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系軍閥裝備的輕武器及來源
奉系軍閥是北洋軍閥主要派系之一,因首領張作霖出生於奉天故稱奉系。張作霖出身於一個小商之家,又曾當過土匪,但其人才幹非凡,先是稱霸東北三省,後又進取中原,主政北京……這名亂世梟雄帶著他的奉軍多年征戰,使用過的輕武器種類之多、之先進,均超過其他各派軍閥。奉系軍閥使用了哪些輕武器?是透過哪些途徑獲得的?請看——
奉系軍閥脫胎於北洋軍閥集團,1902年奉系首領張作霖接受清政府詔安,並得到日本支援,奉系開始壯大。10年後的1912年,民國建立,張作霖被袁世凱任命為陸軍二十七師中將師長,正式成為北洋軍閥集團的一分子。之後,奉系實力飛速發展,僅用不到10年,其實力就已經可以與直系及皖系軍閥相比肩。隨後,奉系又相繼戰勝直系及皖系軍閥,稱霸東北、華北,並最終掌握了北京政權。在長年的征戰中,奉軍也成為當時全國各派武裝力量中兵種最齊全、裝備最先進、規模最龐大的一支,其最盛時員額超過百萬。1928年,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張作霖之子張學良成為奉系新首領。張學良上臺後力排眾議,宣佈接受三民主義,改旗易幟,服從南京政府領導,奉軍也更名為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簡稱“東北軍”。奉系軍閥及其後發展而來的東北軍,雖然名稱更迭,但直到1936年“西安事變”以前,從本質上來講始終屬於軍閥性質的私人武裝。
奉軍輕武器的主要來源
奉系崛起初期,其軍隊的武器來源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為搶劫和繳獲其他軍閥的;二為求助和購買於外國的。
奉系軍事集團形成初期,與北洋軍閥其他各派系相比,不僅勢力弱小,其武器裝備也陳舊落後,維持清末時期的那點家底,只有些老式長短槍支。奉系首領張作霖出身綠林,文化程度低,身上的江湖習氣非常重,這也導致其領導的部隊匪氣也較重。但他十分重視自己部隊的實力建設,於是想盡一切辦法取得武器裝備擴充部隊,增強自身實力,甚至不惜採用卑劣的手段直接進行搶劫。
奉系軍閥較大規模的搶劫和繳獲其他軍閥的武器有三次。第一次是1918年2月25日發生的“秦皇島劫械”事件,奉軍劫獲了當時掌控北洋政府的直係軍閥從日本購買的大量軍火武器,包括大炮、步槍、機槍以及其他武器,合計3萬多件,並且張作霖無視北京政府的命令,拒不歸還這批武器。是年,奉軍立即編成6個混成旅,步兵使用的就是這批裝備中的日本38式步槍等日式輕武器。第二次是1920年直皖戰爭中,奉軍從戰敗的皖系軍閥手中搶奪了大量軍械彈藥,將戰時所獲軍用品裝車百輛運奉。第三次是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奉系大敗直軍,直系約有20萬部隊被繳械,奉軍僅在山海關附近便繳獲直軍步槍及手槍三、四萬支,其他裝備器械和各項物資更是不計其數。
在現代化水平不高的中國內戰中,主要還是使用輕武器對戰,戰爭中的消耗巨大,加之舊中國軍隊中計程車兵文化程度低,軍官重視不夠,從上至下對隨身武器的保養缺少意識,因維護不佳而產生的輕武器損失比率也很大,有資料表明,奉軍最高峰時期每月需要補充步槍7500支,每年需要補充步槍9萬支。一旦出現大規模戰爭,其武器損失就更為巨大。於是除了靠搶奪解決需求外,稍有財力的軍閥都會向國外訂購軍火,以滿足自己部隊的需要。自然,獨佔東北、富甲一方的奉系外購武器也是十分瘋狂的。奉軍武器裝備的第二個主要來源即是外購及請求外援。
在張作霖大規模擴充軍事實力之時,西方各國因中國內戰,對中國實施武器禁運。但對於歐洲軍火商來說,向中國走私武器的利潤實在是太大了,當時一支勃朗寧手槍在法國僅售50~80法郎,但在中國可以賣到360~540法郎。這樣大的利潤空間對於剛剛經歷一戰、經濟尚未恢復、兵工廠急切需要訂單、國家需要稅收的歐洲各國,誘惑是巨大的。而中國軍閥採購清單上以輕武器為主,各國存貨頗多,此類商品還便於隱藏運輸,可以與禁令打個擦邊球。於是歐洲各國軍火商想盡一切辦法爭取中國各個軍閥勢力的訂單。財政充裕、手握大量鈔票的張作霖自然看準了這一機會,大批次採購各國軍火。為此,他還派一名姓曾的校級軍官作為代表,常駐瑞士蘇黎世,利用瑞士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當地發達的銀行業完成與歐洲各國的軍火交易。
義大利最先與奉系達成交易
1921年,張作霖從義大利在華駐軍處得到一批一戰結束後意軍儲存在天津和山海關的輕武器。次年,張作霖又透過代理人從義大利採購了12萬元的軍械。但是隨後發生的巴奇案件(1923年義大利人巴奇以採購軍火為名,騙取奉系定金50萬元,後張作霖向公共租界起訴卻被駁回),使張作霖失去了對義大利的信任。
日本是奉系輕武器的另一個重要來源國
第一次直奉戰役失敗後,張作霖損失了大批輜重,輕武器頗為不資,因此張作霖特派張宗昌等10人組成奉天代表團,赴海參崴購買軍械。日本出於爭取張作霖的意圖,將大批武器轉賣給張作霖。1922年,張作霖花費100萬元購得日本儲存在海參崴的軍械槍彈(俄國“十月革命”後日本等國曾武裝干涉俄國革命並派兵進駐俄國遠東,撤離時將軍械槍彈藏於海參崴),內有日式步槍2萬支以及彈藥等。1923年2月,日本把購自義大利的步槍1.3萬支等軍械轉賣給張作霖。1923年8月,日本又將價值368萬元的軍械約2.2萬件運入奉系,其中有1萬件為日式步槍。日本還替張作霖向美國雷明頓公司訂購了當年沙皇俄國委託生產但未交付的俄式莫辛-納甘M1891步槍3.1萬支,每支步槍配槍彈1000發,並附刺刀。此外,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張作霖又得到日本兵工廠所產步槍3000支與所配槍彈,及直接從日軍駐旅順軍械庫運來的槍彈100萬發。另據當時奉軍要人魏益三回憶,在戰事正緊期間,奉軍還得到日本供給的步機槍彈4000萬發、炮彈10萬發。
與白俄殘軍的交易
俄國“十月革命”後,大量白俄武裝活躍於與中國接壤的俄國遠東地區。1919年,張作霖收編了白俄普列什科夫上校率領的西伯利亞第一步兵團及其所屬全部俄式裝備。1922年,蘇聯紅軍攻入海參崴,白俄第三軍下屬的捷克軍團迪米特將軍與奉系達成交易協議,先後兩次向奉系出售大量武器裝備,其中僅步槍就達3萬支之多。這些步槍直接由俄國境內經中東鐵路[沙俄1897年至1903年修建的由俄羅斯赤塔經中國滿洲里、哈爾濱、綏芬河(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到達海參崴的鐵路在中國境內的一段。此段鐵路為丁字形,以哈爾濱為中心,西至滿洲里、東至綏芬河,南至大連。中華民國成立後稱中國東省鐵路、中國東方鐵路,簡稱中東鐵路]運進東北。
與德國的交易
1924~1925年間,張作霖透過德國商人路德維格·賓購得步槍81000支,其中46000支系日本製造,其餘則為俄國製造,還有槍彈4000萬發。上述軍火在漢堡裝船,經開普頓運到營口。之後經路德維格·賓運作,德國又賣給奉軍德制槍彈2800萬發。張作霖從德國人手中所得的軍械,一部分送到瀋陽兵工廠儲存,一部分配發給奉軍部隊。
同捷克與挪威的交易
捷克擁有當時歐洲數一數二的大型兵工廠,但是嚴謹的捷克商人出於對禁運的忌憚,想出了一個變通的辦法,即與中立的挪威聯營出口,名義上是挪威採購捷克武器,實際上挪威購買後立即轉手中國。1925年,奉系透過挪威的格蘭公司在瀋陽的分公司購得捷克造步槍129噸(以貨物重量計算)、勃朗寧手槍39噸等軍用物資。1925年10月14日,購得捷克步槍8.1萬支,槍彈4000萬發;同年11月19日,又購步槍12987箱、迫擊炮17箱等,共計重量為1176噸。1928年初,捷克貨船普拉格號,再一次給奉軍運送捷克步槍4萬支、槍彈2000萬發。1928年,經挪威奧斯陸駐營口的經紀人阿穆森負責,60箱軍械、8箱體育用槍,一起運給張作霖;同年3月,張學良、楊宇霆的奉軍第三軍、第四軍又得到挪威轉購軍火2482箱,內有步槍、手槍、槍彈等,價值100萬元。另外,張作霖還直接向捷克訂購了4萬餘支步槍和150萬發槍彈。
此外,奉軍還從其他歐洲國家採購武器作為補充。如1924年7月,張作霖從荷蘭鹿特丹、比利時安特衛普購得步槍5萬支以及足夠數量的槍彈。
隨著奉系實力的發展壯大,奉系已經不滿足於從外界獲得軍火,於是開始了自辦兵工廠之路。1916年,張作霖創辦奉天軍械廠,後更名為東三省兵工廠。該廠最初設立於奉天銀元局(原瀋陽造幣廠)院內,場地窄小,裝置簡陋,只能修理槍械、製造槍彈,有工人400人,職員100人。至1931年“九一八事變”,該廠已經設有8個分廠,分別是槍彈廠、槍廠、炮彈廠、炮廠、藥廠、鑄造廠、火具廠、兵器廠,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兵工廠。
東三省兵工廠生產的輕武器及彈藥,初期以仿造日式輕武器為主,隨著時間推移,產品種類、產量和生產技術逐年提升,後期可仿製各類機槍及衝鋒槍,自行研製步槍甚至自動步槍。如1924年,韓麟春任工廠督辦期間,東三省兵工廠針對日式三八式步槍殺傷力不足的缺點,仿捷克79式步槍,並對79式步槍進行研改,在拋殼窗上加一大蓋,既能防塵,又不妨礙射擊,非常適合我國北方氣候條件。經改造後的步槍稱為遼13年式七九步槍。1924年,東三省兵工廠仿製日本大正三年式重機槍,經過改良後稱13年式重機槍,槍管口徑起初為6.5mm,後改為7.9mm。1924年東三省兵工廠仿製日十一年式輕機槍,稱17年式輕機槍。
奉軍比較重視炮兵,尤其是可隨步兵機動作戰的迫擊炮是奉軍新寵。第二次直奉戰爭參觀山海關戰場的外國軍官描述奉軍迫擊炮極多。1922年,張作霖在瀋陽北大營建造了迫擊炮廠,佔地50畝,1926年正式命名為“奉天迫擊炮廠”。因原廠房狹小,又建了一個面積為70畝的新廠。1927年2月,新舊兩廠合併,1929年改稱“遼寧迫擊炮廠”,內分炮廠、炮彈廠和火藥廠。全廠有機器1500部,職工近千人。1926年經費130萬元,1927年經費260萬元,兵工廠聘請英國專家沙敦主持迫擊炮設計製造工作,先後自制了11式(後也稱老式80迫擊炮)、13式(後也稱新老式80迫擊炮)、15式迫擊炮(也稱新式80迫擊炮)這三種迫擊炮,相比75式迫擊炮,口徑加大,彈藥威力也很大,同時,還為這些迫擊炮設計了炮車和水陸兼用馱鞍,使其機動性大大增強。奉系重型150mm迫擊炮生產也較早,1922年就已定型,後稱老式150迫擊炮,1927年經重新設計,16式(民國16年)150mm迫擊炮即新式迫擊炮定型。同時定型的還有新炮配用的炮車和彈藥車。迫擊炮廠每月可生產迫擊炮80門 ,迫擊炮的大量生產,使奉系軍事實力大增,並在戰爭中發揮了巨大威力。
奉軍裝備的主要輕武器
奉軍及其後的東北軍使用武器較為繁雜,當年奉軍對輕武器命名也不甚規範,但已看出制式化的傾向。
手槍
奉系裝備的手槍大體分為自動手槍、轉輪手槍、衝鋒手槍三大類。
自動手槍主要有“自來得手槍”,即毛瑟軍用手槍(又稱毛瑟M1896手槍)及其各類仿製型號。該類手槍也是舊中國裝備量最大的軍用手槍,來源廣,既有戰鬥中繳獲也有外購和自制。當時東三省兵工廠已經實現對該槍的仿製;“八音手槍”指各類裝彈量8發(還包括彈膛內的1發彈)的手槍,如比利時M1900 7.65mm手槍及勃朗寧M1910 7.65mm手槍。該類手槍主要裝備高階軍官,來源基本為外購;“五風手槍”(又名5蜂手槍)指勃朗寧M1906微型自衛手槍,該槍發射6.35×15.5mmSR自動手槍彈,容彈量5發。其售價頗高,是高階軍官及政要顯貴隨身自衛武器,孫中山先生生前也曾隨身佩戴過該型手槍。該槍主要來自外購。
轉輪手槍主要有:“七音手槍”,即納幹M1895轉輪手槍,因其彈膛容彈量為7發,故名“七音手槍”,又名“七音子”,這種手槍主要來源於白俄部隊,其槍彈也頗為特殊,為埋頭彈形式;“六響手槍”,主要指容彈量6發的轉輪手槍,這類手槍比較繁雜,又可分為大六響、小六響、甩輪六響。大六響指口徑超過10mm的大型轉輪手槍,如0.455英寸韋伯利轉輪手槍;小六響指口徑10mm以下的轉輪手槍,如日式明治26年式手槍等;甩輪六響手槍指區別於固定轉輪彈膛手槍及中折式轉輪手槍(向下折轉槍管實現裝填)、彈膛可向左側擺出的轉輪手槍,如史密斯-韋森轉輪手槍、法國M1892轉輪手槍。這類槍主要來自外購。
衝鋒手槍方面,目前公開資料表明,奉軍只裝備了一種衝鋒手槍,內部稱為“自來得機關槍”,以區別於其裝備的自來得手槍。因為當時毛瑟公司的衝鋒手槍尚未推出,所以該槍應為西班牙製造的衝鋒手槍,該槍研製於1920年代,以毛瑟C96軍用手槍為基礎,在內部結構上加以改進,採用可卸式彈匣供彈,增加了快慢機,可單發、連發射擊。據說西班牙生產的衝鋒手槍90%都賣給了中國,奉軍自然也裝備了該型手槍。
衝鋒槍
“伯爾格羅機槍”,就是大名鼎鼎的伯格曼MP18I衝鋒槍,奉軍內部又稱伯爾格滿、伯爾克滿、白爾葛滿。有資料稱,奉軍的伯格曼衝鋒槍是德國製造的,實際上只是交易在德國達成,而生產則是由瑞士工業公司(SIG)完成。1920年瑞士工業公司就已經從德國購買了該槍的生產權,並研製出發射7.65mm和7.63mm兩種新口徑的伯格曼MP18I衝鋒槍。伯格曼MP18I衝鋒槍最終由德國商人轉手出售給張作霖。奉軍將該槍配發到突擊隊,在與其他軍閥的混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於是東三省兵工廠開始仿製該槍,仿製品稱為“手提式機關槍”。奉軍到底擁有多少伯格曼衝鋒槍已無據可查,而“九一八事變”時僅東三省兵工廠一處就損失庫存伯格曼衝鋒槍412支及數支“滬造手提機槍”,足見奉軍裝備數量之大。
“湯木森機關槍”,即美製湯姆遜0.45英寸衝鋒槍。湯姆遜衝鋒槍與伯格曼衝鋒槍一樣,均為當時國內引進數量比較大的衝鋒槍。但由於其工藝過於複雜,生產成本高,加之彈藥頗為另類,為美製0.45英寸手槍彈,國內僅山西兵工廠一家持續生產,“九一八事變”時東三省兵工廠僅存有該型槍彈26050發,所以奉軍並未大量裝備湯姆遜衝鋒槍,有可能是戰鬥中的繳獲品。
步槍
奉軍裝備的步槍型號非常多,幾乎涵蓋了當時世界各個知名兵工廠的產品,主要有日式步槍、德式步槍、捷克步槍、俄式步槍、曼利夏系列步槍及自制步槍。
日式步槍有:日製三十年式6.5mm步槍、日製三十年式6.5mm馬槍、日製三八式6.5mm步槍、日製三八式6.5mm馬槍。
德式步槍有:德制“單響毛瑟步槍”,即毛瑟M1871步槍,發射11.15×60mm步槍彈,該槍應為清末配發給新軍的制式武器,至“九一八事變”時奉軍尚存該型步槍彈藥10餘萬發;“10響毛瑟步槍”,即毛瑟M1871/84步槍,該槍採用管狀彈倉,最多可容納10發彈,所以又名10響毛瑟,與M1871一樣,該槍也應為早年配發品,到1930年代屬於落後淘汰的裝備;“79套筒槍”,即德制M1888委員會步槍;“79單筒毛瑟”,即毛瑟M1898步槍;“79毛瑟馬槍”,即毛瑟M1898馬槍,1894年德國生產,世界上首支馬槍型步槍。
捷克造步槍有:“79長筒新式步槍”,即捷克VZ-98/22式步槍,發射7.92×57mm毛瑟步槍彈,彈倉容彈量5發,1922年捷克仿德國毛瑟Gew98式步槍而生產。該槍透過挪威等國中間商從捷克大批次購買。後東三省兵工廠在此槍基礎上結合三八式生產出了遼13式七九步槍;“79捷克馬槍”,即VZ24步槍,1924年捷克在VZ-98/22式步槍基礎上的改進型,因其有4個揹帶環,國內俗稱“馬四環”。
“俄式連珠步槍”,即俄莫辛-納甘M1891步槍,“九一八事變”時全瀋陽損失步槍12萬餘支,其中就有該型步槍10萬支及槍彈900萬發。如前文所述,這批槍大部分為奉軍採購而來,也有部分為繳獲自馮玉祥部隊及收編的白俄部隊。
曼利夏系列步槍有:“意造65步槍”,即義大利曼利夏卡爾卡諾M1891步槍,發射6.5×52mm曼麗夏-卡爾卡諾步槍彈,6發漏夾供彈,在義大利軍隊一直服役到二戰之後,正是其改進型射出的槍彈殺死了美國第35任總統肯尼迪。1920年代奉系曾大量購買義大利軍火,奉系的老對手直系同一時期也購買了數以萬計的M1891步槍,戰場上雙方用同樣的步槍互殺;“8米里曼麗頁馬槍”[中國古代度量衡有別於西方。清末近代軍事工業初創時期均採用英制,如英尺、英寸、磅等單位。民國後,在袁世凱的親自幹預下,軍事工業統一採用同今天一樣的公制單位,但並未規範名稱,於是各地叫法產生差異,如有使用英文音譯名稱的,將毫米(millimeter)稱為“米里”],即斯太爾曼利夏M1895卡賓槍,該槍發射8×50mmM1895步槍彈;“79曼利夏步槍”,即斯太爾曼利夏M1895步槍,該槍研製晚於斯太爾曼利夏M1895卡賓槍,但是同年被軍隊採用,5發漏夾供彈,其採用直拉式槍機,拉動槍機時不用旋轉拉機柄。
自制步槍有:“68毛瑟槍”,又稱元年式步槍,該槍是國內根據毛瑟M1904 6.8mm步槍仿製而成,發射6.8×57mm毛瑟步槍彈,原名光緒三十三式,民國後改名元年式,國內有數家工廠均生產過該槍,6.8mm口徑因其後坐力小、精度高等原因,民國初期曾作為中國軍隊制式口徑,後廢除。奉軍這批槍械應該來自於戰場,且由於彈藥供給問題應早退出現役而封存;漢陽造,又稱老套筒,為漢陽兵工廠仿製德國M1888步槍的產品,早期產品與M1888外觀並無大的差異,後期改進工藝,去掉了槍管外的套筒,修改了刺刀座的位置,此外,一同生產的還有馬槍型號;13年式七九步槍,即遼造13年式七九步槍,該槍由東三省兵工廠結合捷克制VZ-98/22式步槍與日製三八式步槍結構特點融合而成,外形類似VZ-98/22式步槍,槍機類似三八式步槍,發射7.9mm步槍彈,為奉軍主力步槍之一。13年式與其他仿製品不同,更重視產品質量和效能,其內部結構進行了改造且頭箍保留有閱兵鉤(據說這個小小的閱兵鉤使一個結構簡單的固定箍的加工變得特別麻煩,國民政府引進的二四式步槍上也有閱兵鉤,但後期生產時省略),沒有像國內其他兵工廠一樣為簡化工藝而捨去。除以上步槍外,奉軍還裝備過斯邊謝爾馬槍等一批老式步槍。
機槍
奉軍裝備的機槍大體可分為三類:哈奇開斯機槍及其仿製品和改進品,馬克沁機槍及其仿製品;勃朗寧機槍及其仿製品。除這三類外,亦有其他機槍裝備。
屬於哈奇開斯機槍及其仿製品和改進品的有:“滬造79手提機槍”,即上海兵工廠仿哈奇開斯輕機槍製造的四年式輕機槍;日製大正十一年式6.5mm輕機槍及東三省兵工廠仿製的17年式6.5mm輕機槍;哈奇開斯M1914重機槍;日本三八式重機槍;日本大正三年式重機槍及東三省兵工廠的13年式重機槍。13年式在初期與大正三年式一樣採用6.5mm口徑,後改為與13年式步槍一致的7.9mm口徑,以增加威力並簡化後勤。
馬克沁重機槍及其仿製品有:“大沽造馬克沁79機槍”,即大沽造水冷式機槍,系天津大沽造船廠仿造的馬克沁重機槍;“俄式馬克沁”,即俄國生產的索科洛夫M1905/10式馬克沁重機槍,該槍顯著特徵是採用帶護盾的索科洛夫輪式槍架。
勃朗寧機槍及仿製品有:進口的原裝勃朗寧M1917重機槍;國內兵工廠製造的卅節式重機槍;進口的“波蘭機關槍”,即波蘭仿製的WZ30式7.92mm重機槍。
奉軍裝備的其他機槍有:“呢鴉式機關槍”,即伯格曼MG15nA式7.92mm輕機槍, 其名稱“呢鴉”來源於型號中的字母“nA”的全拼 neuer Art (意為新型)音譯;“丹麥式輕機槍”,即丹麥麥德森7.92mm輕機槍;“79捷克式”,該槍就是大名鼎鼎的ZB26 7.92mm輕機槍,也是當時世界上效能最好的輕機槍,該槍僅奉軍在瀋陽兵工廠的庫存就超過2000挺;“柯爾特機槍”,即柯爾特M1895 7.62mm機槍,是世界上第一挺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的機槍,由於其射擊時槓桿活塞在槍管下方不停地前後擺動,與挖掘土豆的機器相仿,故有“土豆挖掘機”之稱。
其他輕武器
除上述輕武器外,奉軍使用的迫擊炮主要有英國斯托克斯76.2mm迫擊炮、奉造11年式81mm迫擊炮、奉造13年式81mm迫擊炮及奉造11年式150mm迫擊炮。
此外,在一些二線及邊緣地區駐守的奉軍由於條件待遇都比較差,還使用過甚至抬槍、前膛槍、大刀等比較落後的輕武器。
編輯/劉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