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封國”,到底是為了什麼?
政治上弱勢的岸田,選擇對奧密克戎作出頂格反應,意在宣示其政治果斷和強執行力。
文/張智新(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 編輯 何睿 校對 李立軍
在將奧密克戎列為“需要關注”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後,11月29日,世界衛生組織再次釋出簡報稱,與奧密克戎相關的全球總體風險評估為“非常高”,其在全球範圍內進一步傳播的可能性很大。
同日,出於對奧密克戎的擔憂,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宣佈,將禁止包括商業人士在內的外國人入境日本,該管制措施將於11月30日生效。
自奧密克戎相關訊息傳出以來,目前全球已有約20個國家和地區政府陸續釋出或準備出臺針對南部非洲國家航班和旅客的入境限制措施,包括英國、德國、俄羅斯、美國等。而公開宣佈實施“封國”措施的,以色列是第一個國家,日本則緊隨其後。
實際上,日本國內疫情形勢已明顯好轉,近日來的每日確診病例,已降低到兩位數,連續幾日新增都是70多例,現有確診病例也不過677例。
相比夏季德爾塔病毒高發時日新增成千上萬,日本國內疫情現在可以說完全處於曲線底部,趨勢無疑也是可控的。以至於不少媒體認為德爾塔病毒是自我消亡。
疫苗接種方面,目前日本已接種1.969億劑新冠疫苗,76.7%的人口已完全接種,且正在為12月啟動第三劑新冠疫苗加強針而進行著緊鑼密鼓的準備。
岸田政府迫不及待地緊跟以色列步伐,第一時間作出“封國”這種頂格應對措施,並非日本比其他國家在防疫基礎方面更脆弱,也不是其國內民眾有更大壓力和恐慌,實則是源於岸田自身政治上的極度弱勢。
儘管岸田在此前不久的大選中成功闖關二次組閣,但他仍然深受派閥政治束縛,尤其是受制於安倍晉三、麻生太郎等黨內強勢大佬,幾乎所有人都能看出其內閣相較於前任“既不換湯又不換藥”。
在選戰中主打“傾聽的力量”這一柔軟姿勢的岸田,試圖推出包括應對疫情、重振經濟等在內的一攬子“新資本主義”政策,以期透過疫情防控、經濟復興打贏政治翻身仗,從而在黨內逐步擺脫安倍、麻生等幕後掌控的不利窘境。加之東京夏季奧運會也已落幕,此時宣佈“封國”措施,在國內也並無明顯實施障礙。
而且,前面有美國、歐洲等盟友的限制措施參照,中間有世界衛生組織等關於新變異病毒的高風險警告支撐,後面有以色列“封國”陪襯。政治上弱勢的岸田,寧願冒著被批“過度反應”的風險,毅然選擇頂格反應,顯然意在向國民宣示其政治果斷和強執行力,向黨內競爭者展示其信心和毅力,更堵住在野反對黨和輿論之口。
同時,岸田及其幕僚團隊想必也做好了應對“反應過度”批評的擋箭牌:日本人口基數大,老齡化程度世界第一,且仍有近1/4人口尚未接種疫苗,加強針更是還沒開始,都是“硬條件”。
從目前各方資訊看,“奧密克戎”病毒只有一個讓人擔憂的特點是較為確定的,那就是其突變帶來的更高傳染性。至於可能存在的免疫逃逸風險,以及可能導致的更強攻擊性即更高重症率、死亡率等特點,則並未得到強有力的資料證明,尚需未來兩週的關鍵視窗期來觀察確證。
當然,岸田的“封國”反應估計和多數國家一樣,也應該是以兩週的視窗期為限,如果兩週後證明奧密克戎如德爾塔一樣可防可控,相信岸田也一定會及時作出相應調整。
值班編輯 古麗 康嘻嘻