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徵信引流平臺好信用正式上線, 信用建設撬動普惠金融

由 卯秀珍 釋出於 綜合

  在7月中旬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中,中央再次強調發展普惠金融的意義,並首次提出“建設普惠金融體系”,發展普惠金融正逐步被提升為國家戰略高度。而中國金融服務體系能夠改善和提升“普惠”度,信用建設是關鍵。

  我國徵信行業起步較晚,且基本以人行徵信中心為主導,徵信的覆蓋範圍有限,這也極大限制了金融“普惠”。據新華社瞭望智庫聯合前海徵信釋出的《中國社會信用體系發展報告2017》顯示,截止2016年9月,人民銀行個人徵信系統共有2927家接入機構,收錄自然人數8.99億,其中4.12億人有信貸業務記錄,超過一半的自然人沒有信貸業務記錄。

  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對於高淨值且信用良好的使用者更加青睞,這無形之中將大部分缺乏信用記錄的使用者拒之門外,當他們出現資金週轉困難時,很難享受到信貸支援。而網際網路金融的爆發式擴張,足以證明這部分長尾客群的金融需求龐大。不過,金融的本質是風險控制,網際網路金融尤其是完全零抵押、零擔保的純信用貸款模式,對長尾客群的信用情況、信用質量無疑要求更高,這也加速了芝麻信用、騰訊信用、好信用APP這類第三方平臺的誕生。

  好信用APP提高信貸服務效率

  據介紹,好信用APP是由南京智池資訊科技有限公司傾力打造,麥芽資料提供大資料技術支援的徵信引流平臺,於9月26日正式上線。好信用APP主要為使用者提供好信分查詢、信用成長計劃打造、信貸機構產品、信貸管理等信用信貸服務。其中,好信分主要從使用者的身份特質、社交關係、信用歷史、履約能力等多方面評定使用者信用情況。平臺會根據使用者的好信分給予推薦適合的借款平臺,對於貸款被拒的使用者,提供相應分析,並給其制定合理的信用成長計劃。

  除信用風險防控外,好信用APP還進行精準引流,幫助企業以低成本篩選優質客戶,降低信貸風險。除了篩選信用不良者,防範惡意欺詐,對於拆東牆補西牆、實則無償還經濟實力的使用者,好信用APP透過聚合信貸平臺,實現信用資訊共享聯動,有效避免使用者進行多頭借貸,讓信貸風險更加可控,提高信貸交易服務效率。

  大資料打牢信用建設“基礎樁”

  無論是對個人的信用評分、信貸產品匹配,抑或是幫助企業使用者實現精準引流,防控信貸風險,挖掘信用價值的科學性、有效性,都離不開大資料的支撐。據瞭解,好信用APP背靠的麥芽資料,是一家基於大資料技術應用的第三方資料科技公司,麥芽資料透過整合各個資料來源及第三方供應商,綜合收集、分析、決策、處理使用者各種行為產生的資料,建立了大資料徵信系統、大資料信貸決策引擎系統、大資料營銷系統、智慧分散投資系統四大系統。目前,其資料介面可覆蓋80%的使用者信用資料,能對使用者群進行2700多個欄位的實時查詢,並從500多個維度對資料進行分析決策。

  用資料來刻畫個人的信用情況,是一種更真實、更高效的方法。利用大資料技術萃取有價值的信用資料並予以分析,挖掘信用資訊之間的關聯,綜合評判信用主體,從而有效進行信用風險防控。“透過金融科技技術,挖掘信用價值,讓信用經濟成為一種可持續發展資源,幫助更多的人得享普惠金融之便,更多的企業在金融領域裡更好的生存發展,這就是我們打造好信用APP的價值和使命。”南京智池董事長梁振邦先生進一步強調。


  黑龍江日報9月11日訊 日前,記者從哈爾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獲悉,繼省、市政府召開成品油整治工作會議以來,該局按照省、市統一部署,印發了《成品油市場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明確工作目標、整治重點、保障措施等,先後3次組織召開全市市場監管系統成品油市場專項整治工作專題會議,並組成6個督導檢查組,對各區、縣(市)局專項整治工作進行督導檢查。截至目前,該局已對涉及商標、計量、非法生產調製銷售成品油等立案86起,結案29起。

  據瞭解,為確保整治工作取得實效,該局採取超常規手段,對全市加油站油品質量實行抽樣送檢全覆蓋,在具體組織實施過程中,邀請市產品質量檢驗院專家對參與成品油執法檢查人員進行安全、抽檢等方面的專業培訓,組織各區、縣(市)局採取分片包乾形式,對各轄區內的生產、經營企業逐一進行抽樣送檢,特別是對社會加油站,做到了不漏站、不漏項,切實把成品油抽檢全覆蓋任務落到實處。

  在專項整治中,全市市場監管系統共出動執法檢查人員3758人次,檢查加油站1682戶次,對成品油生產企業和加油站油品質量抽檢送樣934批次,經檢驗查出91份不合格檢驗報告,將依法對涉案企業進行調查處理和行政處罰資訊公示。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袁巖波自由飛翔”:草尼媽,怪不得環保不過關

  網友“lmly”: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網友“收售高階奢侈品”:我根本不相信我們有合格的油,哪怕食用油都不合格。

  (2017-09-11)


  來源企鵝號:飯後談車

  各位父老鄉親兄弟姐妹們:

  歡迎來到我的大魚號~我會每天給大家推送各種優秀的文章。您對文章有什麼看法和意見,可以在文章的下面任意評論和吐槽!

  隨著科技和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對於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智慧城市""平安城市"等生活理念相繼被大眾倡導,智慧停車場也成了人們需求的物件,那麼,停車場系統市場需求正旺,停車場系統企業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遠距離不停車通行

  車牌識別技術結合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TC)識別車輛,過往車輛透過道口時無須停車,即能夠實現車輛身份自動識別、自動收費。在車場管理中,為提高出入口車輛通行效率,車牌識別針對無需收停車費的車輛(如月卡車、內部免費通行車輛),建設無人值守的快速通道,免取卡、不停車的出入體驗,正改變出入停車場的管理模式。

  二、停車管理、收費方式無人化

  傳統的停車場一般採用出口刷卡或繳納現金的收費方式,收費速度慢、效率低,因此在一些大型的停車場出口常常能看到很多車輛在排隊等待繳費,容易造成堵住出口。集中式收費管理,採用微信、支付寶、銀聯支付等電子支付手段,自助繳費終端、手機APP等方式,讓車主停車費直達物業賬戶,完美規避中間環節,實現收費無人化。

  基於物聯網和雲計算服務的停車管理和運營管理系統,打破單個停車場系統的資訊孤島,實現多個停車場在同一平臺上集中統一管理,系統整合車輛進出管理、收費管理、語音提示等多種實用技術,實現管理無人化。

  三、影片反向尋車

  現在國內的很多停車場都是超大型的,車主要在幾百個甚至上千個車位中找到自己愛車的停放位置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應對大型停車場車主返回車場找車難的問題,反向尋車系統成為繼停車誘導系統之後又一個不可或缺的子系統。

  影片反向尋車系統在於為車主輕鬆解決找車難的問題,當車主駕駛愛車進入停車場,停好車後無需進行任何操作即可離開,透過影片影象拍攝及處理技術,系統能夠全自動車輛定位,車主只需模糊輸入車牌號即能顯示愛車所處的位置,系統並給出最快到達車位的方案,幫助車主快速找到車輛的停放位置,節省時間。

  四、免佈線停車場

  傳統的停車場往往需要多重佈線,安裝過程更復雜且施工時間長,還會對建築和地面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性影響,免佈線停車場則能充分發揮IC卡的優勢,系統離線脫網也能收費。免佈線停車場管理系統不能不說是停車行業發展的一個重大突破。

  傳統的停車場管理模式越來越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了,且對於停車場內部的停車引導、找車、快速進出等功能則鞭長莫及,而且在收費這個環節上也存在繳費方式單一、人工管理效率低下、存在收費漏洞等問題,無法對停車場整體的系統進行整合及資源最佳化配置。根據市場的推動,停車場企業應從以上四個方面入手,才能不被市場的潮流所遺棄。

  一顆孤獨寂寞的心需要關注來撫慰,我需要關注,因為關注讓你我更親近 。

  (2017-09-15)


  小編今天開啟芝麻信用,發現有什麼不同,仔細一看原來多了一個企業信用

  小編沒開店,以為開不了,就點進去看看。沒想到能開通,一下子變成1500分了。

  企業信用分在1000-2000之間,看來我這1500分,相當於個人芝麻信用的500分左右。

  目前企業信用,功能上只有寫認證功能,對個人使用者作用不大。以後可能會加入更多功能。

  支付寶加入企業信用是芝麻信用以來最大一次更新,看來支付寶要打入小微企業的市場,再布很大一盤棋。快看看你的企業信用多少分吧,常理來說越早開通分數越高哦。

  (2017-09-09)


  我國在商品經濟社會條件下

  信用觀念與信用制度的缺損

  (下)

  (承上篇)

  事實上,信用發生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有些責任,可以讓法律來衡量;而有些責任因發生於法律的“灰色”地帶,則可以讓社會或公眾輿論——如媒體等來說話。但是,每個具體的信用發生人,必然也有自己“難唸的哪一本經”。這個經沒念好,不能只怪了別人、只怪了社會,還要怪一下自己——這就是以下的第三節——信用發生人的個人責任的缺損。

  第三,信用發生人的個人責任的缺損。

  在開始第三節及以下的第四節——信用發生人的社會責任缺損之前,要說明一下:這裡所指的信用發生人,本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但由於法人的構成,也包含了一定的信用關係,因此,在以下兩小節所指的信用發生人,主要是指自然人(當然,以法人的角度去加以理解、把握亦不為過——只不過要複雜些)。

  而就本文的整體來講,如果說前兩小節主要是從宏觀、策略的角度,去談中國在商品經濟社會條件下信用觀念與信用制度的缺損的話,那麼,後兩小節則主要是從微觀、謀術的角度去加以認識、理解與把握;如果說,前兩小節是從社會的信用制度、結構等層面,去認識信用發生人的責任的話,那麼,後兩小節則是從信用發生人的個人的信用觀念、能力等層面,去理解信用發生人的責任。

  在人類的現實社會(包括所謂的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中,其實並不是說所有的人——最起碼可以說是大多數人(信用發生人),一開始就意圖以欺騙的方式來利用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來謀求或稱之為創造與實現自身所需要的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因為,對於那些意圖以欺騙這樣的方式或途徑,來利用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以謀求其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的創造與實現的人(信用發生人)來講,已經不是單純的所謂信用的問題,而是一個嚴肅的、包括政治在內的法律問題——這是一個人們所“慣用”的“階級”或“階層”的立場問題。

  對於許多“普通”的人(信用發生人)來講,他們之所以“開出”信用的承諾,就是透過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來參與建立一個相應的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體系,以便增強自身創造與實現其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的能力。

  在這個信用關係及其價值體系的建立、建設的過程當中,信用發生人是本著“美好”的願望或計劃,希望透過自身所“開出”的信用承諾,來保證所建立的信用關係和所建立的價值體系,能夠持續、穩定地存在與發展下去。但是,社會的實際,往往對人們所“開出”的信用承諾,給予了令人啼笑皆非——甚至是令人異常尷尬的客觀“考驗”。而這些種種的“考驗”,也就成為了我們的信用發生人們,是否能夠承擔起自身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的責任的“試金石”。

  在人們所“開出”的信用承諾中,究竟要拿出什麼樣“籌碼”來接受這些對自身信用責任的考驗呢?

  對於僅僅透過提供生產資料資本(資產)以建立其信用關係的信用發生人來講,這非常的簡單——因為,這些代表信用發生人的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的,“貨真價實”的生產資料資本(資產)的提供,“足以”保證了其“出資人”所“開出”的信用承諾。

  但是,在人類社會的商品經濟已經發展到現階段的歷史時期;在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已經發展到要用知識經濟來命名的社會條件下,生產力本身已經作為了一個重要的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的“籌碼”,來“開出”其信用承諾的保證。更何況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信用發生人)來講,無論是他們利用其生產資料資本(資產)的投入,還僅僅利用自身生產力資本(資產)的投入,都在意圖利用這個投入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來主動、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以這個信用關係為基礎的價值體系的建立與建設,以便能夠使自身可以創造並實現更多、更大及更有保障的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

  因此,在這些形形色色的信用發生人當中,不僅包括各種型別的主要以生產資料資本(資產)為基礎,而“開出”信用承諾的信用發生人——如借貸人(包括借方與貸方),還包括主要以生產力資本(資產)為基礎,而“開出”信用承諾的信用發生人——如政府機構的官員、公務員;企業的各級經營者;從事社會學科領域中的政治與公眾事業的社會活動的工作者;從事各種包括社會、經濟在內的各種社會服務或諮詢等行業的經紀人;以及從事其他社會服務業——如科研、教育、律師、會計以及文體娛樂等事業的從業者等。

  作為“本來”就不“打算”或無意逃避信用發生雙方的法律與道義責任的信用發生人,無論他是信用的“發出”人,或信用的“接受”人也好,還是他的信用的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的保障,是以生產(生活)資料為主,或生產力為主,其信用發生的目的只有一個——這就是意圖利用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以及以這個信用關係為基礎所建立的價值體系,來達到其創造並實現自身所需要的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

  但是,這個目的是否能夠有效或最終達到;是否“真的”可以使信用的發生人,可以不必去為所面臨或所需要承擔的責任(無論是法律責任,還是道義責任;也無論是個人責任,還是社會責任),就可以“坦然”地實現,則是一個非常具體而切身的個人問題。

  這個問題所顯現的個人的信用責任,突出地反映了信用發生人的,包括識知力、實踐力等在內的人的生產力的物質質量與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因此,信用發生人的個人責任,絕不是一個空洞或“說說而已”的名詞、概念,而是具有實質內容的,反映信用發生人的生產力水平的物質質量與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的物質與社會範疇。

  信用發生人所需要的識知力和實踐力,是一個涉及面比較廣的理論與實踐課題。在此,僅就這個識知力、實踐罰所包含的,信用發生人在信用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過程中所需要的判斷力、預見力和應變力,對信用發生人的個人責任承擔的重要性,作一個簡短的說明。

  作為信用的發生人,無論是其站在什麼樣的角度,或以什麼樣的條件去發生、去建立其信用關係,都必須對這個信用關係所構成的雙方或多方的信用發生人,有一個比較客觀、全面的判斷。因為,這是信用發生人為此而為其所“開出”的信用承諾,作出的最初的或第一個個人責任的承擔的“決定”。假如,這個判斷出現重大或嚴重的失誤,那麼,毫無疑問地將使信用發生人的個人責任的承擔及承擔的過程、結果,陷於非常不利或尷尬的物質與社會環境之中。

  在人們現實的商品經濟社會的活動中所出現的大量的所謂商業活動、投資活動失敗的事例——如商業合約的撕毀;股票投資的深度“套牢”;信用金融資本存在與發展的核心或基礎的流動資本,因轉化為固定資本(資產)而成為呆帳;以及產業投資的“爛尾”等,都是基於人們對信用發生方(包括已方和他方)的判斷的失誤。而這個判斷的失誤,除了從法律、道義的社會角度,去尋找它發生的原因之個,更重要的還在於信用發生人的個人責任的缺損。

  這是因為人性中的貪婪,往往扭曲了人的判斷(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內容上)。而這個被人為、主觀扭曲的判斷所造成的後果,自然也就把信用發生人的個人責任,逼入了“死衚衕”——甚至於絕境。而這一後果,也同樣地把信用發生人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以及以這個信用關係為基礎所建立的價值體系,逼入了“死衚衕”與絕境。

  事實上,在我們的個人生涯和社會生活中,為了透過建立一個穩定、發展的價值體系,來發生、建立所需要的信用關係時,並不是沒有作過一些有益的判斷——甚至有許多判斷,在人們事後的回顧、反省或總結中,都顯示了它的明智或正確。但是,為什麼人們在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的過程中,總是“不免”地遺漏或拋棄了這些“本來”是明智、正確的判斷呢?責任可以歸咎到許許多多的方面。但對於個人責任來講,最大、最實質的責任就是自身的貪婪,使我們意圖利用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在謀求其自身所需要的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的過程中,嚴重忽視了信用關係發生的已方、另一方和其他方的利益或權利的訴求。這就註定地為人們因發生、建立的信用關係而所需要承擔的信用的個人責任,埋下了“不祥”的種子。

  因此,在人們“拿”自己或“用”自己所擁有的生產(生活)資料,去發生信用之始,就應當十分清楚地明白——這個信用的發生、建立,絕不是僅僅可以利用它來創造和實現自身所需要的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就可以“了得”的。而是連帶著要為這個信用,承擔著一系列的包括法律、道義責任在內的個人責任的;同時,也連帶著為這個信用的發生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以及以這個信用關係為基礎所建立的價值體系,承擔著一系列的包括法律、道義責任在內的個人責任的。否則,必將因自身的貪婪,而被他人所利用;必將因這個被利用而使自身的信用掃地;最後也必將使自身所擁有的生產力以及生產(生活)資料的物質質量與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成為他人刀俎的魚肉。

  一旦我們決定以自身的所擁有的生產力和所掌握的生產資料,去發生、去建立我們所“需要”的信用關係,那麼,不管我們對這個信用關係的發生、建立的判斷,是否“最終證明”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都不能改變一個“即成”的事實——那就是要為這個準備或正在發生、建立的信用關係,承擔包括法律、道義責任在內的個人與社會責任。正因為承擔了這些責任,我們也就不得不為信用以及信用的關係的發生、建立的過程,作出一個系統、“科學”的預測。以便為這個發生、建立的信用關係,以及以這個信用關係為基礎而建立的價值體系的存在與發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在人類社會——尤其是在人類的商品經濟社會,人的行為總是存在著許多的“無奈”——就連人們的信用的發生與建立的過程,也總是透著這份的無奈。當人們經過判斷而“確定”去發生、建立其所“需要”的信用關係的時候,又不得不為保障這個關係的存在與發展——更實質地講,是為保障信用發生人能夠有效、有利(力)和持續地利用這個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和以這個信用關係為基礎而建立的價值體系,來創造與實現其自身所需要的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而為這個信用及信用關係的存在與發展,提供一些“預防”性的保障措施。

  這對於“信用”二字來講,實在有些不“忠”不“義”亦無“信”。然而,對於人這個具有鮮明的主觀能動性的物質質量與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要素來講,又豈能以這些不“忠”不“義”亦無“信”可以了得的呢?因此,為了使人們的信用以及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更少地存在“真的”不“忠”不“義”及無“信”,人們也就不得不增強、發揮人類的識知力。從而,以提高人們對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和以這個信用關係為基礎而建立的價值體系的存在與發展的過程、前景及責任的預見力、承擔力。

  有關信用發生人所需要具備的預見力,一方面有賴於自身的識知,而另一方面也有賴於對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的另一方或其他方——甚至包括同已方、另一方和其他方的“第三者”的識知。這是一個非常具體而繁雜的“理論聯絡實際”的工作,在此,由於條件所限,也就不一一闡述了。在此,謹就人們在預測(預見)信用發生、建立所經常存在或出現的一個問題——即以什麼樣的識知(如經驗等),來提高自身對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以及以這個信用關係為基礎而建立的價值體系的存在與發展的預見力,作這樣一些“說法”。

  古往今來,人們一直想透過所謂的經驗、教訓(包括理論的、實踐的)等,來提高自身的預見力——尤其是在中國這短短的、但卻是“突飛猛進”的數十年的商品經濟社會改革中,也“的確需要”這樣或這些經驗、教訓——這不過就是為了自身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和以這個信用關係為基礎而建立的價值體系的存在與發展,能夠保障或保證自身所創造的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最終”實現的目的。但是,在一個對商品經濟社會——尤其是“冠”之以社會主義的商品經濟社會的識知的“貯存”,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不是十分豐富的社會來講,如何吸取所謂的經驗、教訓,以提高保障信用發生人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以及以這個信用關係為基礎而建立的價值體系的存在與發展的預見力,就顯得“異常”重要了。而令人遺憾的是,在中國的商品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這一類所謂吸取經驗、教訓,而實質並未從中吸取經驗、教訓的經驗、教訓,顯然多了些;慘痛了些。

  為什麼?

  談起來是“一籮籮”。不過最重要的是一點:我們往往為我們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及價值體系的發生、建立,犯了一個不斷重複的錯誤——那就是過分的“崇拜”成功,而忽視了失敗。其結果就是我們沒有為我們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和以此為基礎而建立的價值體系,提供系統、科學的保障措施——換言之,也就是我們的預見力的不足或不全面,導致了我們沒有足夠的方法或途徑,來保障我們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和以這個信用關係為基礎而建立的價值體系,能夠穩定、持續地存在與發展下去。於是,在我們的商品流通與資本流透過程中,屢屢出現“重複”而“低階”的推卸、逃避個人信用責任,或欺詐、被欺詐的事例等,也就算不上是什麼“新鮮”事兒了。

  筆者還需要或能夠“囉唆”些什麼呢——失敗是我們的“母親”。假如,我們把這個“母親”亦棄之如弊履,那麼,我們所能更全面、準確地預見到些什麼呢?我們能為自身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的存在與發展,提供什麼樣的“安全”保障呢?我們又能為以這個信用關係為基礎而建立的價值體系的存在與發展為依皈的你、我、他,更有利、有理、有節而有效的做些什麼呢?我們又怎麼去為我們自己、為與我們發生信用關係或與我們因這個信用關係而建立的價值體系的所有的信用發生人,創造與實現多少自身及各自所需要的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呢?

  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市儈”、功利到只想知其然,而無意去知其所以然;只追求其成“王”,而不知敗則未必就為“寇”。於是,在我們以及我們身邊,總是出現信用危機;總是為個人信用的“失落”而倍受指責、猜忌;總是因這個信用的危機、“失落”而給信用發生人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以及以這個信用關係為基礎所建立的價值體系的“分崩離析”,而承擔包括法律、道義責任在內的個人與社會責任。

  在簡短地談了以識知力為主,實踐力為輔的判斷力、預見力之後,下面再簡短地談一下以實踐力為主,識知力為輔的應變力。

  應變力是什麼呢?

  是果敢、理智地面對自身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信用關係和價值體系所面臨的存在與發展危機、挑戰?還是一“走”了之地逃避這些包括法律、道義責任在內的個人與社會責任呢?

  中國有一個《孫子兵法》,人們也“津津樂道”其中的三十六計“走”為上。假如,人們對自身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在面臨需要承擔責任的當際,也是如是這樣一“走”了之地“應變”的話,那麼,我們對自身所發生、所建立的所謂信用、信用關係和價值體系的承諾,又算是什麼呢——用一句非常“爛”而不雅的話來講,就是連“狗屁”都不是的“屁”話。

  人們不要認為自己有了這些能力——如什麼識知力、實踐力;如什麼判斷力、預見力,就可以真正“坦然”或“瀟灑”地應對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信用關係,以及以此為基礎而建立的價值體系的存在與發展危機了。這個“註腳”其實是落在了一個點上——這就你是否有能力應對這些危機——也就是在此所謂的應變力。否則,信用發生人所承諾、所承擔的信用責任——不管是法律、道義責任,還是個人、社會責任,都是空洞的不算是什麼“東西”的東西了。

  這不是什麼感慨之言,而是一個人——一個信用發生人所必須也必將面對的責任。因為,再明智的判斷,再準確的預見,都不可能逃避一個基本也是經常發生的事實——那就是人類的一切社會活動——尤其是人類商品經濟社會的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的創造與實現活動,都不是一個所謂“自我”價值的創造與實現過程,而是一個相互作用下的價值創造與實現過程。在這個相互實現的過程中,又有多少判斷、預見可以“支援”人——信用發生人,對己、對人、對社會的“明智”與“準確”的判斷與預見呢?於是,我們就不得不說:一個人的智慧、能力所支援的信用、信用關係,和以此為基礎而建立的價值體系,不僅在於我們的識知力,也在於我們的實踐力;不僅在於我們的判斷力、預見力,也在於我們的應變力。

  對於信用發生人的應變力來講,不僅反映了其信用發生人的包括識知力、實踐力在內的信用責任的承擔能力,也反映了信用發生人承擔信用責任的人格力量或魅力,以及其所具有或應有的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

  逃避信用責任以保護信用發生人的自身利益(這個利益,是在權利有所缺損的條件下存在的),固然是信用發生人在面臨信用、信用關係和以這個信用關係為基礎而建立的價值體系的存在與發展的危機時,所採取的某種“慣用”的“自我”保護措施。但是,這個措施對於信用發生人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以及以這個信用關係為基礎而建立的價值體系的整體的存在與發展,則是弊大於利。

  然而,令人遺憾地是在當今的人類商品經濟社會——尤其是並不發達的商品經濟社會中,無論是在信用觀念上,還是在信用制度上都充斥著信用發生人,總是以逃避個人的信用責任為“要策”的面對、解決所面臨的信用危機的“事件”——這些“事件”,也當然地隨著其社會體制、文化等的不同或差異,表現在政治領域或經濟領域;國內事務或國際事務等方面。其結果,不僅是使逃避信用責任的信用發生人的個人、社會信用“掃地”,而且,更有甚者,則是棄自身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的信用發生人的另一方或其他方的利益及權利的存在與發展於不顧。從而,導致整個信用關係以及以這個關係為基礎而建立的價值體系,面臨更大的信用危機之中——如銀行信貸的“失控”而導致其破產;企業資本在流透過程在的“失誤”而導致其資本被資產化等等。

  其實,信用危機對於信用發生人來講,就如同人的人生所經歷的風風雨雨:你可以與你所發生、所建立信用關係的信用發生人,同舟共濟、榮辱與共地去面對;你“自然”也可以拋棄與你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的信用發生人,而逃避“這場暴風驟雨”。在此,對信用發生人的信用,以及其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的考驗,僅在一念之差間而盡顯信用發生人的人格力量與魅力。於此,有誰可以否認信用發生人的人格力量與魅力,不具有或應有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的物質質量的呢?又有誰可以否定信用發生人的人格力量或魅力,不是信用發生人的個人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呢?

  事實上,面對信用危機的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構成信用關係的所有信用發生人,去主動、努力地一起尋找解決危機的方法或途徑。透過信用發生人的個人責任的實質、“巧妙”的承擔,來分解或化解、減輕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因信用危機的發生,所帶來、所承受的存在與發展危機。從而,最大限度地去保護以這個信用關係為基礎而建立的價值體系的存在與發展。只有這樣,人們為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而“投資”於信用的目的,才會真正、有效和持續的堅持下去和最終實現或達到——比如人們所謂的債務重組等等,都是為了更有效地解決信用發生人,以及其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及其價值體系所面臨的信用危機而保證其存在與發展下去的有效方法或途徑之一。

  第四,信用發生人的社會責任的缺損。

  在一個功利主義或“自我”價值思想與行為日盛的社會,這是一個令人不屑的話題。可是,假如人類商品經濟社會的發展,“最終”演化為人類個人利益的角逐場的話,哪無疑將成為人類社會及其文明發展的一出悲劇。因為,在人類商品經濟社會中,如果構成其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信用關係,也因信用發生人的社會責任的日益弊陋、衰竭,而造成其社會的信用觀念與信用制度的缺損,“演化”為淪喪、崩潰的話,那麼,構成這個社會(包括國家、地區、社群、企業、家族甚至家庭)的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體系的存在與發展,將因其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的各個信用發生人,以魚肉其他人的方式(途徑)或內容自肥,而使整個社會的人與人的人際關係,墮入相互猜忌、相互侵害及最後走向滅亡的深淵。

  信用發生人的社會責任,不是一種簡單的“思想”教育或單一的“政治”宣揚。因為,這個社會責任的承擔,是來自於信用發生人的經濟需要的。

  如前所述,人們之所以去發生、去建立信用關係,是為了以此為基礎去建立自身所需要的價值體系。而建立這個所需要的價值體系(包括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的根本目的,就是意圖利用其來創造並實現信用發生人所需要的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然而,在社會價值的構成中,由於商品價值和資本價值的創造與實現的過程,在其商品流通與資本流通的過程中,存在著方式及內容上的差異。因此,信用發生人為達到創造並實現其社會價值的根本目的,“自然”因應這個商品流通與資本流通的方式及內容的不同,而給自身所需要的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的創造與實現的所帶來的影響,必然在利用信用關係及以這個關係而建立的價值體系,來創造與實現自身所需要的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的方式與內容上有所差異了。

  商品在透過生產領域、交換領域而進入消費領域之後,它的社會價值的創造,則就此“完結”而轉化為“已實現”的個別價值(當然,它仍然有條件再轉化為資本,具體請見筆者的《廣義資本論綱要——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大綱》的第一章《資本的價值》和第三章《資本的流通》)。而資本在透過生產領域、交換領域進行其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的創造之前,必然是要透過其消費領域來為其價值的創造,作必要的物質質量的準備(筆者認為目前所“推崇”或“盛行”的成本概念或理論,其實質則是建基於此)。有了這個準備,資本在進入消費領域之後的生產領域與交換領域,其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創造的“成本”不但有所降低,反而為其資本在投資與再投資過程中的價值實現的不斷提高、擴大,奠定必要或必然的物質與社會基礎。

  正是由於商品與資本在其價值創造與實現的過程中存在上述的差異,從而,也就導致了信用發生人在“有意”或“無意”地利用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以及以這個信用關係為基礎而建立的價值體系,來創造與實現其所需要的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的目的的方式(途徑)與內容上,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差別。而這反映在信用發生人的社會責任上,就在於有的注重其商品價值的創造與實現的信用發生人,往往會忽視其信用的社會意義;而有的信用發生人則因注重其資本價值的創造與實現,而往往比較重視其信用的社會意義。

  由於條件所限,具體而系統的“大道理”在此就不去多講了。在此僅簡要地舉這樣一個例子,來對上述的觀點作一說明。

  在資本市場上,信用發生人利用資本——如貨幣、股票、債券以及企業的產權等,來作為其信用關係發生與建立的工具,往往在偏重這個工具的商品價值與資本價值上,凸現出其信用的社會責任承擔大小、深淺和長短的差異。

  偏重於資本的商品價值的信用發生人,往往利用合法(如廣告等)或非法(如造假、欺騙等)的手段,來“兜售”其所擁有或所掌握的已經商品化了的資本。因此,“這個”信用發生人對於這些資本在經過價值交換之後,是否能夠為信用關係發生與建立的另一方或其他方,帶來資本的投資與再投資的價值(包括個別價值和社會價值——自然也包括資本價值與商品價值)“漠”不關心。也因為如此,其信用關係的社會責任,也就僅限於“這個”資本的商品價值交換的“交易”的開始到“結束”。而對其以什麼樣的物質與社會條件,以及多少或多大代價的法律、道義以及個人、社會責任,去保證其所交換的資本能夠為它的投資者(信用發生人),帶來豐厚的投資回報——如利潤或剩餘價值;資本的擴張能力等,將是其極力或儘量逃避或迴避其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的社會責任的焦點。

  而偏重於資本的資本價值的信用發生人,則往往利用資本這一價值工具,能夠給其信用關係發生、建立的所有信用發生人——也就是所謂的投資者(更包括“始作俑”者的那個食用發生人——投資者),帶來的較為豐厚、穩定的資本投資利潤,來維繫其以“這個”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為基礎的價值體系(如企業等)的持續存在與發展的資本擴張的能力。因此,其更注重信用發生人的社會責任的承擔,以彰顯信用發生人的物質質量(如所擁有、所掌握的生產資料資本的數量與質量的優越性;生產力資本的創造力的先進性等)和社會價值(如商品價值的不斷提高;資本價值的持續擴張等)。

  在商品市場上,信用發生人的社會責任的承擔,也因其偏重於商品價值或資本價值,而同樣有與資本市場異曲同工之“妙”——有關這些,可參照上述的資本市場以類比,於此也就不必贅言了。

  而中國在自身的商品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對資本的認識還嚴重地受到政治或“傳統”的“階級鬥爭”思想的影響,所以,對資本、資本價值、以及以資本價值(當然,也包括商品價值)的創造與實現為條件而構成的資本(社會)價值體系,給其信用觀念、信用制度的建立與完善的影響,缺乏客觀、具體、系統和科學的理論與實踐的認識、理解與把握、運用。因此,在中國,由於信用發生人普遍地偏重於商品價值的創造與實現,從而,也就導致其逃避或迴避所發生、所建立信用關係的社會責任的現象屢禁不止——這樣的例證,恐怕大家聽的、見的和經歷的,已多了去了。

  無論信用發生人是利用商品流通的“一般”規律,還是利用資本流通的“特殊”規律,來創造與實現自身所需要的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其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與信用關係的社會責任的承擔,就如同個人責任的承擔一樣不可避免,其區別只是表現在這些責任的“時效性”和影響的程度或範圍上——尤其是在法律制度日漸完善的人類商品經濟社會里。因為,信用發生人無論是把自身所擁有或掌握的生產資料或生產力作為商品,去發生、去建立信用與信用關係也好,還是把這些所擁有或所掌握的物質質量作為資本,去發生、去建立信用與信用關係,並以之為基礎而建立相應的價值體系也好,都必須為自身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與信用關係,以及價值體系的存在與發展,承擔包括法律、道義責任在內的社會責任——謹記:法律與道義不是一個個人意識與行為的社會範疇,而是一個包括人類社會所特有的物質與社會結構、制度等在內的社會意識與行為的社會範疇。它不僅包涵了人類社會所必需的經濟、物質要素,也包涵了人類社會所必需的政治、精神要素。

  有鑑於此,筆者不禁要問——那些極力要逃避或迴避其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與信用關係的社會責任的信用發生人,又怎麼能夠逃避或迴避得了自身所承擔的這份社會責任呢?而有這麼一些信用發生人,認為可以利用某些條件或方法——如利用權力“保護傘”;尋找制度、法律等漏洞;利用其他信用發生人的無所知、有所寡聞等等,就可以長期、有效地逃避或迴避其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與信用關係的社會責任,這無疑於鼠目寸光——或乾脆說是掩耳盜鈴。

  在人類的商品經濟社會的法律制度日益健全、完善——尤其是在社會生產力普遍得以提高的社會條件下,無論你怎麼樣去逃避或迴避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與信用關係的社會責任,都無法避免因信用發生人逃避或迴避信用責任(包括社會與個人的責任),而給這個因信用關係的發生、建立而建立的價值體系的存在與發展的威脅、打擊、甚至摧毀。這個威脅、打擊及摧毀,不僅是參與了這個價值體系建立、建設的所有信用發生人的個人經濟與政治、物質與精神上的損失,更可恨、可惡和可怕的是因此而造成所建立的價值體系的崩潰——如企業破產、社會動亂等等。值此之際,那些逃避或迴避所發生、所建立的信用關係的社會責任的信用發生人的信用責任(包括社會責任與個人責任),難道就可以一“走”或一句“要錢沒有,要命一條”等,就可以了之、就可以免得了受法律的制裁、道義的譴責、“詛咒”了嗎?!

  在中國,無論是從法律、道義角度,還是從社會、個人角度的來講,其信用觀念與信用制度的缺損的根,在於包括經濟與政治權利在內的社會權利的享有和相應的義務的承擔,不夠明確、系統地確立與建立起來。而這個權利享有與義務承擔不夠明確、系統地確立與建立的根,則在於中國在發展自身所需要的商品經濟社會(無論冠之以社會主義的商品經濟,還是斥之以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的同時,沒有適時、適當地對自身“傳統”的包括政治與經濟在內的社會體制,進行系統、科學的改革——比如,在一個以“官本位”為主的社會觀念、行為影響的社會,如何明確政治權力(權利)在整個社會的信用觀念與信用體制中的實質作用;國家權利(權力)應為以此為存在與發展的政府官員、公務員(當然包括以此為條件而存在與發展的集團與個人——如政黨、社團和政治、社會活動家等),提供多少或什麼樣的信用“擔保”;政府又拿多少或什麼樣的國家(社會)資本(資產或資源),為其政府自身以及其所需要利用的國有資本(國有企業)——甚至其他與之有著“切身”利益或權利關係的企業,提供何種“程度”的信用保證;國有資本與所謂的國有企業之間,又如何或拿什麼來明確其經營、管理者資信等。因此,中國在亟需樹立與建立自身所需要的信用觀念與信用制度的時候,必須正視自身社會所存在的政治與經濟體制的實質而系統的問題。唯此,才能保證所謂信用、信用關係、以及其信用發生人的法律、道義責任和個人、社會責任,落實到“實”處。

  (2017-09-25)


  財政部駁標普調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標普調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不同經濟體的融資結構本身存在較大差異,客觀上會使貨幣信貸呈現不同的水平,不具有直接可比性;中國經濟的內生增長活力將進一步增長,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同時,完全可以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

  證監會進一步完善併購重組資訊披露規則

  證監會進一步完善併購重組資訊披露規則。簡化重組預案披露內容,縮短停牌時間;限制、打擊“忽悠式”、“跟風式”重組,要求披露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董監高在重組實施完畢前的減持計劃等;明確“穿透”披露標準,提高交易透明度,合夥企業應當穿透披露至最終出資人。

  新華稱“環保衝擊實體經濟”是偽命題

  新華社釋出評論文章稱,“環保衝擊實體經濟”的論調是個偽命題,環保關乎國計民生,對環境違法行為絕不能讓步。生態保護的紅線是不可逾越的底線,經濟發展不能成為汙染環境的“免死金牌”。

  中國將加快推出蘋果紅棗等農產品期貨

  據中國證券網報道,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表示,下一步要加快新品種上市程序,逐步推出蘋果、紅棗、紙漿、20號標準橡膠、生豬、化肥、馬鈴薯等農產品期貨,加快上市大豆、玉米、棉花等農產品期權。同時,要積極推動農產品期貨市場對外開放,提高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上海虛擬貨幣交易平臺開始清退客戶資金

  《解放日報》稱,上海相關代幣融資(ICO)發行平臺已發行專案90%以上已基本完成清退,相關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交易平臺也均提出了退出方案,並著手開展客戶資金、資產清退工作。

  郵儲行成功發行72.5億美元境外優先股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成功發行72.5億美元境外優先股,這是2010年以來全球融資規模最大的金融機構優先股發行,亦是迄今為止亞洲融資規模最大的金融機構優先股發行。

  外匯交易中心將推英鎊和加元拆借交易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釋出公告稱,9月25日將推出英鎊和加元拆借交易,英鎊拆借計息基準為365天,加元拆借計息基準為360天;交易時間、交易模式、市場準入、收費標準等相關安排與現有拆借幣種相同。

  北上廣不再新增至年吞吐量200萬以下機場航線航班

  據經濟觀察網報道,民航總局近期明確提出,北京、上海、廣州機場不再新增至年旅客吞吐量200萬人次以下支線機場的航線航班,核准航段實施總量控制。

  廣東省屬36家國企將大規模整合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與央企整合的思路相同,36家廣東省屬國企也將實施分類合併、壓縮整合。按目前廣東省屬國企共計70000億元的資產規模來計算,未來的集團可能平均每家資產規模將近8000億元。

  中國首個綜合交通領域共享出行社團誕生

  據《證券時報》報道,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共享出行分會日前成立,協會擁有滴滴出行、OFO、摩拜單車等近70家會員單位,分會的成立這標誌我國首家綜合交通領域共享出行社團組織誕生。業內人士認為,共享出行分會的成立,標誌這個行業開始走向理性和成熟。

  (2017-09-23)


  9 月 20 日,國內領先的手機數碼回收平臺回收寶與螞蟻金融旗下獨立第三方徵信機構芝麻信用達成合作,基於使用者芝麻信用參考,共同為使用者搭建信用回收平臺,為支付寶芝麻信用未來全面佈局信用生活增加新的一環節。使用者透過信用回收,以芝麻信用分作為擔保,可以在回收舊手機的時候提前獲得70%的回收款,實現“先拿錢,後回收”,增加使用者在手機回收過程中信任感。

  對於芝麻信用來說,增加信用回收可以有效提升企業社會責任感,樹立良好的企業社會形象。資料顯示,我國每年新售出手機4- 5 億部,淘汰舊手機3- 4 億部,國內手機回收市場已經達到 2000 億規模,但是由於長期以來受到“黃牛黨”、路邊回收等欺瞞顧客、隨意壓價等影響,我國的手機回收率不足2%,長期以來大量的廢舊手機資源未能得到良好的利用,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芝麻信用上線信用回收功能,能夠為使用者的舊機回收提供良好的平臺,促進使用者將舊手機進行回收,有效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自 9 月 20 日起,回收寶與芝麻信用為增加使用者回收手機場景,提升使用者體驗,建立手機回收信任基礎,以芝麻信用分作為依據,上線了信用回收服務:目前芝麻信用分在 650 分以上的使用者即可參與信用回收。芝麻信用分在655— 699 分之間的使用者,在回收手機下單後,即可獲得50%的預付回收款,最高可獲得 700 元回收款;芝麻信用分你在700— 749 分之間的使用者,回收寶提供70%的預付回收款,最高可獲得 1500 元回收款;芝麻信用分在 750 分以上的使用者,回收寶提供70%的預付款,最高可立即獲得 2000 元預付款。

  使用者可以透過芝麻信用回收在回收手機之前立刻獲得最高 2000 元的回收款,有效提高使用者回收體驗,降低迴收准入門檻,讓使用者可以體驗到更加安全、放心、高保障的信用回收服務,促進使用者回收手機的信任感。另一方面,使用者在完成信用回收的同時,能夠幫助信用積累,獲得更高的芝麻信用分,在未來芝麻信用搭建的信用生活平臺中享受到更加優質的服務。

  信用回收能夠保證使用者手機在高價回收的前提下,根據芝麻信用分數,提前獲得一部分的預付回收款。目前,使用者可以透過支付寶-芝麻信用-信用生活頁面參與回收寶的信用回收服務。我們以iPhone 6 plus為例,按照正常使用兩年時間、外觀和螢幕上皆有少量磕碰現象進行估價,回收寶提供的回收價為 2271 元,這個價格相對於使用了兩年時間的手機來說算是比較高的回收價格。使用者在估價完成之後,確認透過信用回收將舊手機回收,預約順豐下單取件後,即可獲得 1590 元預付回收款。回收寶在收到手機後,將會在 24 小時內完成檢測,並將剩餘的 681 元尾款支付到使用者指定賬戶上。另外,為了提供更好的使用者回收體驗,回收寶提供順豐雙向包郵服務,使用者寄手機給回收寶會由回收寶提供運費,無需使用者承擔任何成本風險。

  回收寶本次與芝麻信用建立合作關係,透過信用回收的形式在信用生活上線手機回收服務。一方面能夠提升使用者回收體驗,依據使用者個人芝麻信用分為使用者提供70%最高 2000 元的預付回收款,讓使用者在寄出手機之前就能夠收到預付回收款,更加增強了回收平臺與使用者之間的信任度;另一方面也為芝麻信用全面佈局信用生活提供新的環節。

  (2017-09-25)


  通知 | 工商總局關於印發《國家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使用執行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

  2017-07-03

  市場監管論壇

  工商總局關於印發《國家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使用執行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

  為規範國家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使用、執行和管理,充分發揮其在服務社會公眾和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中的作用,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總局在廣泛調研、深入分析的基礎上,起草形成了《國家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使用執行管理辦法(試行)》,現予印發,請遵照執行。

  工商總局

  2017年6月27日

  國家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使用執行管理辦法(試行)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規範國家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以下簡稱“公示系統”)使用、執行和管理,充分發揮其在服務社會公眾和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中的作用,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根據《企業資訊公示暫行條例》《政府部門涉企資訊統一歸集公示工作實施方案》等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公示系統的使用、執行和管理,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 公示系統是國家的企業資訊歸集公示平臺,是企業報送並公示年度報告和即時資訊的法定平臺,是工商、市場監管部門(以下簡稱工商部門)實施網上監管的操作平臺,是政府部門開展協同監管的重要工作平臺。公示系統部署於中央和各省(區、市,以下簡稱省級),各省級公示系統是公示系統的組成部分。

  第四條 公示系統的使用、執行和管理,應當遵循科學合理、依法履職、安全高效的原則,保障公示系統的正常執行。

  第五條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以下簡稱工商總局)負責公示系統執行管理的組織協調、制度制定和具體實施工作。各省級工商部門負責本轄區公示系統執行管理的組織協調、制度制定和具體實施工作。

  第六條 工商總局和各省級工商部門企業監管機構負責公示系統使用、執行、管理的統籌協調,研究制定資訊歸集公示、共享應用、執行保障等相關管理制度和業務規範並督促落實;資訊化管理機構負責公示系統資料管理、安全保障及執行維護的技術實施工作及相關技術規範的制定。

  第二章 資訊歸集與公示

  第七條 工商部門應當將在履行職責過程中產生的依法應當公示的涉企資訊在規定時間內歸集到公示系統。

  第八條 工商部門應在公示系統中透過線上錄入、批次匯入、資料介面等方式,為其他政府部門在規定時間內將依法應當公示的涉企資訊歸集至公示系統提供保障。

  各級工商部門企業監管機構負責組織協調其他政府部門依法提供相關涉企資訊;資訊化管理機構負責歸集其他政府部門相關涉企資訊的技術實現。

  第九條 各級工商部門負責將涉及本部門登記企業的資訊記於相對應企業名下。

  第十條 工商總局負責定期公佈《政府部門涉企資訊歸集資源目錄》,制定《政府部門涉企資訊歸集格式規範》,各級工商部門按照標準歸集資訊。

  省級工商部門應當將其歸集的資訊,按規定時間要求及時彙總到工商總局。彙總的資訊應與其在本轄區公示系統公示的資訊保持一致。

  第十一條 工商部門應當將本部門履行職責過程中產生的依法應當公示的涉企資訊,以及歸集並記於企業名下的其他政府部門涉企資訊,在規定時間內透過公示系統進行公示。

  公示的企業資訊涉及國家秘密、國家安全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經主管的保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國家安全機關批准。公示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企業資訊涉及企業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應當經其上級主管部門批准。

  第十二條 在公示系統上歸集公示涉企資訊,應當按照“誰產生、誰提供、誰負責”的原則,由資訊提供方對所提供資訊的合法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負責。

  第三章 資訊共享與應用

  第十三條 工商部門應當在公示系統中透過線上查詢、資料介面、批次匯出等方式,為網路市場監管資訊化系統提供資料支援,為其他政府部門獲取資訊提供服務。

  第十四條 工商部門依法有序開放公示系統企業資訊資源,鼓勵社會各方合法運用企業公示資訊,促進社會共治。

  各級工商部門開放公示系統歸集公示的本轄區內企業信用資訊,應當履行審批程式;開放超出本轄區範圍企業資訊資源的,應當取得相應上級工商部門的批准。

  第十五條 各級工商部門在履行職責過程中,應當使用公示系統開展信用監管、大資料分析應用等工作

  。

  第十六條 各級工商部門應當使用公示系統,與其他政府部門交換案件線索、市場監管風險預警等資訊,並開展“雙隨機、一公開”等協同監管工作。

  第十七條 工商部門應當依法依規或經提請,將記於企業名下的不良資訊交換至相關政府部門和其他組織,為其在政府採購、工程招投標、國有土地出讓、授予榮譽稱號等工作中實施信用約束提供資料支援。

  第十八條 工商部門應當為社會各方廣泛使用公示系統提供相應的技術條件,擴大企業資訊在公共服務領域中的應用。

  第四章 系統執行與保障

  第十九條 工商總局負責中央本級公示系統建設工作。各省級工商部門應當按照工商總局制定的技術規範統一建設本轄區公示系統。

  各省級工商部門按照“統一性與開放性相結合的原則”,可以在本轄區公示系統的協同監管平臺中增加功能模組或在規定的功能模組中增加相應功能。

  第二十條 工商總局及省級工商部門負責本級公示系統日常執行維護,保障公示系統的正常執行。

  第二十一條 工商總局負責公示系統在國務院各部門及各省級工商部門的使用授權,各省級工商部門負責本轄區公示系統在轄區內政府部門及各級工商部門的使用授權。

  第二十二條 工商總局及省級工商部門應當按照資訊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GB/T 22239-2008)中關於第三級資訊系統的技術要求和管理要求,建立公示系統安全管理制度,落實安全保障措施,加強日常執行監控,做好安全防護。

  第二十三條 工商總局負責制定公示系統資料相關制度、標準和規範,開展資料質量監測、檢查及考核,定期通報資料質量考核情況;各省級工商部門負責本轄區公示系統資料質量監測,問題資料追溯、校核、糾錯、反饋等工作,對工商總局發現的公示系統中的問題資料,應當及時處理、更新。

  第二十四條 歸集於企業名下並公示的其他政府部門涉企資訊發生異議的,由負責記於企業名下的工商部門協調相關資訊提供部門進行處理,並將處理後的資訊及時推送到公示系統。

  其他資訊的異議處理按照《企業資訊公示暫行條例》的規定執行。

  第二十五條 工商總局負責制定公示系統使用執行管理考核辦法及標準,組織對省級工商部門落實相關職責的考核工作。

  省級工商部門負責組織對轄區內各級工商部門使用公示系統情況的考核工作。

  第五章 責任追究

  第二十六條 各級工商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在使用、管理公示系統過程中,因違反本辦法導致提供資訊不真實、不準確、不及時,或利用工作之便違法使用公示系統資訊侵犯企業合法權益,情節嚴重或造成不良後果的,依法追究責任。

  第二十七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非法獲取或者修改公示系統資訊的,依法追究責任。

  第六章 附則

  第二十八條 依託公示系統歸集公示、共享應用個體工商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資訊等工作,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二十九條 本辦法由工商總局負責解釋。

  第三十條 本辦法自印發之日起施行。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2017-07-03)


  齊魯網威海9月18日訊(記者 李志鵬 肖夢凡)為切實提高企業信用意識,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運用大資料加強對市場主體服務和監管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5〕51號)、《國務院關於“先照後證”改革後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的意見》(國發〔2015〕62號)、《威海市建立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實施方案》等要求,威海市工商局實行新設立企業信用承諾制度。

  企業辦理設立登記時,工商部門將告知其應遵守的法律法規及在信用建設方面應履行的法定義務,新設立企業簽署包含承諾守法經營、履行社會責任等八項內容的《信用承諾書》,紙質《信用承諾書》將收入企業登記檔案,並透過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向社會公示。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武漢使用者02xxx270”:企業信用評級

  網友“服務全人類”:企業信用,有用麼

  (2017-09-18)


  企業服務的好壞不僅關乎著個體B端企業的存活狀況,同樣決定著國內整體創業大環境的興衰。相較於C端創業公司的大起大落,更為低調、平穩的B端企業則被預言將在未來存在更多的創業機會。風口之上,如何能夠率先在萬億藍海的企業服務市場分一杯羹,並且在最大程度上幫助中小型創業公司取得成功,已然成為當下B端企業值得深思的問題。

  針對上述狀況,由3W COFFICE、3W企服平臺、企服行業頭條共同舉辦的中關村創新創業季「企程未來」2017全國企業服務創新大會·北京站將於2017年9月20日在北京中關村3W咖啡舉行。繼武漢、廣州、廈門、福州之後,來自企業服務領域的知名業界代表將在北京分享企業服務行業觀點,辨析企服行業格局。

  企服行業持續升溫,B端市場已為網際網路新機遇?

  在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各類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企業辦公形式正在產生多個維度的變化:紙面的手續變為電子資料,文件的傳遞從互相轉發變為雲端同步,諸多工作中複雜的手續、溝通以及難以解決的專業問題通通變得簡單、直接。

  正是基於技術的高速革新以及新生代網際網路觀念的快速轉變,企業服務類公司才能應運而生,大舉進入創業市場。看似處於藍海的 B端市場,其實早已在諸多垂直領域短兵相接、爭池奪地。因此, B端企業對服務企業的探索從未停止。該為企業使用者設計怎樣的體驗?為專業化的需求提供怎樣的解決方案?如何進行有效的營銷獲客?創業者又如何切入企業服務領域?諸多To B產業藍海期的問題,無一不困擾著企業服務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在新的秩序建立起來之前,這場「企程未來」2017全國企業服務創新大會或將為行業獲得靈感與啟發。

  五大嘉賓主題演講,全方位解析企業需求與企服關鍵點

  資料、智慧、專業化是如今網際網路時代企業服務的主題,用雲端的智慧為企業提供便利,用專業化的服務為企業解決困難也成為當代To B企業的重要手段。本次大會邀請到了中外企業服務領域優秀的創業者和企業家們,將從服務、智慧、專業化等多個維度探討企業服務的行業話題:

  3W集團&拉勾網創始人許單單將從多年的企業服務觀察著手,分析當前中小企業的運作困境與企服企業面臨的難題,同時分享企業服務平臺化的觀點。許單單認為B端企業持續發展的前提就是要降低成本、提升效能、體驗最佳化,唯有如此才能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得到使用者青睞。一個資源、需求互通的企業服務平臺,能夠大幅縮短企業與使用者之間的距離,並且可以讓諸多資源得到更為合理的配置。

  無訟法務CEO、聯合創始人蔣友毅將從公司法務角度,探討在諸如法務這樣的專業化細分領域中,企服企業如何把握使用者需求,解決企業問題,用服務將專業能力賦予每一箇中小企業。相關資料表明,當下國內80%的企業都存在找不到合適律師的問題,而無訟法務基於廣大的訴訟資料,可以迅速為企業匹配到合適的律師,大大提升了企業的訴訟效率。

  打破傳統,無需IT基礎架構投入,一鍵即可把企業辦公室搬入雲端。針對專業的雲端儲存、線上文件協作和企業郵箱等現代化辦公所需的一整套基礎雲服務,北京金山辦公WPS+雲辦公負責人尹寧將在本次大會探討企業的辦公演進趨勢,講述雲端辦公為企業帶來的便利體驗與效率提升。

  諸葛io創始人&CEO孔淼將從資料出發,分享如何用大資料推進企業運營,資料技術在企業服務領域的應用之道。孔淼認為未來資料行業將逐漸從提供底層技術支援向智慧化和自動化最佳化業務場景的方向轉型,因此國內資料行業未來3到5年將迎來新的拐點。

  紐西蘭創意總部加速器負責人Brett Holland(布萊特·霍蘭)作為海外代表,將介紹紐西蘭等海外國家的創新創業大環境,並分享他為創業公司服務的經驗。

  此外,本次大會還設有主題為“企業服務的機會與邊界”的圓桌論壇,24好玩CEO易良慧、達觀資料CEO陳運文、諸葛io創始人&CEO孔淼、3W企服總經理李俊將在圓桌論壇上探討企業服務產品對中小企業的改觀與作用,企業服務領域的創業機會、營銷創新,以及中國企服企業的出海可能。目前,中國的企業服務領域雖然處於新生階段,可廣闊的市場加上雨後春筍般滋生的創業公司正在不斷推動著國內B端企業的自我完善與逐步發展。無疑,這場「企程未來」2017全國企業服務創新大會將預言更多的行業發展方向。

  十家企業服務產品現場展示,體驗企業服務的革新力量

  在會場的演講與討論之外,2017全國企業服務創新大會·北京站外場還設立了包括10餘家企業服務產品在內的體驗區,UCLOUD、諸葛io、24好玩、無訟法務、達觀資料、拉勾雲人事、WPS+雲辦公、泛微、3W政策研究院、APICloud等業界領先的企業服務公司將現場展示產品及服務特點,分享其為企業帶來的便利。

  (2017-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