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旭委員:高校應從創新要素的“出產地”轉變為“聚集地”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楊芳 朱琳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雙碳’事關‘國之大者’,作為一名來自教育和科研一線的委員,我將聚焦‘雙碳’目標的實現提出一些建議方案。”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工業大學校長喬旭3月2日對記者說。

喬旭委員:高校應從創新要素的“出產地”轉變為“聚集地”

他建議在全球範圍內尤其是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構建一個跨國電網互聯互通的“球網”,實現跨國輸電和能源互給。這樣既能實現跨國輸電和能源互助,解決區域電力供給不足,最大限度地提高新能源使用效率,同時減緩可再生資源貧乏國家碳排放量的增加,實現“一帶一路”沿線能源資源的最佳化配置、深化區域經濟合作。

另一件讓他關注的事是,作為化工人的他希望大家不要談“化”色變。“當然化工也必須創新求變。”喬旭說,因為熱愛化學,他在讀大學時便選擇化工專業。

化工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產業之一,服務於老百姓的飲食起居,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社會上對化工的誤解比比皆是。

近年來,他多次就綠色化工、化工科技創新體系等方面建言獻策,希望傳統產業經過新技術賦能轉型為生機勃勃的新興產業。

“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需要各行業依靠技術‘自掃門前雪’,也需要源頭治理,形成‘兩山排闥送青來’的良好態勢,更需要打造制度的‘籠子’。”2019年,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他建議化工環保監管與行業創新聯動發力,藉助技術升級推進綠色發展,依靠行業技術自我革新,將傳統化工提檔升級為節能、環保、安全的現代綠色化工產業。

在工業汙水資源化利用問題上,他建議大力發展膜分離技術,鼓勵膜技術創新和推廣,加快工業汙水治理關鍵技術攻關;加強學科建設,培養膜技術研發和產業化人才;健全汙水資源化利用標準體系。

 “只有把高校的力量充分釋放出來,發展才會有更加充沛的動力源泉,因此高校和人才的評價體系需要更加多元化。”他說。

作為一所具有行業特色高校的行政負責人,喬旭常常提倡“工科氣質”,即求真務實接地氣,報國興業有作為。他倡導並指引著人才培養目標和方向,“將論文寫在車間裡、廠房中、裝置上”。

值得關注的是,他領銜的團隊研發出環保前置型化工整合技術,透過源頭綠色、過程減量和精準治理,達到“三廢”零排放,實現了產業化示範,打破了丙烯酸叔丁酯等產品的國外行業寡頭市場壟斷。

面對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速度還跟不上產業轉型升級要求的現狀,他在不同場合疾呼高校要跳出“小圈子”,形成“大格局”,要將高校執行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相銜接,提高匹配度,使高校從創新要素的“出產地”轉變為“聚集地”“動力源”。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40 字。

轉載請註明: 喬旭委員:高校應從創新要素的“出產地”轉變為“聚集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