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29日訊 4月28日,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版權協會理事長、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版權局)副局長閻曉宏做了“中國版權事業的新起點——視聽表演北京條約出臺始末”為主題的線上分享,並回答了部分觀眾提問。他提出,版權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不是區塊鏈問題,是把優質的作品遴選出來。同時,優質作品的廣泛使用,會使相關的每一個產業都受益。
有人表示《視聽表演北京條約》(以下簡稱“北京條約”)需要30個國家或地區批准加入,才意味著條約生效。是不是以往的國際條約也是如此?
閻曉宏表示,締約和批准是不同的。締約是有權在條約文字簽字的代表簽字。批准是締約方政府正式向世界知識產品組織遞交批准書。不同的國際條約生效需要締約方數量不一樣。本次需要30個締約方批准是在北京條約文字中明確規定的。
締結北京條約,對推動我國智慧財產權向前發展是非常必要的。那北京條約生效後哪些產業會特別受益?
“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非常大。人們對精神產品的消費是一個劇增的態勢。其佔用了很多閒暇時間。其所帶來的流量和規模效益是不可低估的。” 具體到產業,閻曉宏如是說。他還表示,影視產業的空間也非常大。
同時,他指出,一個產業如果受益,在契約原則下,需要處理好平衡關係即權利和權利使用的關係。
版權不僅帶來的是一種文化,也能帶來財富的增長。閻曉宏說:“優質作品的廣泛使用,會使相關的每一個產業都受益。”
有人提問到,如何理解講座題目中的“新起點”?
閻曉宏表示,我們應持謙虛的態度。“不應過多注重智慧財產權數量,而應注重其產生了何種社會效益和市場效益。” 閻曉宏說到。他指出,近年來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數量劇增,我們應努力挖掘更有價值更優質的版權作品,而不是一般泛泛的。
有人提問到,在人工智慧、區塊鏈、5G等新技術發展的當下,這些會對未來版權產業產生什麼影響?
現下的作品指的是自然人創作的產品。閻曉宏透露,近期著作權法修正中,人工智慧創作的作品是否享有著作權一個討論的熱點。他表示,對於人工智慧的作品,不能簡單來看,應重新審視作品的概念。即便人工智慧創作的產品不屬於著作權,也應有一部法律保護其權利。
“版權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不是區塊鏈問題,是提升作品的門檻,把優質的作品遴選出來,並賦能。” 閻曉宏表示,好的作品加上好的傳播是文化發展最重要的。同時,在公共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向優質資源傾斜。“剛加入WTO的時候,是以保護為主,現在已經進入保護、應用、管理並行的階段。”
【來源:中國經濟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