道,這些年輕人真的連一份工作都找不到,要淪落到進入傳銷組織的境地嗎?而且,還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
其實,就是因為有了大學生這個名號之後,找工作的標準才有了不同。比如,簡單重複性的、工作環境差的、薪水低的、發展前途不夠好的……似乎都不是大學生應該考慮的工作。
於是很多大學生就發現可做的工作的確不多。傳銷組織自然也看到了大學生的這個軟肋,用資本、運營、快速、財富俘獲了“心高氣傲”“眼高手低”的大學生們。
找工作難嗎?
不難,難的是找到一份好工作
來自中央財經大學的2017屆畢業生黃曉倩花了3個月最終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回憶起自己的求職經歷,黃曉倩說:“對於畢業生來說,找到一份工作並不算難,難的是找到好工作。”最終,她選擇回到家鄉就業,也是因為考慮到北京生存壓力大,就業壓力大,家鄉成都最近幾年發展很不錯,對於年輕人來說很有吸引力。
像黃曉倩這樣的重點大學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面臨激烈的職場競爭已經不足為奇。
其實,能找到理想工作的黃曉倩算是幸運的,賴凱穎就從來沒有想到,回國之後的求職之路竟然會如此曲折。
賴凱穎畢業於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學的會計和金融學專業,這個學校在加拿大綜合性大學中排名第一,在世界大學排行榜上位於200名左右,和國內“985”的高校排名相當。她留學加拿大4年的花費,超過100萬元。
“以前大家會覺得海歸很厲害,但隨著海歸人數的增加和國內高校的發展,海歸的競爭力已經被大大削弱了。”她感慨道,國內競爭的激烈程度超過了她的想象。
在面試一家外資銀行的時候,賴凱穎發現和她一組進入最終面試的5個應聘者中,只有自己一個本科畢業生,其餘4人均是研究生學歷。在這4人當中,有兩位本科和研究生均就讀於國內“985”大學,一位本科和研究生均就讀於悉尼大學,另外一位本科就讀於國內“985”大學,碩士就讀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毫無疑問,她被淘汰了。
現在,賴凱穎已經回到自己的家鄉——南方的一座二線城市,在當地一家公司負責金融工作。這份工作,她坦承,有自己的努力,也有父母的介紹在裡面。
拿著不到6000元的收入,賴凱穎覺得相當快樂。“現在每天早上八點半上班,五點半下班,公司基本沒有加班文化,工作強度和壓力也不大。週末也有很多時間可以陪男朋友和家人,這對於大城市的金融從業者而言,都是奢侈品。”
但有些時候,賴凱穎還是會覺得又不甘心:畢竟家人供自己留學花費超過100萬元,對比自己不到6000元的月薪,“要做差不多20年才能回本啊。”她自嘲道。
大多數海歸和賴凱穎一樣,現在不得不面對“骨感”的現實:籠罩在海歸頭上的光環開始漸漸褪色,他們並未收穫理想中的高收入,就連留學的學費也很難靠薪金賺回來。
8月12日,全球化智庫(CCG)與智聯招聘聯合釋出《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在被調查的“80後”“90後”留學回國人員中,44.8%的人稅後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近7成海歸認為月工資遠低於自身期望;另外,專業不對口現象在海歸群體中同樣明顯。
好工作的標準是什麼?
薪酬水平?清閒安穩?發展前景?
說到好工作的標準,不禁想到前段時間的一個刷屏新聞《東北青年們的入職選擇:有編制掃大街也行》,這個新聞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報道里提供了一些資料:“據《吉林大學2015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2015屆本專科畢業生就業單位流向中,37.57%選擇進入國企。而同年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進入國企的本科畢業生比例則分別為19.25%、20.74%、27.28%、11.56%。”
這篇文章選了幾個東北青年擇業的例子,結論是隻往國有、事業、機關這個堆裡扎,考公務員考多少年都要考,“挖門子盜洞”也要往國有事業單位裡進。
文中這樣說:部分年輕的東北人離開校園後,有人考了9次公務員,有人花了大錢“打通關係”,有人放棄民企的高薪,有人爭破頭只為一個掃大街的事業編制。他們相信“面試一定要找人”“私企都容易倒”,他們畢業後最大的人生規劃就是“吃上公家飯”。因為,“沒有編制,你什麼都不是”。
關於事業編制,哈爾濱還有過一個極端事例,那是2012年,哈爾濱市招聘457個清潔工,結果引來1萬餘人報名,其中近3000人擁有本科學歷、25人擁有統招碩士研究生學歷,大家趨之若鶩的根本原因就是事業編制。
這是事實,但產生這種擇業觀的原因是什麼呢?有人認為,一是東北這樣一個第二產業比重過高的地區,國企改革的失敗,沒有形成市場的榜樣,讓選擇少了一條路;二是當下經濟發展的困局,讓選擇失去信心;三是官員的權力過大,對選擇產生了吸附力。
多年以來,東北年輕人口持續大量外流,成為現象級事件。而選擇留下來的東北人,就要選擇打工或創業。可是,如果投資環境欠佳,報考公務員當然就是最穩定也是最正常的選擇。
相同的事情,如果放在北上廣深或者南方的一些發達城市,就不一定是這樣了。
前不久,記者的微信朋友圈被一篇文章《我那些從不買單的公務員同學》刷屏,作者應該是生活在北京,他講述了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有位女同學,人民大學研究生畢業,在北京做公務員。我月薪5000的時候,她月薪7000(大概);我月薪8000的時候,她月薪7000;我月薪2萬的時候,她還是月薪7000,我開始談年薪的時候,這位同學興奮地說:我也漲工資啦。我問:漲了多少?她說:漲了500塊錢車補……”因此,他號召他的同學們,如果跟公務員同學一起吃飯,一定不要讓他們買單,因為他們的收入太少……
所以,對於“好工作”,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會有不同的標準。
“待機族”的“慢就業”
能否解決內心的迷茫
很多大學生對於應該找什麼樣的工作,內心其實很迷茫。
最近,有記者實地走訪了長春的多家人才市場,發現一些求職的大學生帶著簡歷,在人才市場轉了好多圈,也沒有想好求職的專業,還有的人質疑自己選擇的專業是否正確。
“你想找一個什麼工作呢?”
“這個我也沒有太明確的定義,感覺瞅著還不錯的吧。”
拿著自己的簡歷,已經畢業一年多的張博在吉林省人才市場內的顯示屏前駐足很久,眼神中透著迷茫。
“我是不想找工廠這類的,因為在工廠幹了一年了,挺累的,想換點別的啥的,咱也沒經驗,我也挺愁的,找不到啊。”
張博畢業於成都一所專科學校的機電專業,可是當他真正開始從事這項工作的時候,卻發現自己並不喜歡,一門心思地想換工作。
“我高中畢業的時候,可能太小了吧,對專業這玩意也不太瞭解,也不知道以後會發生什麼,現在畢業了,經歷了一些事兒之後才明白專業啥的選錯了,就是個文憑嘛。”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和張博一樣,還有不少求職者們面臨著畢業該往何處去的迷茫。他們甚至畢業之後也不急於找工作,而是先給自己幾個月到一年不等的時間,選擇遊學、做義工、實習,或者為自己的未來做規劃。
這樣的做法被稱為“慢就業”。採訪發現,當“90後”甚至是“95後”高校畢業生成為求職季的主力軍時,這樣的“慢就業”概念正在逐漸被接受和實踐,甚至在年輕人中成為一種趨勢。造成這種趨勢的原因,是社會發展、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部分家庭的父母選擇不給孩子施加就業壓力,社會上“畢業馬上就業”的觀念也在逐漸改變,這給“慢就業”提供了土壤。
記者採訪發現,高校畢業生選擇“慢就業”的原因多種多樣。除了希望自己能有至少數月時間充實自己、規劃未來之外,還有部分畢業生由於計劃在未來參加公務員考試、出國讀書而暫緩就業。但是也有不少同學無法就業,是因為對就業困難預判不足,或對自身職業定位有偏差造成的。
西安文理學院教授魏奇是一名“90後”大學生的家長。他認為,“慢就業”不等同於“啃老”“頹廢”,而是表達了現在年輕人更加理性選擇職業、渴望全面瞭解社會的意願。“年輕一代畢業生中的不少人已經不再把畢業掙錢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他們的眼光更加長遠,選擇利用畢業後的幾個月到一年廣泛地接觸社會。他們對社會的思考和人生的規劃都更加清晰。”魏奇說。
河南科技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張永生說,自己所教的學生中間,這種“慢就業”的趨勢正在擴大。“影響就業決策的因素中,薪酬水平、發展機會、個人追求、職業規劃對於現在的畢業生來說同等重要,需要謹慎思考和判斷。社會環境能夠包容部分學生‘不著急上班’的行為,是社會進步和包容度提高的表現。”
生活在浙江的吳悠稱自己是最早的一批“90後”,在她眼裡,“慢就業”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我畢業的時候已經開始出現這種現象。”吳悠說,“但是不著急就業不應該等同於不就業。”
“如今身邊發展得比較好的同學,多數不是選擇畢業就‘待定’的同學,而是那些在畢業前已經做好規劃,並且立刻付諸行動的人。”吳悠說,“未來的道路一定是在實踐中走出來的。”
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熱愛和快樂是工作的最終動力
即將走上社會的畢業生往往倍感迷茫與焦慮,不知道未來的方向在哪裡,自己需要制定一個什麼樣的職業規劃。比如,是應該考研還是就業,應該選擇北上廣還是其他城市,應該考公務員還是應聘某個公司。即便在確定大方向之後,也會在去大公司還是小企業,去國企還是去外企之間猶豫不決。
不僅是畢業生,即便是已經工作的年輕人,也往往糾結於人生的發展方向,糾結於是否應該跳槽,糾結於如何最快速地達到人生目標,苦苦算計,或是懊惱於自己當初的選擇。
怎麼才能在求職中佔領先機呢?在吉林省剛剛召開的振興東北人力資源服務業創新發展大會上,很多與會專家學者就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提出了各自的觀點。吉林農業大學教授邵喜武認為,應該引導學生儘早樹立職業理想信念,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首先要了解自己,即做到自我認知和探索。為此,可以先向自己提出這樣幾個問題:我的職業興趣是什麼?我有什麼能力?我在什麼樣的活動中會獲得最多的滿足感?對此,有兩種解決辦法,一是憑直覺,弄清自己喜歡做什麼,對什麼感興趣,並且擅長做什麼;二是透過職業諮詢、專業測評等方法,最終獲得客觀的自我認知。
其次要了解外部世界。要對工作世界有所瞭解,例如,勞動力市場現狀、就業市場格局、行業背景分析、職業種類的區分和各自要求、地域問題、企業文化和組織等。對某行業感興趣的大學生,應該透過儘可能多的渠道去了解該行業。已經確定專業的大學生可以直接透過學校瞭解本專業往屆畢業生就業去向,借鑑師哥、師姐的經驗。研究內容應該從行業現狀,到企業,再到職位等。
通常而言,能夠很好地駕馭一份工作,需要知識、技能和能力三方面支撐。其中,知識和技能是崗位最基本的專業功底和辦公技能,而能力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需求,提升也大多是在實踐中改變的。在長期職業生涯的成功因素中,“合適”佔了很大比重。為此,科學的職業規劃中,需要我們理清一些非理性信念,比如“錢多活少離家近”。
需要注意的是,職業規劃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所有的規劃都是基於我們現有的資源與認知做的靜態路徑選擇,而人生是動態的。如果人生規劃是一次重要的選擇的話,那麼,選擇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因為人生的成敗,或者說人生的高度,取決於你自己的努力、執著,而不是行業、方向。打個比方,人生如果像爬山,每一個山頭都代表了一個行業,那麼你最後選擇了哪座山,可能取決於職業規劃及人生際遇,但能否爬到這座山的山頂,則完全取決於你自己。
無論如何,熱愛和快樂都將是工作的最終動力,有了這動力,你的人生就會如開了外掛,在遇到挫折時有解決難題的大無畏精神和百折不撓的毅力,在取得成績時內心充盈著喜悅和歡欣,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你都會因為熱愛而快樂,從而使自己的人生充滿了成就感。
評論:
多策並舉拓寬大學生就業創業渠道
文/本刊評論員 郭林濤
最近,收看了央視專門為畢業大學生做的新聞調查《畢業了》上下集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每個大學生不管是就業或創業,都是不易的,都有這樣那樣的起伏或牽絆。在這個過程中,儘管學生和家長十分焦慮,但除了積極奔波、託親拜友幫忙外,其他的確實不好再做什麼了。所以,學校和政府應該想盡一切辦法來積極拓寬大學生就業路徑。
第一,學校要開展就業教育,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擇業觀。學校要打造就業創業服務升級版,實現從簡單關注就業率向提高就業質量轉變,從過去重視推薦畢業生向關心學生成長轉變。譬如,對北、上、廣、深“擠破頭”的就業去向,就一定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堅持分類培養和針對指導,要讓學生明白,與其千軍萬馬湧上一線城市的“獨木橋”,還不如在小縣城、欠發達地區和民族地區這些人才匱乏的地方學有所用、大顯身手。因此,學校可以經常邀請一些已經業有所成的老學長回校談談當初的就業創業經歷,現身說法,給迷茫期的學弟學妹們開啟一盞指路明燈,讓他們明白從基層做起也有從基層做起的優勢,更接地氣,履歷完整,磨鍊意志,更易成功,從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擇業觀。
第二,學校和政府應建立資訊共享平臺,加強畢業大學生就業分類統計。一方面要加強對畢業就業人數的分類統計,一方面要做好對未就業畢業生的統計和服務,便於後期利用這個大資料庫進行精準的服務和幫扶。譬如,透過對未就業畢業生進行統計,既可以對專業設定進行“修正”,解決專業設定與市場需求脫節等問題,又可以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背景下,做好就業指導,有針對性地對那些還未就業的畢業生進行就業幫扶,鼓勵有條件的學生創新創業。
第三,出臺更多實打實的人才優惠政策。各級政府應嘗試通過出臺對去基層、赴邊疆應屆大學畢業生、研究生、博士生在工資、住房、子女教育、醫療等方面給予較高待遇的政策,以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到需要他們的崗位上去。對選擇自主創業的大學生也應出臺鼓勵與支援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辦法,為自主創業大學生解決燃眉之急。在這方面,北京市教委和北京理工大學在中關村打造的 “北京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大廈”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創業大廈建成後將為大學生創業團隊免兩年場地費,並提供創業導師輔導、法律、財務、投資等服務專案。大廈將致力打造成為集創業孵化、就業創業指導、就業招聘、培訓交流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標誌性建築,這同時也標誌著中關村擁有了一座服務大學生就業的地標性建築,這是北京市教委實施高質量就業創業的重要舉措,值得學習和借鑑。
第四,各地人社部門也應透過創新服務方式,探索運用微信等新媒體平臺提供就業服務。開啟手機,動動手指,就能隨時隨地獲取需要的就業資訊,讓網路求職和現場求職結合起來,優勢互補,從而打通求職者和企事業單位之間的“最後一米”。
第五,“時勢呼喚人才”“奮發鑄就人才”,應屆大學畢業生要保持樂觀的精神狀態。要有好奇心,能夠主動學習新事物、新知識和新技能。要勇於嘗試,選什麼職業、選什麼發展路徑,自己要有判斷力,不要被短期選擇而左右,人云亦云,不知所以,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進行判斷和決斷。創業一定要選擇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領域,不能逆勢而為。譬如,很多創業創新領域需要創始人具有良好的素質、獨特的資源,如果條件尚不具備,創業創新也要考慮其風險。
總之,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就業之源。加強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以創業帶動就業尤為重要,十分迫切。積極拓寬大學生就業創業不是一句空話、套話,關鍵在做,做就做實、做好!
摘自《決策探索》雜誌2017年9期上
(2017-09-13)
最近在一個網站上看到一個學生說自己,人緣不好,沒有人脈,所以找不到工作?其實不知道是不是有很多這樣的朋友呢?有沒有認真的思考過自己為什麼不討人喜歡呢?在這個世界上,除了你的父母沒有任何人有任何責任義務對你好,關心你,幫助你的。想要有好的人緣、人脈,你首先要提升的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親和力,讓自己變的優秀有價值。不要老是覺的自己的人緣不好,產生很大負面影響。建議可以看看接人待物的書籍。
說到人脈,沒有誰來到世界步入職場就有一大堆人脈的,都是後期不停的積累經營的,是無數情感的集合。就算是以利益為紐帶的也離不開情感。誠信友善,少一些爾虞我詐,慢慢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自己用心的經營,自然而然就會積累起屬於你自己的人脈關係網!
找不到工作?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你不願意“委屈”自己,事實上工作崗位很多,只是你不願意去幹而已。 總想找個專業對口的、掙錢多的、工作不太辛苦的、工作環境舒適的、未來有發展前景的、最好一次到位找到適合終身勞作的崗位。是不是曾經有過這些心態?
當你給自己設定的限制條件太多的時候,你是找不到工作的,不會有一項工作是為你量身打造的,而是你要在工作中打造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非常適合某項工作甚至某個行業的人才。 所以不要拒絕目前看起來辛苦的、掙錢少的、專業不太對口的、環境比較差的工作,你要透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去改變這些條件和因素,讓事情朝你期望的方向發展。
奉勸一句:沒有任何一個人的成功是與生俱來的!馬雲也曾求職被拒,周潤發也曾經做過洗車工!只有你踏實努力才能成功!
(2017-09-06)
古往今來閒事多,氣運加身有幾何?
欲知幕後謀劃策,且聽夫人說一說。
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失業行列,因為工作越來越難找了。找工作的人只有兩種人:一種為了生存;一種為了更高的追求。
第一種為了生存的普遍發生在畢業後2年內,理由很簡單,賺的錢不夠花。
第二種為了更高追求的普遍發生在畢業5年後,理由也很簡單,在現有的位置我發揮不出我的全部能力。
那麼這些人最終怎麼樣呢?
第一種大部分只能默默的從另外一家公司從頭開始,更慘的是有一些換行的,沒企業肯收留。
第二種要麼選擇了自主創業,要麼跑創業公司去拿股份帶小團隊了。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
對於成型的企業來說,招聘員工是為了創造利益。然而任何一個新員工都需要有一個熟悉的過程,那麼在熟悉的過程中有沒有工作經驗對企業來說不重要,因為要重新打上企業的標籤,反而有工作經驗的往往會帶著之前的工作方式造成企業的管理問題。
對於創業公司來說,他們需要的除了創造利益之外,更需要一個制度的建立。對於兩三年工作經驗的人在創業公司而言只能是底層基石,而工作經驗越久的創業公司越喜歡,因為創業公司會覺得這些人的想法比較健全,不會有大的疏漏。
那麼是不是就不應該跳槽呢?
其實並不是,很多創業公司起不來,甚至一些成型的企業紛紛陷入資金僵局,正是因為高層的眼界和膽識不夠。社會在改變,那麼對應的企業佈局也會發生改變,如果還是以以前的佈局來走現在的路,那麼很難對的上號。在日新月異的現今社會,企業只有用對了人,才能跑起來,跑的快人一步。
工作的年齡並不能評判一個人能力的高低,一個人的能力在於他能否看清社會的步伐,踏步跟上。
靜心
(2017-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