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李晗 通訊員高翔
武漢大學教授張維昊在省外科考時不幸突發腦溢血導致半身癱瘓,武漢醫生千里救援並將他帶回漢治療。在漫長的康復過程中,六旬父親把家搬到病房日夜照顧兒子,並陪著兒子完成每天8小時的康復訓練,目前已經堅持了近一年。
兒子野外科考突發腦溢血
昨日,楚天都市報記者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康復科病房看到,張維昊不但可以自主站立,在父親的攙扶下,已經可以上下樓梯。醫生說,多虧了家屬不放棄和悉心陪護,張維昊的康復程序堪稱神速。
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張維昊今年46歲,去年9月9日,他在內蒙草原上考察時由於過度疲勞,突發腦溢血不省人事,被緊急送往包頭市一家醫院搶救。雖然保住了生命,但留下了左側身體癱瘓的後遺症。
在包頭市治療了一個多月後,68歲的父親張道鮮隨同武漢的急救車,奔波1500多公里到包頭市,去年10月15日,張維昊轉到武大中南醫院繼續進行綜合康復治療。剛入院時,張維昊左側肌肉完全癱軟,身體運動功能障礙,無法坐直或站立。經過綜合評估,恢復前景並不樂觀。
父親住在病房日夜照顧
張道鮮看著病床上連翻身都困難的兒子,雖然心痛,但依舊笑著安慰兒子一定可以很快康復。從兒子住院第一天起,他索性每天住在病房,為兒子買飯餵飯,陪著做康復訓練,並在兒子的病床邊上支起一張摺疊椅,晚上就在椅子上睡覺。
張維昊告訴記者,妻子在漢口工作,平時忙碌不能每天照顧自己,兒子在漢陽讀中學,多虧了父親的日夜陪伴,給予了自己康復的信心。“先後請過5名護工,但總覺得自己親力親為更放心。”張道鮮表示,自己年輕時注重鍛鍊,如今雖然年紀大了,但身體素質還不錯,即使再照顧兒子兩三年都沒問題。
昨天下午,記者在醫院康復活動中心看到,張道鮮先陪著兒子在康復儀器上進行刺激肌肉收縮的訓練,又陪著兒子練習步態,即使醫生在為兒子按摩時,他也在一邊慈祥地注視著兒子,陪兒子聊天解悶。
兒子恢復速度遠超預期
張維昊的康復醫師張東東介紹,張維昊每天需進行8小時的康復訓練,即使有護工和醫護人員照料,張道鮮每天都堅持陪在他身邊,從未缺席。
日復一日的訓練,張維昊的恢復程序比預期大大縮短,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醫師廖維靖介紹,從上月開始,張維昊不但可以坐起、站立和行走,甚至還能在不用攙扶的情況下上下樓梯,語言表達也基本恢復。這樣的恢復速度超出了所有醫護人員的預期。
“除了醫護人員的努力,與家屬的堅持和照料也有很大關係。”廖維靖表示,腦溢血導致大腦組織受損,康復過程艱難而漫長,自己曾見過不少家屬甚至患者本人“熬不住”日復一日的枯燥訓練,放棄康復治療,非常可惜。父親張道鮮的日夜陪伴和精神支援,令張維昊的康復之路事半功倍。
八歲,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年齡,也是一個撒嬌的季節。有家人陪伴、有爸媽疼愛,有夥伴玩耍.......但,這一切對於陝西省嵐皋縣石門鎮平安村五組的八歲男孩喻志鴻來說,似乎都是那麼的遙遠。1歲多,媽媽離家出走;3歲時,爸爸把他寄養在別人家後,自此杳無音訊。如今,他只能與年近七旬的爺爺相依為命,生死相依。
“都說養兒能防老,可他們兩口子(指兒子兒媳)連自己的親骨肉都不要了,一走就是五六年,一分錢、一個口信都沒有,太狠心了啊!假如有一天我不在了,我真是死不瞑目!”67歲的老人喻田成一邊說一邊擦著眼淚。就這樣,爺孫倆在期盼中一天一天的熬到了現在。
據老人介紹,喻志鴻的父母是自由戀愛、未婚添子。由於當時家庭比較貧寒,孫子喻志鴻的媽媽在2010年生完孩子後,便藉口離家出走了。孩子媽媽走後,兒子喻立平在家堅持了3年,在一個上午,他把3歲的孫子託管給學校旁邊的一戶人家後,也棄子離家出走了,至今已5年,沒有一個電話,沒報一個平安,沒給過一分錢,沒帶回一個口信,生死不明。
喻志鴻今年上二年級了,他的家住在一條小河的對岸,離河岸約400米,離學校約3公里。為了讓孫子多學點知識,日後好出人頭地,爺爺每日既當“爹”又當“娘”,凌晨5點起床,給孩子穿衣服、洗臉、做早點,送孩子過河,再到學校,從不間斷。如遇下雨漲水,他們又不得不爬山鑽叢林去學校。“我們是單家獨戶,孫子年齡又小,每天不接不送,心裡不放心啊”爺爺說。
據瞭解,喻田成老人今年67歲,年老體弱。為了讓孫子吃得飽、有肉吃、不缺營養、不餓肚子,老人還專門借錢養了1頭豬、4只雞和耕種了3畝土地,加上鎮村每年給他們解決的6000餘元低保金,就是他們全年的收入。
喻志鴻是個很懂事的孩子。看著爺爺那麼辛苦,每日放學回家後,他總是幫著爺爺端水、洗菜、做飯、拿柴火、餵豬。雖然爺孫倆日子過的十分清貧,卻很快樂、幸福!2017年6月25日,嵐皋縣社會愛心人士瞭解情況後,在駐村工作隊負責人、村幹部和老師的陪同下,特意為他們送去了米、面、油、衣物、被子、文具等日常物品。雖然愛不是很多,但積沙成塔,積水成河。【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7-06-27)
2017年6月2日,姥爺終於擺脫了疾病的折磨,用一種“解脫”和決絕的方式,告別了他生活了89年的塵世。告別了他口中所謂拖累的老伴兒和子女,臨終遺言是“不要為我哭”。
姥爺患病不能自理已有兩年多,媽媽和小姨都是輪流去照顧他,舅舅舅媽比較忙,但也經常去照應。媽媽和小姨各自有小孫子孫女需要看顧,還在外地,有時候不得不離開去忙碌。有時候還需要同樣年邁的姥姥照顧姥爺。姥姥還年長姥爺幾歲,耳朵聾了,拿東西的手也是抖個不停。姥爺自得病後說話不清,姥姥聽不見,姥爺就急的直咬牙,姥姥心裡也是乾著急,每次去看他們,都看到倆人一次比一次瘦。
我媽說,每次我們去照顧你姥爺,他就高興,病也好一些。每當跟他說有事要離開,他就沉默不語,臉色也不好看,可也不阻攔。他知道兒女這個年紀都有好多事要忙。兒女一離開,姥爺的病就嚴重,然後我媽和我姨他們急急處理完事情再趕回來,回來後姥爺的病就會好一些。那一段時間,我回去的也比較勤,每次都給他買他最愛吃的點心。去看他的時候,子孫滿堂的,他看著我們就高興,我們走的時候他就依依不捨的。他還有好多孫輩,他也同樣盼望他們能經常回來看看他,可他從來不要求。
姥爺走的那一天,所有的後輩都回來了,天南海北的,大家進進出出忙前忙後,不勝哀舉。我心裡跟姥爺說:“姥爺,這次終於齊了,我們都回來看你了。”可惜他看不到了。那天我們最擔心的是姥姥,我們各人用各人的方式安慰著她,她是我們唯一的寶了。
我看到家裡亂亂的,政府給修整的房子還未完工,姥爺也沒來得及住住新房就走了。吃飯的碗盤也都沒刷。我默默的做起了這些事情,以前就只是來看看,說說話,放下東西就走了,從來沒幫他們做過什麼家務活。那天我把盤子刷的很乾淨,家收拾的很乾淨。可惜姥爺看不到了。
我姨用哭的沙啞的嗓子跟我說:“你姥爺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陪伴和照顧,哪怕錢不掙,孩子不看,也應該輪流陪在他身邊,讓他身邊天天有子女照顧。至少這樣都不會有遺憾。”
是呀,我們小的時候,父母日夜不離的養育照顧我們,等他們老了病了不能了,同樣需要我們的陪伴與照顧。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再去後悔和遺憾,那就太晚了!
(2017-06-17)
網路配圖
民警找到報警人王先生,王某稱其父剛剛去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實在不該爭吵,可這當姐姐的也太自私了吧,把該屬於大家的東西自己一個人藏了起來,如果今天讓他走了,這件事情就更沒法商量了。”王先生訴苦道。
民警瞭解到,與王先生爭吵的人是他的姐姐,原因是姐姐一個人趁大家都料理老人的事情時,自己竟然將老人的房產證、銀行存摺給藏起來,欲佔位私有。王先生髮現此件事情後,今日趁姐姐在場,便想從其手中將房產證、存著拿回來,不讓其私自佔有。王先生稱母親去世早些,這些年父親由其姐弟二人輪流供養,平時沒有什麼矛盾,相處的也算和睦。可在老人後事還沒有處理完畢之前,姐姐竟然先下手,將老人的財產握在手裡。
姐姐也承認收了老人的房產證以及存摺。自己之所以收這些東西理由是,這些年自己伺候照料老人比較多,自己付出的多,理應老人去世後將老人的財產補償給自己。
在父親去世第二天,姐弟二人為父遺產爭論不休的荒唐警情讓民警很是驚訝。勸告雙方先將老人後事順利處理好。老人名下的房產、財產也不是誰拿在手裡就屬於誰的財產,對於財產的分配在法律上有清晰明確的劃分,不要在此事上讓左鄰右舍看笑話,如果雙方還為此事爭執,王先生可向法院提出訴求,透過法律程式解決問題。
(燕趙都市報 記者 劉濤)
(2017-06-12)
今年已80高齡的何永弟,可謂一生坎坷,但是陝南山區農村人的倔強和要強,體現在老人身上,淋漓盡致。何大爺在年近不惑之時,才娶妻生子,不料就在孩子快滿週歲的時候,妻子患病不治離開了人世。從此既當爹又當媽含辛茹苦二十載,將兒子何學義一手拉扯大。
就在兒子成家立業,娶妻生子,他剛剛抱上孫子,準備安享晚年之時,又一個天大的災難又一次降臨了:外出打工的兒子不幸遭遇事故造成下半身終身癱瘓!何永弟清清楚的記得,那是1995年,孫子還不滿一歲。
何學義自知自己已經是一個“廢”人,給不了妻子幸福和未來,就多次勸說妻子改嫁,直到8年後的一天,何學義堅決把妻子給嫁了出去!從此何大爺就不得不揹負起這三個光棍的家。
沒有了兒媳的幫襯,日子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但是何大爺心裡沒有怨念,他深知兒子作出讓兒媳改嫁的決定,心底一定很苦,兒媳久久沒有答應,苦撐了8年,也已仁至義盡。
只是剩下的日子更加艱難,且不說兒子高昂的治療費用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就是眼下照顧何學義父子倆的生活起居,已經忙得焦頭爛額。然而這個倔強的山區男人,就這樣就這樣日復一日年的堅持了十幾年。如今孫子也慢慢長大,雖然不到18歲就開始了外出打工的生涯。
孫子外出務工補貼家用,剩下這對父子就在家裡相依為命! 他們人老身殘卻志不殘,不等不靠,憑著自己的勤勞,也把日子過得像模像樣!父親何永弟下地幹活,兒子何學義在家操持力所能及的家務,父子兩人相互照應,相互體諒。
這幾年,山區扶貧攻堅工作開始後,村上動員貧困戶搞養殖興產業,80高齡的何大爺毅然率先報名,一下就養了100只雞和2頭豬,加上原有的1頭豬,算是畜禽滿圈、槽頭興旺,成天圍著雞跑、圍著豬轉,抽空還要到田地裡幹活,還要照顧癱瘓的兒子。
何老漢用行動與命運作鬥爭,用自己的有生之年、用實際行動脫貧,撐起了這個命運多舛的家!歡迎關注頭條號“李氏唐朝”,這是一個用圖講故事的地方。
(2017-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